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部分 生命教育(1 / 3)

第五部分 生命教育

“世界上隻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熱愛生命的人。”

——羅曼·羅蘭

生命的誕生與運作就是奇跡,我們沒有理由去阻止奇跡的發生。在攙扶著已是夕陽暮年的老人,抱著初生純淨的嬰孩,在父母膝下承歡時,我們也感歎人類的親情的彌足珍貴。在麵對著初升的朝陽, 群飛的小鳥,浩翰無限的大海,我們感歎生命的美好,造物主的恩德。 我們要珍惜大自然中每一個生命;我們要珍惜自己的生命;我們也要關愛他人,珍惜他人的生命。一句話,珍惜我們所接觸到的每一個生命。蒙田曾說:“我們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賜,它是優越無比的。”生命是寶貴的,失去了生命,我們將變得一無所有。但很多活著人總不珍惜活著的權利,他們隨意對待自己甚至肆意踐踏別人的生命。

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西方國家就開始倡導生命教育的思想。在瑞典,老師會讓孩子們摸著孕婦的肚子給他們講人的出生,教育孩子什麼是生命,為什麼生命來之不易,從而使學生認識到生命的可貴。1979年,澳大利亞悉尼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 印度大詩人、哲學家泰戈爾說:“教育的目的是應當向人類傳送生命的氣息”;美國教育哲學家杜威先生也說過:“教育即生活”。我們要讓孩子從觀察與分享對生、老、病、死之感受的過程中,體會生命的意義及存在的價值,進而培養尊重和珍惜自己與他人生命的情懷。

“生命教育”這個概念最早由美國學者華特士(J. D. Waiters)在《生命教育》一書中提出,當時是為了解決美國社會上的青少年吸毒及自殺率攀升等問題。近年來,日本、英國、台灣、香港等國家地區竭力推倡導生命教育,希望能以教育手段,倡導孩子們認識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愛護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

在現代科技和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之下,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與合作大大發展,為孩子們獲取信息、開闊視野、培養技能提供了寬廣的平台。但是,享樂主義、拜金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隨之而來的消極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侵蝕著孩子的道德觀念和行為習慣,導致部分孩子道德觀念模糊與道德自律能力下降。因此,積極引導孩子正確認識生命現象和生命的意義是十分必要的。。

生命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前提,也是教育的最高追求。很多專家正在呼籲,希望生命教育成為指向人的終極關懷的重要教育理念。生命教育不僅僅是惠澤人類的教育,還應該讓孩子明白與其他物種和諧地同在一片藍天下;生命教育不僅僅是告訴孩子關心自己的生命,更要幫助孩子關注、尊重、熱愛他人的生命;生命教育不僅僅教會孩子珍愛生命,更要啟發孩子完整理解生命的意義,積極創造生命的價值。生命教育不僅隻是關心今日生命之享用,還應該關懷明日生命之發展。

生命是脆弱的,同時又是強大的。每個生命由大自然中孕育而生,其中任何一個微小的環境變化都會使其夭折。看看許多物種的消亡,就可以知道生命群體是何等的脆弱。就生命的個體來說,更顯得弱小單薄,很容易受到傷害。但是,生命的力量又是令人震驚的,即使弱小的動植物也不例外。細小的種子珍惜了上天的賜予,不斷努力鑽出地麵,即使在堅硬的石堆中也毫不畏懼;小小的螞蟻為了難得的生命不白白消磨,勤勤懇懇,忙忙碌碌;牆角的壁虎為了延續自己的生命,可以毫不猶豫地舍棄自己的尾巴。它們為享受生命的樂趣,進行了不屈的抗爭。生命是偉大的,也是崇高的。當弱小的生命都在為了生存而努力的時候,我們更應該讓孩子明白珍惜生命的可貴。

珍惜生命在於欣賞生活中的美

羅丹曾指出:“生活中從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生活是一個廣闊的舞台,不斷演繹著親情的融融暖意;生活是一幅壯觀的畫卷,描繪著好朋友之間的絲絲真情;生活是一座雄偉的大橋,構築起人與人的濃濃誠摯。而正是在這種心靈之間的碰撞,思想之間的溝通,交流之間的融合中擦出了美的火花。艾米莉·迪金森說:“希望帶著羽翼,棲息在心靈裏,唱著無字的歌曲,永遠不停息。”由此,使孩子保持健康的身體和心理,快樂地學習,快樂地成長,因為有了欣賞美的眼睛,孩子的生活變沉浸在快樂的海洋。

