匕首的簡介(1 / 2)

匕首Dagger:

中國武術器械,短劍或狹長的短刀。其首形狀類匕(古人取食的器具),因而得名。據傳堯、舜時已有匕首。匕首短小鋒利,攜帶方便,是近距離搏鬥的有效武器。其用法主要有擊、刺、挑、剪、帶等。演練時有單匕首和雙匕首兩種形式。

匕為古代膳食器,即勺。因一類短劍形態上像匕,故名。秦始皇兼並六國,積怨甚深,每遊必重甲護身,“於是太子預求天下之利匕首。”這是《戰國策》所載著名的荊軻刺秦王故事中的一句。”圖窮匕見”更是婦孺皆知的傳奇。

此武器由來已久。《吏記·吳太伯世家》:“使專諸置匕首於炙魚之中以進食,手匕首刺王僚。”司馬貞索隱:“劉氏曰:‘匕首,短劍也。’按《鹽鐵論》以為長尺八寸。《通俗文》雲:‘其頭類匕、故曰匕首。短刃可袖者。’”是短兵器的一種。甚至摔破石頭就可以製作。由於製作極度簡單,可以說隻要有人類的地方就一定有這種東西。匕首攜帶方便,容易隱藏,所以即使在火炮發達之後,仍然還是軍人無祛離手的原始武器。因而型態也是千差萬別。一般說來它的長度是介於小刀(knife)與短劍(short sword)之間,但其實很難明確地區分。由於長度短,幾乎隻能對近身的敵人使用,但危急時可以作投擲攻擊也是很具有魅力的特點。

據史記載,早在原始社會就有石匕首,使用堅硬的石頭打製或磨製而成,通常可成為“切削器”。商周以後出現青銅匕首,後來又有鋼鐵匕首。有的匕首為了增加刺殺效能,還在匕首尖端部用毒藥淬之,刺中人身即可致死。《史記》中記載的曹沫執匕首劫持齊桓公,《戰國策·燕策三》中記載的“圖窮匕首見”的故事,都說明了匕首的獨特優勢。

漢代匕首常常與長劍並用。軍隊中除裝備常規兵器外,有的也配有匕首以備急用。一般官吏除了佩劍還帶有匕首,防身自衛,以防不測。到晉代,由於受少數民族刀劍形製的影響,匕首的形製有所變化。其首為環形呈紗帽狀,臘向下分,刃的近臘處忽窄。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俠客行》說:“少年學劍術,匕首插吳鴻,由來百夫勇,挾此生雄風。”可見匕首與劍往往並提,匕首長久以來以其獨特的功能普遍為兵家武士、行者俠客所用,作為一種輔助兵器而流傳至今。

劍體短的一種,匕首的年代久遠,石器時代即有石匕首。現今所用匕首,長約七八寸,多為鋼製,有單刃和雙刃之別,雙刃之匕首中有脊,兩邊逐銳,頭尖而薄。匕首的基本擊法有刺、紮、挑、抹、豁、格、剜、剪、帶等。其練法有單匕首練及匕首與其他兵器對練等。但一般匕首都為雙使。

匕 首 劍體短的一種。別稱有短劍、小劍、叉子、插子。

梅花匕 其形為兩端有槍頭的銳器,長約一尺二寸,鐵製,當中作握手用,其杆為圓形或方形,上纏綢帶,握手處有一個月牙形護手刃,使用時,一般左右手各持一匕。

匕首的年代悠遠,石器時代即有石匕首。至商、周發展為青銅或鐵鑄成。至漢代軍中騎士多配有。晉代張載《匕首銘》雲:“匕首之設,應速應近,即不忽備,亦無輕念。利用形彰,切以道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