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課 組織設計的藝術
任何一家成功的企業都有一個相對完善的組織設計模式,組織設計模式不同於其他的結構形式,它並非一旦建立便完事了,管理者在組織設計上不能一勞永逸。因為組織設計模式沒有一個規範的模板,它應該視企業的具體情況而定,並且還要在企業發展的過程中根據需要不斷修正、不斷優化。
雖說組織設計沒有一個固定的模板,但是它仍然有一些原則需要遵循。對於每家企業而言,組織設計模式需要因企業而宜,好在組織設計的任務、目的都是大同小異的。組織設計的目的是幫助公司實施工作計劃,創造良好績效;組織設計的內容包含:大體上的架構、不同部門的配置、管理層級關係、關鍵崗位等等。現代大多數企業采取的做法是對企業現有的情況進行分析,以尋求更好的改進辦法,保證企業發展得更順利。總的來說,都是希望企業在這種組織設計的模式下,有一個更廣闊的發展前景。
如何做一名合格的管理者
中國古代講究“立大誌者要修身”,提倡律己和寬容。“小不忍則亂大謀”、“宰相肚裏能撐船”、“饒人不是癡漢、癡漢不會饒人”等古代名言今天仍有價值。
——王選(畢業於北京大學計算數學專業,中國科學院院士)
再完美的組織設計模式也需要有合格的管理者進行監控,一個糟糕的管理者會令一個組織完善的企業崩潰,而一個優秀的管理者即使在有缺陷的組織中,也依然可以有所作為。每一個管理者都希望自己是合格的,也都希望自己的工作得到很多人的認可。可是,“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缺點,管理者應當如何做,才能讓自己成為一個合格的管理者呢?
1.在批評下屬時,要有理有據
身為管理者,指出員工的錯誤和缺點,並通過嚴格要求使員工盡快改正,這種做法無可厚非。但是,在指出員工的錯誤並嚴加指責之前,管理者一定要先認真思考,自己的批評是不是真的有理有據,因為隻有有理有據的批評才能讓人有所觸動,從而加以改正。如果沒有調查清楚,就對事情妄加評斷,員工即使在表麵上屈從於你的職權,也會在內心形成抵觸情緒,甚至在私下討論你的武斷。長此以往,你在員工麵前的威信就會越來越低,彼此之間也會出現隔閡,團隊就更談不上精誠團結、上下一心了。
2.要勇於進行自我批評
在工作中,管理者要以身作則,用更高的標準來要求自己。若不小心犯錯,要坦誠地進行自我批評,嚴格按照企業的製度對自己進行處罰。此時,不能為一時顏麵,對自己的錯誤遮遮掩掩。“群眾的眼睛都是雪亮的”,讓遮掩變成欲蓋彌彰,就不好收場了。如果是在不經意中犯的錯,經由員工指出後,管理者也要虛心接受,認真改正,向下屬展示自己的真誠和大度。
一個敢於進行自我批評的管理者,會給員工樹立起一個表率,進而影響員工的行為,讓他們敢於麵對錯誤,學會擔當責任。
3.要敢於承擔責任
勇於承擔責任的管理者才稱得上合格,他們不僅不會輕易將手中的麻煩轉嫁給別人,還會讓出現的問題在自己手中消化。“一個人能夠承擔的責任有多大,他的前途就有多光明”,勇於承擔責任,已經成為很多企業注重的品質。
美國總統杜魯門的辦公室門口掛著這樣一條標語:“buckets stop here!”這句話的表麵意思就是:“水桶在我這裏傳遞結束。”那麼,杜魯門為什麼會在自己辦公室門口寫上這樣一句話呢?這是源於一個典故,故事發生在美國西進運動的拓荒時期。當時,人們的工作地點與水源之間有很遠的距離,為了方便取水,人們就組織起來,排成一個長隊,將裝滿水的水桶一個接一個地傳遞下去。到後來,“pass the bucket”逐漸演變成為了“把責任推給別人,把困難傳遞給別人”的諺語。杜魯門總統的這句話表現出了他高度的責任感,也體現出了他的人生智慧。這句話也同樣適用於每一位希望有所成就的管理者,沒有敢於承擔責任的勇氣和魄力,就很難贏得下屬真心的擁戴和敬佩。
一天,董事長氣勢洶洶地把總經理叫到辦公室,他把季度報表重重地摔在地上,大聲吼道:“你是怎麼做事的?說好上午到的這批材料為什麼現在還沒到?”總經理立即道歉,並強調材料已經在路上。董事長又是一頓臭罵,總經理連連稱是。