珍惜生命在於學會寬容

我們要教會孩子不但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珍惜他人的生命。在學校裏要和同學友好的相處,同學的交往中若產生了磨擦,應當把自己和對方所處的位置關係交換一下,站在對方的立場上,以他的思維方式或思考角度來考慮問題。《周易》中提出“君子以厚德載物”,荀子主張“君子賢而能容罷,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淺,粹而能容雜”。學會了寬容,同樣也是學會了處世。寬容並不代表無能,卻恰恰是一個人卓識、心胸和人格力量的體現,即所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安德魯?馬修斯在《寬容之心》中說過這樣一句能夠啟人心智的話:“一隻腳踩扁了紫羅蘭,它卻把香味留在那腳跟上,這就是寬容。”

珍惜生命在於付出與奉獻

曆史長河中,無數英勇烈士為了使生命變得有意義而做出了生與死的抉擇,無數的英雄兒舍生取義,使生命綻放出耀眼的光芒。他們以無私的奉獻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花開不是為了凋謝,而是為了結果,結果也不是為了終結,而是為了更生,生命因此而美麗。其實還有更多的人是在默默地奉獻,獻出自己的力量,構建社會文明的大廈。生命如同寓言,其價值不在長短,而在內容。當我們回首往事的時候,不會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恥,因為我們的生命付出過,奉獻過。

珍惜生命在於學會麵對挫折

我們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蘸著勇敢的黑墨,坦蕩蕩地書寫自己的名字。沒有河床的衝涮,便沒有鑽石的璀璨;沒有挫折的考驗,也便沒有不屈的人格。正因為有挫折,才有勇士與懦夫之分。在生活中,孩子難免會碰到一些挫折,麵對挫折時我們要讓孩子懂得不能氣餒,應該鼓起勇氣去麵對,要以堅韌不拔的意誌去克服困難。正如巴爾紮克的比喻:“挫折就像一塊石頭,對弱者來說是絆腳石,使你停步不前,對強者來說卻是墊腳石,它會讓你站得更高。”

有人曾經說過,我們敬畏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不僅僅是因為人類有憐憫之心,更因為它們的命運就是人類的命運。我們敬畏生命,也是為了更愛人類自己。在走近生命的大花園時,我們要讓孩子懂得生命的意義,要鼓勵孩子主動的去接觸自然、了解自然、熱愛自然。我們要把善良植於孩子心中,讓孩子學會寬容與關愛,從而珍惜每一個生命。

第45件事:種一棵植物

當我們在公園裏或者植物繁茂的山間小道上散步時,總會有一些不知名的花草引起孩子的興趣。這時孩子好奇地湊近,並問爸爸媽媽這是什麼。此時,父母可以為孩子講解花草的生長特點和作用,比如“這是花瓣,這是花蕊、花萼,還有隨風飄灑的花粉,沒有它,花兒最後便結不出果實”等等。

無論對於什麼事物,要讓孩子更好地了解它,就一定要喚起孩子的興趣。在孩子興趣的基礎上對孩子進行係統性的教育,就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想要讓孩子認識植物的話,不應該事先他哪是植物學上的問題,或者先按照課本教給他一些基本知識,這些都不符合孩子的學習習慣。如果在散步時發現某種事物引起孩子注意,父母趁機教給他們相應的知識。通過一塊石頭、一草一木等實用素材來對孩子進行最重要的教育,這比學校裏那些死板僵化的動植物課程直觀多了。並且,當孩子後來學習動物學和植物學的書籍時,書上的內容他不感到生疏,而且很容易理解了。

也許有些父母會發出疑問:“可是這些植物方麵的隻是我都不懂呀,該怎麼辦呢?”對於孩子的教育而言,最重要的是如何引導孩子有興趣學習新的知識。如果我們不懂這些知識,可以跟孩子說:“孩子,這些知識我不懂,我們一起查一查書,一起學習,好嗎?”“如果我不懂,你來教我好嗎?”有能當老師的機會,孩子是不會錯過的。

每逢節假日,我們可以帶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利用自然界中的花花草草向孩子講述各種有趣的故事。孩子一旦喜歡植物,可以采集一些標本以便進一步地觀察。當然,更方便實用的就是陪孩子一起種一棵植物。在不知不覺中學習,讓孩子在快樂中成長,這是教育孩子的根本。

林清玄曾經說過:“所謂美好的心靈,就是能體貼萬物的心,能溫柔對待一草一木的心靈。惟有體會到一花一草都象征了萬物的心,才能體會到人生的真意和智慧。孩子通過自己親手種下的植物,通過自己的信心照料,通過關注生命的成長,可以鍛煉自己的動手能力,增加自己的美感體驗,也能夠更加懂得生命的意義。

