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048 049

通過握手知人心性

都說人心難測,其實不然。任何一個人,他有什麼樣的心,即使他不說,也可以用他的肢體語言表現出來,最直接的通過握手就可以看出來。握手,是社交場上最重要的禮節,是交際的一部分。不管是熟悉的老朋友,還是初識的陌生人,見麵時多以握手禮相迎。握手的力量、姿勢與時間的長短往往能夠表達出握手者對對方的不同禮遇與態度,顯露自己的個性,給人留下不同印象,也可通過握手了解對方的個性,從而贏得交際的主動。

美國著名盲人女作家海倫·凱勒曾經寫過這樣一段話:“我接觸過的手,雖然無言,卻極富表現性。有的人握手能拒人千裏,我握著他們冰冷的指頭,就像和凜冽的北風握手一樣;也有一些人的手充滿了陽光,握著他們的手,心裏感覺無比溫暖。”

的確,通過和一個人握手,你可以感覺到這是一個怎樣的人。一位朋友調到一個新單位,春節後上班,公司領導班子到各個辦公室拜年。領導來了,進門要和大家握手。公司經理是位很熱情的人,笑著和大家握手,經理完了副經理,還有一係列領導,最後麵的是辦公室主任。朋友與前麵一樣,和他握手,他的手隻輕飄飄地碰了一下,便收了回去。朋友對此很是感慨,不過,這也讓朋友明白,怪不得他做辦公室主任,因為他的眼裏隻有領導,普通員工是看不到的。從那以後朋友開始注意到,當一個人握手時,如果沒有一點兒力量,敷衍了事,這種人不是勢利小人,也是趨炎附勢之人。這種

◎在與人交往時,當你跟對方握手,感覺對方的手心幹燥時,就表示對方的心理很平靜;如果對方的手掌出汗,手溫比平常人高,那就表示對方的心理失去了平衡,要麼是緊張,要麼是心虛。

不用過多深談,也能解其內心

每個人在說話的時候都有一些個人特點,這些特點往往能表現一個人的性格。我們在聽對方說話時,如果能很好地解讀出其性格特點,則能根據其心理傾向巧妙製定應對策略,從而贏得交際主動權。

(1)說話絕對者,有自戀傾向

生活中我們常遇到一些人,他們總愛把“絕對”這個詞掛在嘴上。在與人交談的時候,經常語氣強烈地提到“絕對”這個詞。而通常性格較溫和、考慮別人想法的人是不會經常說到“絕對”這個詞的。喜歡說“絕對”的人,往往不顧及他人的想法。

“絕對”這個詞在詞典裏表示的是極端程度的意思。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使用這個詞的時候,表達的意義遠沒有詞典中那樣極端。但研究表明,喜歡說“絕對”的人大多有自戀的傾向。這種人比較主觀,而且常以自我為中心。他們的很多想法其實是不合乎實際的。

但是,這一點卻常被他們用來作為自我防衛的借口和被證明錯了時候的擋箭牌。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常常會不斷用“絕對”來進行保證,如“絕對不會再犯”,“絕對不會再這樣做了”等。有時他們的“絕對”被人駁倒人可能高升,卻不可以做朋友。的確,連握手都要看對象,握手一點兒力量都不舍得付出,會為別人做什麼!

朋友的經曆讓我們發現了握手的奇妙。通過握手不但可以察知一個人的個性,同時也能感覺到對方的心理變化。比如說,我們可以通過手心是否出汗來判斷一個人的心境。一位資深的心理學家曾對警官們有這樣的建議:在盤問嫌疑人時,嚐試與對方握手。剛開始時要輕微地握,而每次接觸到核心問題時,一邊說“我們慢慢來吧”,一邊握住對方的手,如果對方本來幹燥的手掌開始出汗的話,可能他就是罪犯。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這是因為,當一個人心裏感到非常緊張的時候,他的神經意識就會活動起來,並引起心跳加速、血壓上升以及汗腺興奮等狀況。所以,在與人交往時,當你跟對方握手,感覺對方的手心幹燥時,就表示對方的心理很平靜;如果對方的手掌出汗,手溫比平常人高,那就表示對方的心理失去了平衡,要麼是緊張,要麼是心虛。

