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古代文學之研究,雖然大師輩出,強者林立,但是正如契訶夫所說,在文壇上大犬小犬都有叫的權利。故我們三位不揣淺陋,將自己的一點學習體會奉獻出來,希望讀者諸君批評指正。

唐宋是詩詞的鼎盛時代。在詩歌的創作上,沒有哪一個朝代能夠像唐代這樣洋洋大觀、碩果累累;在詞的發展上,沒有哪一個朝代能夠像宋代這樣美麗永駐、青春永存。僅翻開這些藝術的詩篇,足夠用一生去品味;僅走進這些詩詞的花園,足夠用一生去暢遊;僅研讀這些詩詞的一兩個作者,足夠用一生去仰視,更何況去細細品味,細細發掘,細細研討。唐宋詩詞、作家共同組成了一座藝術的大山,山上的每一個景點、每一棵樹、每一塊石、每一朵花,都是一個魅力景觀,有時候它像一塊玉石,晶瑩剔透;有時候它像一條河,淙淙流淌;有時候它像一輪月,明照夜空;有時候它像一片海,寬廣深邃。對於唐宋詩詞、作家的研究著作汗牛充棟,要想遍覽這些研究著作,恐怕一個人用一生也是力不從心的,但拋開大而全,我們可以摘取山中一花,可以揀出河邊一石來細細品味,不期望能像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那樣貢獻巨大,隻希望能自樂其心,打發茶餘飯後空閑而已。

書中研究的有大家非常熟悉的人物,如李煜、李清照、宋太宗等人,曆來對於這些人的研究可謂已“盡美矣”、“盡善矣”,我們並不非要標新立異,非要與眾不同,以用來嘩眾取寵,特立獨行,我們隻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問題而已,孰是孰非,仁者見仁。書中也有大家較為熟悉的人物,如王之渙、劉禹錫、張先等人,對這些人的研究,不直接從其作品入手,而是結合其心理特征、社會環境進行發微探析,也是視角不同,以求能更細致地理解品味這些曆史名人。書中也有大家不太熟悉的事件和人物,如宋夏和戰對文學的影響、韓偓詩歌述論等,對於這些事件和人物的研究,不能說具有創基之功,我們也不敢如此自傲,隻是以為好比在唐宋這座藝術的花園裏,我們走到了一個別人很少到過的美麗的風景,我們用我們的筆,將這個美麗的風景描畫了下來,呈獻給更多的人,以期能有更多的人去關注這些美麗的風景。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獨特的一麵,世界上本來就沒有“千人一麵”的長相,當然也就不應該有“千人一麵”的文章。八股文束縛了中國文人相當長一段時間,然而最終還是走向了沒落,我們站在前人肩膀上看問題,為什麼還要要求文章的固定格式呢?然而學術文章大抵如此,內容當然是花有花的美、月有月的嬌,但行文格式則差不多,所以,如果你隻是一個觀點、一個言論,那你就不可能作為正式的“學問”發表。幸虧孔子生活在兩千年前,要不然他老人家的《論語》恐怕會以格式不符合要求而被“退稿”,也就沒有機會影響中國教育幾千年了。無論如何,我們還是認為孔老夫子說的好,他說,學無定體,“辭達而已”。因此,三位學習者的文章文筆不同,格式也較為靈活,和大眾審美不一樣的地方,還望讀者諸君見諒。

雖然書中所論確是三位的努力之作,但盡管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怎奈才學有限,書中定有疏漏之處,還望讀者諸君批評指正。

2012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