董事長走後,總經理找到早已經在隔壁辦公室候命的王副總、張副總,隻見他們麵色蒼白,握緊總經理的手連連道歉,並承諾以後不會再出錯了。原來,正是因為兩位副總的錯誤才造成材料逾期抵達。
事後,有人問總經理:“不是你的錯,你為什麼要承擔?”總經理先是反問:“我沒錯嗎?”看眾人不理解又補充道:“如果我監管到位,應該會發現兩位副總的失誤,董事長也不至於大發雷霆。我身為總經理,有批評你們的權利,自然也得有承擔失誤的能力。”
不久之後,這番話就傳到董事長的耳朵裏,從此他對總經理更加信賴和倚重了。
不難想象,若是事例中的總經理在麵對董事長的責罵時,一味地推卸責任,董事長很有可能會反問:“都是別人的錯嗎?那我找你來做什麼?看別人犯錯嗎?”反之,接受批評,並主動承擔起責任的行為,使他獲得了更多的信任和尊重。相信這樣的一位管理者,不僅能夠讓上司放心,更能贏得下屬的忠心。
4.要加強自身修養,不斷完善自我
管理者要想服眾,加強自身修養必不可少。能夠以德服人的管理者會在品德、性格、學識、業務等諸多方麵為員工樹立起一個典範。俗話說“言傳不如身教”,有專家稱:對於管理者的優點,員工一般能學到30%;而管理者的缺點,員工卻能學到60%。這就是管理者要不斷強化自身的修養,改掉缺點,不斷完善自己的原因。
約翰·蘭奇是美國現金出納機公司在布法羅市的銷售經理。有一天,一位年輕人來找到他,說:“我想在這裏做一名推銷員。”約翰·蘭奇打量了一下這個年輕人,同意了他的請求。可是,年輕人雖然每天走街串巷,在兩周之內卻沒有賣出去一台出納機。年輕人沒有辦法,就去找約翰·蘭奇求教,沒想到約翰·蘭奇劈頭蓋臉地訓斥了他一頓。年輕人站在那裏,一句話也說不上來。最後,約翰·蘭奇不再發火了,對年輕人說:“改天我們一起出去賣出納機,如果還是賣不出去一台,那我們都回家呆著去。”過了幾天,約翰·蘭奇果然和年輕人一起出去賣出納機了。年輕人對約翰·蘭奇的每一個動作都觀察得十分仔細,對他的每一句話都聽得十分認真。在一個顧客那裏,約翰·蘭奇說:“買一台現金出納機,不僅可以幫助老板保管現金出納記錄,還可以防止現金丟失,而且,我的這種出納機每收到一筆現金,就會為你唱一首歡快的歌……”就這樣,憑著對出納機的深刻了解和出色的口才,約翰·蘭奇順利地賣出去了一台出納機。此後,約翰·蘭奇又帶年輕人出去了好幾次,他們每次都能成功地推銷好幾部出納機。漸漸地,年輕人從約翰·蘭奇身上學到了許多推銷技巧,業績越來越突出。後來,就是這個年輕人創建了著名的IBM公司,他就是托馬斯·約翰·沃森。
約翰·蘭奇正是以自己高超的銷售技巧贏得了沃森的敬佩,即使約翰·蘭奇曾對他嚴厲責備,他也毫不在意,認真地向約翰·蘭奇學習,最終成為美國商界的知名人士。對約翰·蘭奇來說,他是用自己的推銷技巧和實實在在的成績給沃森做出了榜樣,也因此培養出了一位優秀的商界人才。
尋求最佳的組織設計模式
管理者的價值並非取決於本人做了什麼,而是取決於下屬做了什麼,即員工的績效。
——梁雅傑(北京大學MBA班特聘講師,高級管理、人力資源顧問)
組織設計在所有的工作當中相對持動態狀,而同時它又是一種內容複雜的工作。需要進行組織設計的公司一般呈現三種情況:第一,新建的企業;第二,組織結構老化、需要新活力的企業;第三,內部需要一些調整的企業。當企業存在這三種需求的時候,就要根據組織設計的內在原則,進行規劃,然後再根據規劃逐步進行。管理者在尋找最佳的最適合自己團隊的組織設計模式時,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麵:
1.目標明確
不管是重新籌建組織模式,還是對既定的組織模式進行優化、改革,一個明確的目標是所有部門開展工作的前提。目標清晰,行動統一,是企業達成發展願景的先決條件。
2.分工明確,合作無間
一個組織在某種意義上就是一個團隊,組織結構要清晰地反映出在大目標下,每個成員的具體的工作任務,要沒有重疊和空白,這樣的組織設計才是幹練和高效的。
3.最佳的管理跨度