另外,有些專家經過研究發現,握手的力度也能傳情達意。

握手時隻是輕輕一觸,握得不緊也沒有力量,這種人多屬於內向性格,時常悲觀,情緒低落;握手軟弱無力的人,大多數時候並不是十分堅強,甚至是很軟弱的,他們做事缺乏果斷,總是猶豫不決;握手時力度適中,動作穩實,雙目注視對方的人,個性堅毅、坦率,有責任感,思想縝密,善於推理,經常能為人提供建設性的意見;握手力量大,說明對方的內心比較真誠和熱情,同時這類人的性格也很坦率、直爽;握手力度太大,以至於讓人感到有些疼痛的人,多是逞強而又自負的人。

◎握手的力量、姿勢與時間的長短往往能夠表達出握手者對對方的不同禮遇與態度,顯露自己的個性,給人留下不同印象。

後,為了掩飾自己內心的不安,總要找一些理由加以解釋,總想讓自己的東西被人接受。其實,別人不相信他們的絕對,他們自己也不相信這樣的絕對,隻不過是為了維護自己所謂的尊嚴而已。

在同異性的交往中,用不了多久,他們會說出很多的“絕對”。雖然戀愛到了一定程度,偶爾說“絕對”也是表達情感的很正常的方式,但是,滿口“絕對”的人,他們的甜言蜜語就值得懷疑了。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如果遇到喜歡說“絕對”的人,可以盡量多強調自己的觀點。這樣,在與不常考慮他人想法的他們交往時,才能讓我們自己也融入到話題中去。

(2)喜用第一人稱者,表現欲強烈

有些人在談話中喜歡使用“我”字,他們張口閉口都離不開“我”、“我的”等口頭禪。仔細觀察一下,我們不難發現有這樣習慣的兒童也非常多,這也是不足為奇的,因為這是一種兒童心理的表現。但是,有些成年人也這樣說話,就算不常用“我”字,而愛用“我們”或者“我輩”等字眼,這也表明他們具有相同的性格,具有很強的表現欲。

心理研究表明,有些成人之所以養成這樣的說話習慣,其原因可以追溯到他們的嬰幼兒時期。在哺乳期,嬰幼兒與母親有一種身心合一的親密關係;而到了斷奶期,嬰幼兒的這種感覺就受到了威脅。為了避免這樣的威脅,嬰幼兒學會了說“媽媽”、“我”這些單詞。“媽媽”和“我”這些詞語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孩子的不安全感。

在孩子的心目中,“媽媽”和“我”是密不可分的。沒有媽媽,他們很難生存下去,所以他們對媽媽有著難以割舍的心理依戀。孩子不斷地強調“我”,可以從母親那裏得到一種安全感。經過這樣的不斷強化,孩子就頻繁地使用“我”,從而獲得更多的安慰。等孩子慢慢長大以後,就逐漸被社會同化了,由一個小家的孩子變成了社會的孩子,他們通過不斷地說“我”、“我們”來獲得安全感的要求逐漸變淡,取而代之的是強烈的表現欲。他們並非要把自己的觀點強加於人,而是企圖強化自己的存在、表現自己。

與這樣的人交往,一般來說是比較安全的。如果自己有這種習慣就應該及時修正自己的個性,使自己的人格很快成熟、健全起來。

(3)說話支吾遲疑者,大多心虛在現實生活中,常常會有人在說話時吞吞吐吐、欲言又止,那麼就在這一刻,他已經泄露了內心的真實想法。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期,東條英機將出任日本首相,此事是秘密決定的,各報記者都很想探得秘密,但由於參加決定會議的大臣們個個守口如瓶,所以記者們一直都一無所獲。後來有位聰明的記者不費吹灰之力就探到了答案。

他問其中一位參加過決議的大臣:“此次出任首相的是不是個禿子?”因為當時有三名候選人,一是禿子,一是滿頭白發,一是半禿頂,這個半禿頂就是東條英機。那位大臣並沒有直接拒絕回答,也沒有及時說出具體的答案,而是陷入思考當中。聰明的記者從大臣思考的瞬間就推斷出了最後的答案。因為大臣在聽到問題之後,一直在思考半禿頂是否屬於禿子的問題。

猶如那位大臣一樣,內心不誠實的人,想用謊言掩飾真相時,說話就會遲疑不決或支支吾吾,這是心虛的表現。

現實生活中,人們對外界事物的認識、看法以及內心的情感,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通過說話的方式傳達出去的。我們完全可以根據對方的說話特點,進行分析和思考,那麼基本上就可以知道這個人是怎樣的一個人了。

