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伐之九(3 / 3)

蘇清蓮笑而不語,她的笑容裏全是苦澀。

“莫雲,”她低啞出聲:“人生這盤棋,從來都是落子無悔的。”

莫雲呆呆看她,蘇清蓮握著他的手,低啞著聲:“除非我死,否則,我回不了頭了。”

莫雲和蘇清蓮,兩人一待半年。

半年後,天劍宗烏雲盤繞,所有人都知道,是蘇清漪要渡劫了。

未曾想過她如此快就要突破渡劫,天劍宗上下都無比緊張,秦子忱盤腿而坐,玉劍橫陳,淡然守在她門前。

第一道驚雷從天上劈下,地動山搖,她當年就是結十台紫嬰,如今步入渡劫,所麵臨的雷也是九九雷劫。當年謝寒潭魔神之後,也不過是四九雷劫,蘇清漪卻是直麵九九雷劫!

在場所有人都不由得麵色一凜,秦子忱慢慢睜眼,看見那雷劫迎著小屋劈了下來,秦子忱手中長劍猛地飛了出去,瞬間變得巨大。

驚雷轟隆隆劈在長劍之上,白玉劍身上雷電環繞,生生為蘇清漪擋過了第一道天劫。

第一道天劫完畢後,烏雲又開始重新雲集,這一次等待了約莫兩個時辰,第二道天劫又再次劈了下來!

秦子忱手中長劍再次飛出,這次雷劫足足劈了一刻鍾,白玉劍上出現了裂縫,秦子忱麵色也變得更白了些。等他抬手之後,便知道,他的生死劍,已經不能再扛第三次雷劫了。

這時候烏雲開始第三次雲集,秦子忱正在擔心時,兩把劍從屋中直接飛了出來,呈十字裝擋在了上方。六個時辰後,雷霆再劈而下,轟隆隆衝撞到兩把劍上,光芒耀眼得讓人無法看清。兩把飛劍扛了一次雷劫,便再扛不住,這意味著後麵六次雷劫,都要靠蘇清漪以身來抗。

蘇清漪收回劍時,也做好了這樣的準備,她閉目養神,蓄積靈氣。

一日後,第四道雷霆轟然而下!

蘇清漪猛地睜眼,靈氣大開!然而卻隻聽雷聲轟隆,半天都不見雷影。蘇清漪不由得有些驚奇,神識往外一探,卻就發現,一隻金色的巨龍盤旋在屋頂上方,生生為她抗住了驚雷。

蘇清漪忍不住起身,來到窗前,靈力在她身上飛快流竄,那金龍在挨過雷劫後,緩慢遊移來到她身前,一雙眼認真凝視她,無需言語,已知情深。

她不由得笑了笑,在窗前打坐,閉上眼睛,開始認真引導身體靈力流竄。金龍又化作已知小鳳凰,停在了她的窗前,跳到她的肩上,陪伴著她。

兩日後,第五道雷;

四日後,第六道雷;

八日後,第七道雷;

這時候,秦子忱終於扛不住了,他從天上狠狠摔到地麵上,而裏麵的人已經陷入心魔劫中,再不聞外麵世事。

秦子忱從龍形化為人身,蜷縮在地上,痛苦閉上了眼睛。

旁邊丹輝和丹染匆匆趕了上來,朝著秦子忱拚命塞靈藥。秦子忱閉眼睡了幾個時辰,等他再睜開眼能站起來,便踉蹌著衝到小屋前,推開了門,然後來到蘇清漪身前。

看見打坐的蘇清漪,他覺得內心一片平靜,疲憊找了個位置坐下,將頭靠在了她肩上。

他覺得累極了,想就在她身邊,就這麼沉沉睡過去。

也不知是過了多久,第八道驚雷猛地劈了下來。

天雷從來都是一道比一道狠,這一道驚雷就劈得整個天劍宗地動山搖,而秦子忱在雷光中死死抱住那女子,不敢放鬆分毫。

女子麵色淡然,任天雷劈開血肉筋骨,卻也不見半分改變。

天雷足足劈了兩個時辰才算結束,而此時,蘇清漪和秦子忱都已經全身血肉模糊。

“清漪……”秦子忱抬頭看著女子鮮血淋漓的臉,抬頭看向立刻重聚的烏雲,有些絕望。

他已經撐不住了,而隻是肉體凡胎的蘇清漪,更是不可能熬住這最後一劫。

可是就要如此死去嗎?

身為劍修,最可悲的事,怕就是不能死在戰場上。

他要死,也該是與人拔劍相向,然後死在對方劍下。

就這樣死在天劫之下,沒有任何意義的死去,讓他忍不住有些悲哀。

可唯一能夠慶幸,怕隻是臨死之前,還在這個人身邊。

他溫柔將她攬到懷裏,低啞出聲:“清漪,我們還沒成親呢。”

說著,他將目光挪到蘇清漪手指的納虛戒上,溫和道:“我求婚戒指送了這麼久了,可我們,都沒能成親啊……”

蘇清漪沒能回應。

她陷在心魔劫中。心魔劫裏,是當年她被獻祭那一夜,所有人圍住她。

邪氣貫穿了她的身體,她漠然看著眾人。

無數人刺激她,她內心卻是一片平靜。係統認真詢問:“宿主,是否要殺死所有人?”

她張了張口,什麼都說不出來,鐐銬解開,她從架子上走了下來。她的父母顫抖著看著她,她朝著他們走了過去。

每走一步,她都知道,這是已經經曆過的人生。

然而此時此刻,不知道是因為走得太久太遠,還是人生已有太多故事,因而過去就顯得格外平淡,她內心一片平靜。

“爹,娘,”她看著瑟瑟發抖的兩人,恭敬道:“孩兒來,送你們上路。”

“對不起……”夫妻兩人拚命給她磕頭:“你不要恨我們,求求你放過我們……”

聽到這話,蘇清漪不由得笑了。

“我不是恨你們,”她溫和出聲:“我不恨了,早已不恨了。”

當人生被愛填滿,就會覺得恨毫無意義。她已經往前走,很遠了。

“我殺你們,不過是你們罪有應得。與我恨不恨你們,並沒有什麼幹係。”

劍劃過他們的脖頸。蘇清漪回過頭去,身邊有許許多多人。

她心中無愛無恨,抬起劍來。

“我殺諸君,與愛恨無關。天道是非,清漪不過隻是替天行道,還世間一片清明。”

“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