顧名思義,管理跨度就是一個管理者管理下屬的權責範疇,這種權責往往有一個最佳臨界點。比如說,一個主管直接管理一個下屬,自然是直觀、省心,但是恐怕這個下屬並不會樂意。當這個主管管理十個人的時候,一些細枝末節的內容他可能就會操心不到。這個時候,一個主管管理五個下屬,便是最合適的。當然,以上所有的數字都不過是為了舉例說明這個概念,並不絕對。
4.最佳的管理梯級
所謂梯級便是從上而下的不同管理階層劃分。與管理梯度一樣,管理梯級也會有一個最佳的層級。當組織越龐大,它的層級也就越多,不過從最高層到最底層的梯級還是越少越好。有句話說“天高皇帝遠”,離最高層級越遠,就越容易產生潛在問題。一般情況下,這個層次的最佳分段是二到四層。
5.權責對等
為保證組織設計高效運轉,權利與責任的一致性顯得尤為重要。
6.集權分權,相得益彰。
絕對集權或者絕對分權都是不夠完善的,唯有將集權和分權結合利用起來,才能達到最佳效果。集權的最高境界是有效約束下屬,但是不會影響下屬正常履行職責,尚能激發下屬積極性。分權也要在保證下屬工作自由的前提下,不致失控。
7.動靜相宜
這裏的“動”指的是動態,也就是組織設計要有一定的變化彈性,“靜”指的是穩定性,也就是在組織設計中,要求有長期的穩定性。兩者結合起來就是:既要保證組織的長期穩定性,也要保證有一定的彈性餘地。
有一段時期,鬆下幸之助挑選其公司的一名優秀研發人員——中尾——擔任新產品研發部的部長,專門負責研製小馬達。接到任務後,中尾就通宵達旦地忙了起來。
有一次,正巧鬆下幸之助路過他的辦公室,看他一個人在辛苦工作。然而,鬆下幸之助並沒有表揚他,反而狠狠地批評了他一頓。這讓中尾覺得莫名其妙,不知道自己到底犯了什麼錯:自己明明是在盡心盡力地工作,怎麼還挨罵呢?
不過,鬆下幸之助很快說出了批評他的理由:“在技術上,你是我最器重的研發人才,因此我才讓你擔任研發部的部長。但是,今天看來,你的管理才能我實在不敢恭維。就算你一天工作24個小時,不吃不睡,單靠一個人的力量,就能完成工作嗎?現在你是部長,你有權力、也有責任去培養更多的技術研發人員參與工作,這才是你的主要任務,而不是一個人加班加點、辛勤工作,單槍匹馬做一個孤膽英雄。我相信你具有這樣的才能,能夠為公司培養出10個、100個像你一樣優秀的研發人才,這是你應該擔負的職責。我相信,你能做到。”
三年後,鬆下公司在小馬達的生產上擠垮了百川電機——當時日本最大的電動機生產廠家。百川老總在和鬆下幸之助的一次談話中說:“我專門做馬達,而你是做電器的。我做馬達做了一輩子,有一大批優秀的電機方麵的專家。你是怎麼用三年時間,就把我擊敗的呢?你從哪裏招來的專家啊,不光在技術上超過了我們,還能如此受到市場的歡迎?”鬆下幸之助這樣回答:“其實,我所有的專家全都是內部的員工!我把公司裏的很多員工都培養成了專家,這就是我們的成功之道。”
從這個事例中我們可以得出兩個結論:第一,優秀的專家並不會等於優秀的管理者,技術和管理存在著諸多差別。優秀的管理者在時刻著眼於整個團隊的同時,會卓有成效地將團隊中的員工培養成棟梁之才,這才是盡到了管理者的責任。第二,優秀的中層管理者在工作中應該起到指揮家的作用,而不能隻當領頭羊,還要懂得整合團隊的優勢,集合團隊的力量,集思廣益,在大家的智慧下共同進步,共同提高。這兩點應該是每一個管理者對下屬應有的責任和擔當。
對於“團隊”的英語單詞“TEAM”,有一個這樣的經典解釋:T——Together,共同、一起;E——Everybody,每個人;A——Achieves,完成;M——More,更多。合在一起的意思就是說,大家一起來完成更多的工作。因此,團隊的力量應該是典型的1+1>2的模式。這就要求管理者充分發掘團隊的力量,提高整個團隊的競爭力。
在經營公司的過程中,在日常管理的過程中,不管我們麵對的是上司還是下屬,都要看清楚自己在組織設計中的位置,找準自己的定位,然後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隻有這樣,才能夠取得理想的管理效果。
一天,迪斯尼的創辦人華特在公園裏遇到了一個小男孩。在得知他的身份後,小男孩認真地問:“你畫米老鼠嗎?”
