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祖墳,亦始於文錦曾祖徐懷信。據說他與繼任國公生隙,發誓死後不入家廟,遂自尋墳地,另設墓塋。所選之處,恰在千歲山北麓,周低中高,形如元寶。因此,世人常將其富甲京城,歸功於風水蔭蔽,還爭相盤山購林,建墳造墓。
徐懷信對風水一說,也深信不疑,買下四周幾個山頭作為屏護,為之聚寶集福。可惜事與願違,他尚未身死,已是家道中落。文錦祖父時,楊太後垂簾聽政,太師大權獨攬。為建慈恩寺大興土木,征集周圍山田林地,徐家墓田多在此列。迫於強權,隻得拱手相讓,最後僅剩山間一片,以徐懷信墳塋為中,錯落安置後世子孫。
因著皇家等級深嚴,文錦自不能以王妃身份前去拜祭。於是換回女兒打扮,乘自家馬車前往。
正是祭掃時節,一路上多見行人車馬、香焚紙燃。周圍大小寺庵也人流不斷,具是善男信女乞福求安。
徐夫人見山風習習,朦朦欲雨,命馬車抄小路前行,避免行大路擁堵。文錦所坐馬車就緊跟其後急急行進。
好容易到了墓地,留守的忠仆恭敬迎接。
文錦下車,複見寒廬小屋,不由心生慨歎。果真是歲月樹人!
任你千般棱角,萬種心潮,都抵不過時間磨礪、光陰平複。
初來時,淒淒然一腔愁怨,去年至,心鬱鬱顧影自憐。如今再至,複又釋然。回想那些涼風冷月,倒覺陶情冶性,砥礪心誌,受益匪淺。
徐夫人自也感慨萬千,拉住文錦手道:“最難時日都已熬過,以後自會更好。快快更衣淨手,隨我去告慰先祖……”
文錦便到茅廬中準備妥當。仆婢們也備好祭品檀香。守墓的錢伯更是將琴台呈上,說徐翰林久不聞音律,望她奏上一曲,供他歆享。
文錦瞬時淚湧,接過素琴,躬身致謝,說還是他最知父親心意。嚇得錢伯連連磕頭告罪,直說折殺他了。
徐夫人命人將他扶起,說了幾句致謝之言。便帶著文錦姐弟和一幹仆婢,從中間大墓開始,一一祭掃。
待給徐翰林叩首獻祭,燒過紙錢。文錦便席地而坐,挑琴撥弦。
一霎時,山幽鳥靜,琴音飄渺,隨風遠傳。
無章無目,無譜無序。文錦以琴音表意,傾訴數年心路。不曾想,聽得眾人心隨音動,百轉千回。尤其結香,因著通曉聲樂,更是悲怒憂喜盡寫臉上。
蔥指剛歇,餘音尚嫋,突聞簫聲騰起。如蒼鷹襲來,氣勢洶洶,迎風冷嘯。驚得文錦心頭一跳,結香幾個,也如夢初醒,寒意陡升!
文錦穩住心緒,靜聽片刻,複扣動琴弦,以音相迎。
但聽兩聲相接,一個冷肅肅,不沾人氣;一個暖融融,盡顯柔情;一個呼嘯嘯,如江河噴薄,一個氣穩穩,似山巒巍峨;一個化脫韁怒馬,風馳電掣;一個幻亙古草原,廣袤無垠……
既而簫聲沉默,隻餘琴音錚錚,如和風煦煦,似明溪潺潺,充溢山穀,久久不散。引得山上香客,路上行人,無不翹首望天,以為是菩提顯靈,賜下妙音天籟。
隻有一人,撇下行伍,快馬揚鞭,尋音疾馳,直入山間。
可惜,琴聲消弭,餘音不複。
那人憤憤勒馬,仰天長嘯,“靈兒……”
聲之失落,音之黯然,遠驚飛鳥,近慟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