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遜認為,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管先生聽後大駭,又複問,“何解?”
“遜認為,一則愚民,一則教化,詩、禮、樂這三樣東西是教育民眾的基礎。愚民一說:國家統治人民,指使驅趕他們去做事就行了,不要讓他們明白在做什麼。故,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教化一說:如果人民掌握了詩禮樂,好,讓他們自由發揮,如果人民不了解這些東西,我們就要去教化他們,讓他們知道和明白這些東西。聖人司職教化,如此: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與聖人之意相悖。陸遜這個身上附身的是具有21世紀思想的現代人。其實人生觀的不同造就了思想的不同,古詩人生觀無非奴隸與統治,而今卻是自由與民主。聖人思想在當時可謂超前!
管先生聽陸遜解之,久久說不出來話,好半晌,回過神來,急匆匆的走了。這管先生乃管子的後人,其族兄為三國一龍的龍頭管寧,管先生寫信給管寧,將今天的考校陸遜之事詳細的寫到了紙上,吩咐族中信使,務必交到管寧手中,然後喃喃道:“其才六歲啊!”
沒有陸伯言仍然與徐朱三個小夥伴在一塊玩,到了晚上工作繁忙的陸駿也回家一趟,陸駿一到家就聽見有下人來報管先生求見,身為武官的陸駿其實一直都很崇敬有學之士的,四族中張顧崇文朱陸尚武,但陸駿卻希望自己的兒子陸遜能文武雙全,聽說管先生來拜訪,立刻掃榻相迎,管先生與陸駿見禮一番後,坐下把今天的事情說了一邊,陸駿也聽得驚駭不已,眉開眼笑。管先生說:“伯言聰穎非常,雖隻六歲,然期見識之高,世間少有,我有一族兄,北海管寧管幼安,恐不日前來,見見伯言,望將軍應與。”陸駿一聽是當今名士管寧管幼安,心裏驚詫不定忙見禮:“駿惶恐,寧乃名士,如此前來,駿定當掃榻相迎,以禮相待,在此謝先生知遇之恩,來人,備酒席,以謝先生。”
陸遜回到家後,管先生已經回去了,聽聞父親回來了,立刻前去問安,陸駿見到陸遜也歡喜非常,問了問學業,又把今天接見管先生之事對遜說了一遍,聽聞管寧要來,陸遜心裏有些激動,管寧是誰,三國著名的有識之士,成語割席斷交讚其風骨。聽聞管寧要來,整個揚州士林都沸騰了,很多人慕名前來,以瞻管寧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