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傳統的教育理念中,孩子正式受到教育始於“上學的年齡”,而個體潛力的早期開發則長期被忽略。入學之後的孩子麵對著來自家長和學校等多方麵的的學習壓力,過重的課業不僅剝奪了孩子快樂的童年生活,給孩子造成身心的傷害,同時對孩子一生的成長與發展都十分不利。

隨著現代學校教育理念的不斷發展,人們一方麵在盡可能多地向學生灌輸知識的同時,也深深地感到這種教育方式所存在的問題。麵對現形教育體製出現的種種弊端,一些教育工作者開始提出質疑:兒童教育究竟應該遵循何種理念?

現在,越來越多的科學研究證明,兒童的早期教育對孩子的一生有著多麼重要的影響。美國一位著名心理專家指出,孩子的早期教育最好從兩歲或者三歲開始。他認為,兩歲或者三歲是孩子智力發展的關鍵時期,如果父母抓住這個關鍵時期對孩子進行個體潛力開發,則將獲得令人驚奇的收獲。

過去我們一直認為,孩子在幼兒時期各種器官正在發育,認知能力處於低級階段,無法或者不宜接受早期教育的壓力。其實這一看法是十分錯誤的。事實上,孩子們對學習的厭倦心理往往是由情感障礙所引起的。在孩子幼兒時期我們放棄對孩子的個性培養,等孩子上學之後又對孩子的教育層層加碼,最後隻能帶來對孩子情感、智力和個性的多重傷害。

我們身邊肯定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有的孩子從小就十分優秀,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學習成績也名列前茅;也有的孩子一直厭倦學習,隻知道玩耍遊戲,最終一事無成。當然,我們並不否認孩子的學習成績並不是第一位的,貪玩的孩子也可以取得成功。關鍵在於,他們玩的是什麼遊戲,這種遊戲對他們的個性發展究竟有沒有好處?

人體認知能力往往取決於它們被開發的程度,就像孩子的骨骼係統是否強健有力取決於他們參與運動鍛煉的頻率與強度一樣。父母要做的是盡早喚醒孩子的認知功能和學習興趣,這些將陪伴孩子的一生。如果我們在孩子的幼兒時期便注意培養他們的個體能力,讓他們大腦和身體都得到鍛煉,他們就會從早期的培養活動中獲得快樂。當孩子的身心得到了同步的發展之後,這樣的孩子往往都會表現得快樂、堅強、富有個性。

需要注意的是,我們強調的是對孩子的個性潛能的開發,而不是一味向孩子灌輸什麼東西。將現成的知識和技能教給孩子並沒有什麼了不起,最有價值的是,通過教育使孩子建立興趣,學會如何學習,如何自強自立以及在未來的生活中如何麵對與迎接不斷的困難與挑戰。

在本書中,我們分享了一些家長們照顧孩子的經驗與教訓,為年輕的父母提供一些幫助和建議,回答了一些共性的問題。但是,更重要的是,我們始終追求一個最高的目標,那就是堅持不懈地尋求一種肯定個性存在、尊重個體需求、鼓勵溝通合作的親子教育方式。我們把這本書獻給那些為自己心愛的寶貝成長而殫精竭慮的爸爸媽媽們,希望他們的寶貝能帶給他們人生最大的驚喜與成功!

最後,感謝在本套書的出版過程中給予幫助的所有朋友,感謝各位編輯老師、各位同仁的鼎力支持,也歡迎讀者提出寶貴建議。希望我們能夠在互相扶持中,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