◎偶爾說“絕對”是表達情感的很正常的方式,但是,滿口“絕對”的人,他們的甜言蜜語就值得懷疑了。

◎喜歡說“我”、“我們”的人通常有強烈的表現欲,他們並非要把自己的觀點強加於人,而是企圖強化自己的存在、表現自己。

超限效應:人人都有底線,不要讓人不耐煩

1945年,羅斯福第四次連任美國總統。一位記者采訪他,請他談談感想,總統微笑著沒有回答。拿起一塊三明治,很客氣地請記者吃。記者受寵若驚十分愉快地吃了下去。羅斯福繼續微笑著,請他吃第二塊。他肚子已經飽了,但盛情難卻,又吃了下去。不料總統又請他吃第三塊。他實在吃不下了,但還是勉強吃了下去。沒想到,羅斯福在他吃完之後又說:“請再吃一塊吧!”記者一聽啼笑皆非,因為他已經有要嘔吐的感覺了。羅斯福說:“現在,你不要再問我的感想了,因為你自己已經感覺到了。”

羅斯福讓記者一塊接一塊吃下三明治,目的就是讓他親身體驗自己此時的感受。當同一個問題被問很多次以後,不僅失去了回答的興趣,甚至一聽到這個問題就會有嘔吐的感覺。羅斯福的這種感覺其實是一種心理現象——超限效應。這種心理現象是因為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的逆反心理或不耐煩的情緒。

它的緣起和馬克·吐溫有關。

美國作家馬克·吐溫曾經有這樣一段經曆。他去一家教堂聽牧師演講,當天牧師講演的內容是呼籲大家積極救助非洲某地災民。牧師講的是聲情並茂,讓人頓時產生同情之心。馬克·吐溫馬上掏出自己身上所有的錢,準備一會兒在募捐活動中捐出去。過了十分鍾,牧師還在喋喋不休地說下去。馬克·吐溫覺得有些厭煩了,他決定隻捐十美元。牧師的演講實在是太冗長了,馬克·吐溫隻看見他的嘴巴在不斷開合,至於他在說什麼全聽不進去了,剛開始產生的憐憫之心也慢慢消逝。等到他終於閉上嘴巴的時候,馬克·吐溫煩躁至極,甚至已經惱怒起來,最終他非但沒有捐出一分錢,還從盤子裏拿走五美元。

話說三遍淡如水。不管多麼精彩的話語,一連說上三遍也會變得淡然無味。因為人們對它已經失去了新鮮感,甚至已經厭煩它了。連續簡單的重複不僅起不到強調的作用,而且還會朝著相反的方向發展。這種刺激一旦強烈,很容易激起人們的逆反心理,人們會與這種理論對著幹。這也就是大人在一邊喋喋不休教育孩子好好學習,不要貪玩,而孩子寧可被嘮叨,也要我行我素的原因,同樣,這也就是妻子勸丈夫戒煙,每次總要把吸煙的壞處說上數遍,而丈夫抽得更狠的原因。

所以說,如果希望自己說的話在別人身上起作用,一定不要喋喋不休,一定要抓住核心問題,語言要簡短有力,最好是一針見血,隻有你的語言有力度,別人才願意聽你的。

英國前首相丘吉爾說話從來不遭人厭煩,就是因為他的語言簡短有力,寥寥數語就能振奮人心。

1948年,丘吉爾應邀在牛津大學演講,主題為“成功秘訣”的專題講座,麵對充滿期望的牛津學子和全世界各大新聞媒體,丘吉爾作了一個極為簡短卻寓意深刻的演講:

“我的成功秘訣有三個:第一是,決不放棄;第二是,決不、決不放棄;第三是,決不、決不、決不能放棄!我的演講結束了。”

會場一片凝重,丘吉爾以最簡潔的語言、最執著的意誌,揭示了最深刻的人生哲理。

聽眾在沉寂了足足一分鍾後,對著已經沒有演講者的講台,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

如此生動的演講,鼓舞人心、鏗鏘有力,令人回味無窮。

在這個講究效率的時代,不管是公司開會作報告,還是交流經驗,不管是朋友之間辦事兒,還是上級批評下屬,隻要是與人打交道,千萬不要婆婆媽媽,繞大彎子,不斷重複相同的刺激。要知道,考驗別人的耐心並不是一個聰明的舉動,這很可能會引起對方的反感,從而破壞彼此的交往。

◎人在接受相同的信息時,都有接受的限度,超過了這個限度,結果往往會適得其反。

◎同樣的話重複多次,效果就如同戰場作戰,一鼓作氣勢如虎,再而衰,三而竭。

刺蝟法則:適當的距離才產生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