第1章 序(1 / 3)

南朝開國皇帝李毅在統一南部所有小國之前,其人也隻是其中一個小國家的一個小家族之長子,他16成年後並沒有學其父親招募門客為自己效力,而是四處收養孤兒,從小與他們親近培養他們的興趣長處。其中最為優秀的36人被稱為護門衛,其餘則為護門士。

十五年後統一南部有一半的江山都是護門衛打下的,開創南朝後他並沒有讓他的護門衛卸甲歸田,而是把護門衛更名為禦龍衛繼續護衛在他左右。之後後麵的每代皇帝都繼承此傳統,禦龍衛保衛南朝百年不倒。

但是並不是每代皇帝都如此重視這個傳統,也偶有禦龍衛的忠心過了幾十年就變質的,在第一次有禦龍衛叛國之後,南朝設立了錦衣衛。錦衣衛唯一的職責是監察百官,選拔的方式也和禦龍衛類似,從孤兒中培養還有就是讓上一代的禦龍衛擔任長官。如此之後禦龍衛的職責就變得越來越狹隘。

直到宗仁皇這一時代才再次重用禦龍衛,在其之後的當代皇帝德隆皇李耀更是讓禦龍衛可輔佐朝野所有事務。

天下修行之人大致分為三種。第一種修氣者,這一類修行者首先丹田氣海十七靈竅必須有通一竅,當然隻通一竅的修行百年說不定才能破第三鏡。修氣者依靠吸納天地靈氣於丹田氣海然後運作於全身以修身。修氣者根據丹田氣海的容量分為十個等級一重天到十重天,每過兩個等級便需要破鏡之後才能繼續往上修行。

前三鏡破鏡之路皆有跡可循,無名觀始祖歐陽清明道長所創的源生道法也被所有三鏡之內的修氣者所適用。但通往第四鏡的路就無人可指路了,四鏡之人也開始擁有自己的道法。入了五鏡之後超凡入聖,易經洗髓。

第二種修念者,腦中識海強大之人可控物於心。因念力能力的變化修念者隻有三個等級。三鏡之內,控物於十丈之內,為入河。入四境,找到自己的本命物,可控三十丈內所有本命物,能在一些物體上留下自己的念力一段時間,為留湖。五鏡念師,可化念為自己的本命物,藏器於識海之中,親萬物而脫俗,為歸海。

雖然不管修氣還是修念都有苛刻的先決條件,比如能通竅之人百人之中也隻有二三人,念師更甚至千人之中唯有一二人。但是他們的人數也比第三種修行者多,修氣者和修念者每遇瓶頸便須破鏡才能更上一層樓,雖說破鏡為一坎,但何嚐不是瓶頸才找到了坎在哪,才能想出如何過這個坎。

第三種修行者他們不修氣也不修念他們直接修鏡,寺廟僧人抄送經文打坐冥想頓悟而破鏡,武者曆殺伐破生死而破鏡。僧人頓悟之路講究的是對經文研讀參悟,常年打坐冥想,如此苦悶至極的事情要幾年幾十年而且還不知有沒有回報,這樣的事情即便是苦行僧也沒有多少人願意去做的。

武者破鏡之路則為凶險,置之死地而後生這還隻是入第二境的道路。當入了第三鏡後則更為凶險,當年僅用三天時間從第一鏡入第三鏡被稱為絕世武者的少年顧子泉在入第三鏡的第二年時說了一句話“三年不破鏡我必亡矣。”

結果真印證了他所言,在第三年年末顧子泉在家中破鏡失敗化身狂人連殺了二十三人最後被其父含淚斬殺。

狂人是所有武者破第四鏡失敗的下場,變成狂人時雙麵赤紅人性全失,當即便會攻擊離自己最近的人,雖說是破鏡失敗但狂人卻是擁有接近四境的實力隻是失了技巧。

當日顧子泉命喪其父劍下,很多人想起了他當日那句:三年不破鏡我必亡矣。細想武者破鏡之史,還真沒有哪個武者入了第三境後三年還沒破鏡或者變成狂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