“不,我不用畫。”華特笑著說
“那些好玩的玩具創意都是你想的嗎?”
“不,不是我想的。”
“那你到底負責做什麼呀?”小男孩滿臉困惑地問道。
華特笑著回答說:“我覺得自己就像一隻小蜜蜂,在迪斯尼的動畫工廠裏飛來飛去,一邊搜集花粉,一邊給工人們讚美和鼓勵。”
作為迪士尼的創辦人,華特也是一名非常有才華的管理者。他最明智的事情,是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而不是做所有的事情。
對一個管理者而言,最重要的是找到適合自己的組織設計模式,讓員工在這一模式的引導和管理下,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做自己應該做和最擅長做的事情。就像迪斯尼的華特一樣,他不需要會畫米老鼠,也不需要有多少創意,但是,在他手下一定要有會畫米老鼠和有創意的員工,而他要做的,隻是“飛來飛去”,讓團隊裏的每個人做自己該做的事情,並且給予他們鼓勵和讚美。
集權,還是民主
一個真正幸福的員工,他才會是一個合格的,或者是稱職的員工。因為他有體麵的生活,他有家庭和社會的支持,他會每天充滿精力的來到你的企業工作,而且他會很可持續性的工作。
——李玲(北大經濟學教授)
如何管人和用人,是現代企業在管理方麵麵臨的較大問題,北大管理課在這些方麵作了深入的課題研究,並理出一條清晰的思路。據史書記載,商代占卜的原則是“三人占,從二人”,原因在於“眾故也”。假如三個巫師同時占卜吉凶禍福,兩人的結果相同,另一人不同,則服從兩人的占卜結果。這可能是最古老的“少數服從多數”的現象,也可能是最早的“民主”決策的事例了。
梁漱溟在《中國文化要義》一書中說過:“通常之說中國無民主,即:遇事召開會議取決多數之習慣製度未立;劃清群己權界人己權界之習慣製度未立。前者可說就是缺乏政治上之民主;特別是民有、民享、民治三點中,缺乏民治之一點。後者可說就是缺乏近代法律上之民主,特別是缺乏個人本位權利觀念。一句話總括:中國非無民主,但沒有西洋近代國家那樣的民主。”
所謂民主的核心是:自由、權利、監督。它的表現方式通常以“少數服從多數”的選舉方式為原則。有些個別特例也會采取“少數人”的態度,評定采取少數人的態度是基於少數人的正當權利,在不損害他人的利益時,才會采取這種方式。
歐美企業,大多采取民主式管理,民主式管理的好處在於體現了大多數人的利益。而與民主式管理相對的是集權式管理,中國有些企業便是集權式管理,其中最典型的是家族企業。家族企業大多以“血統”為劃分職權的依據,這一模式在現代商業經濟中,幾乎不具有任何競爭價值。
當然,有些問題也不能以偏概全。可能在創業初期,或企業起步過程中,的確需要一位權利集中的智慧型管理者,其目的在於縮短決策過程,盡快把握市場帶來的機遇,讓企業更迅捷、更良性地發展。但是,當企業經營到一定規模和層次時,集權式管理就不再適合了。不管一個人多麼有智慧、有能力,也不可能麵麵俱到地處理企業的一切事務。另外,在市場方麵,也不是靠一個人就能夠給出所有明智決策的。上到相關管理者,下到企業技術人員、普通員工,都與企業利益緊密相連,集權式管理的弊端就在於:無法發揮專業技術人員的才能,同時會降低企業員工的積極性。從這兩個方麵來說,這些弊端將會直接導致企業利潤下滑。
事實上,從很多家族企業的經營現狀中不難看出一些眉目來,一般從創業到成業的過程都相當輝煌,企業經營利潤、產品服務、市場占有率都很不錯,但是為什麼到後期發展階段,企業就失去了競爭力呢?我們常說“創業容易,守業難”,表麵上好像有道理,實際上並非如此。不是“守業難”的問題,而是管理者不知道變革,不知道在管理製度和操作模式中注入新的血液。於是,很多家族企業總是一波一波地重複循環著,倒掉一波,又新崛起一波。而不少外國企業能夠經曆上百年的傳承而不倒,其主要原因即在於企業管理模式的創新。
職業經理人製度是從歐美國家發展起來的。職業經理人,並不是一個簡單的代名詞,他們以團隊為支撐,決策、執行等業務流程都是完全按照“民主”方式進行管理的,也就是說,它是由一個團隊和企業的所有員工共同管理的。它調動了企業員工參與管理的積極性和能動性,管理團隊和企業員工的知識技能和智慧也得到最大限度的開發,這樣的企業想不好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