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勉強地活過來了,我成了鋼琴調音師。---阿德裏安
..................................
《調音師》如果能在網絡上掀起一股狂潮的話,那麼無論是對於劉長歌來說還是對於美杜莎公司都是一次新的市場的開闊。
國際市場多如牛毛的電影如何才能競爭的過大公司的對手擠上電影院的檔期,這在很多的發行公司看來都是一個不小的問題。
劉長歌的《調音師》恰好就是這麼一個時機點的媒介,在它推出後,美杜莎甚至還可以調動自己的電視頻道進行造勢宣傳,然後在進行周邊的包裝和銷售,這樣的話就會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
不過這些都是有必要性的,那就是《調音師》的好評如潮才行。
聽了索菲婭對於《調音師》的計劃,美杜莎發行部的經理正在拿著本子記錄些什麼,畢竟這是一宗大型的投資,作為美杜莎的代表,發行部的經理伯納德·利明任重而道遠。
其實在座的很多人並沒有拿到劇本,當然並不是為了防範某些人透漏出去,而是美杜莎公司藝術總監要求做的。
“可是,劉先生。你要知道這部影片公司下了很大的功夫進行投資,如果單單是投放在互聯網市場是不是有些不妥,畢竟隨便的傳載隻會白白的浪費拍片的投資。”
“我想在座的很多人對我都不陌生,畢竟許多人是一個劇組呆過的前輩,大家都了解我的性格,做事情之前沒有萬分把握是不願意以身試險的。”劉長歌訕訕一笑,看著伯納德-利明,的確他擔心的有道理。“至於投放互聯網市場的問題,我之前和美杜莎的藝術總監有過討論,但我最後還是決定要投放市場,為什麼?首先它是一部短片,作為一個短片它不適用於投放電影市場,其次互聯網市場對於電影來說是個未知的市場,如果用長片試水未免有些得不償失,而在電視裏放的話畢竟也是不適合的,沒有人會為了短短十幾分鍾的短片看上一個星期的。”
伯納德-利明點頭稱是,劉長歌繼續說道:“《調音師》的最初投放是我在觀看希區柯克大師的《懸疑故事集》所想到的辦法,既然當時的希區柯克能把懸疑片做成電視短片的形式,我們為什麼不能把《調音師》做成‘微電影’的形式呢?而且我們還獲得了德國施坦威鋼琴的友情讚助!既然是這樣一件能夠提高美杜莎公司和我的知名度的雙贏短片,雖然是一次冒險的嚐試,可是我又有什麼理由不去做呢?”
劉長歌特意用微小的電影來解釋這個名次,伯納德-利明知道這個18歲的男孩是不會放手的,這個初出茅廬便獲得巨大投資的男孩帶給他的不僅僅是信心,還有更為活躍的商業思維,難怪自己的上司吉安保羅會對這個小家夥稱讚有加。
劉長歌並沒有繼續這個話題,因為首先這個劇組已經成立,自己是這個團隊的領導者,任何時候都不能出現質疑自己的聲音。
“《調音師》的投資大概在三千五百萬左右,當然這些包括團隊的全部運算和拍攝經費在裏麵,看起來製作是大手筆,但是實際上如果分出到每個部分相信就不會是這個讓人驚歎的數字了。”說著劉長歌把自己記錄的一份詳細的單子遞給了副導演索菲婭科波拉,裏麵有他所需要的設備、演員以及各種道具美工設計。由於預算是之前做好的,所以索菲婭隻需要向美杜莎公司尋求對需求的滿足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