麵對植物的種植,有些孩子顯得熱情有餘而耐心不足,他們總希望種下種子的第二天就可以看到種子發芽開花。如果等了一個星期還沒什麼反應,他們就會輕易放棄了。為了保持孩子的興奮度,他們第一次種的東西應該立竿見影。一般的蔬菜都是發芽很快的植物,把它們當做剛開始接觸園藝的孩子第一次的種植對象是再好不過了。

洋洋對植物天生有著突出的興趣,於是便要求媽媽幫助她養一種植物。媽媽考慮到洋洋隻有3歲,照顧花草的能力還比較弱,便選擇了蔥這種易活且實用的植物。媽媽買菜時順便帶一些蔥的種子回來,再到外公家要了一個特別漂亮的小花盆來。一切到位後,媽媽開始教給洋洋:“現在我們一起來種蔥,種子在這裏。我們得先幫蔥鬆土,再種下種子,種子的根要朝下、頭要朝上。放好之後再將土蓋上,不能壓實了,最後再澆上一些水。”講完步驟後,由子淳按照媽媽的指導動手種蔥,媽媽在在一邊輔助。沒過多久,蔥就長得鬱鬱蔥蔥了。洋洋就每天提著小水壺為蔥澆水,照料它的生長。當蔥長成的時候,媽媽特意用它為洋洋抄了一盤菜。吃著自己的勞動成果,又從中學到了不少植物的隻是,洋洋別提多高興了。

當然不是每個家庭都能夠有大片的土地用來種植,尤其處於繁華而狹小的城市中時。但是,隻要有一個能夠放在窗台上的小花盆,即使是城市的孩子也可以享受園藝的樂趣。或者,爸爸媽媽可以將可樂塑料瓶的頂部切下,留下留下瓶身裝土當作花盆,但是要在瓶底用針紮幾個洞便於排水透氣。以下幾個小技巧都可以幫助孩子在狹小的空間裏圓滿完成種植植物的任務。

·在窗台上的花盆裏種上幾粒豌豆,這種植物發芽也很快,而且可以長得足夠高。

·將蒜頭埋入花盆中,定期澆水,很快青蒜苗就長出來了。

·買蘿卜的時候從中挑出一個頂端上帶葉的,把頂端切下來放到一小碗水裏,就可以觀察頂端發芽了。

·將白菜芯的根部切下,放在裝了水的白瓷盤中,幾天後菜根上就會長出嫩芽,放在廚房裏,是一個很耐看的盆景。

·剪下幾枝綠蘿,插人裝滿了水的透明玻璃瓶或可樂瓶裏,放在孩子臥室的窗台上,悄悄觀察綠籮的根須長了出來,飄在水中,充滿生命的活力。

·如果住在一樓,可以在小花園裏種些爬藤的植物或蔬菜,比如牽牛花、絲瓜等等。在家庭聚會時,你端出一碗絲瓜蛋花湯,告訴客人這絲瓜是孩子勞動的成果,你內心的喜悅是難以言表的,孩子也因為客人們的誇讚而自豪。

生活在沒有比大自然更好的教師了,它能教給人無窮無盡的知識。可是非常遺憾,大多數的父母和孩子卻沒能好好利用它。隻要我們有足夠的信心,自然界的一草一木都可以隨時成為教育的素材,自然界新誕生的一切都可以成為孩子認識與注意的對象。孩子從植物中學到了知識,並且可以領悟到生命的真諦。

第46件事:養一隻小動物

幾乎每個孩子都對小動物有著特殊的喜愛。當他們看到在花鳥市場中的各種小動物時,常常會遲遲不肯挪動腳步,並且央求著:“媽媽,我們養個小動物好不好?”但是爸爸媽媽們肯定都知道養一隻小寵物會帶來多少負擔和麻煩,比如小動物身上可能會藏有病菌,照顧它們會花費很多精力,並且需要一定的技術等等。

小動物們不僅僅有著可愛的形象,能夠和小孩子一起玩耍,而且孩子還會將它們當作自己的好朋友,會和他們說話,甚至會讀懂小動物身體發出的信號。有些對誰都不能說的秘密,小動物也會為他們牢牢保守。這讓孩子覺得快樂、安全、信賴。如果孩子在家裏會感到孤獨,試著飼養一隻小動物,可以逐漸培養孩子的愛心、耐心,讓他學著承擔起照顧寵物生活的工作。

媛媛的媽媽曾經十分反對孩子飼養小動物,但是當媛媛飼養過小蝌蚪、荷蘭鼠後,媽媽的想法有了很大的改變。因為孩子在飼養小動物的過程中,學會了很多東西。比如媛媛生日的時候,客人投其所好送了媛媛一隻荷蘭鼠,媽媽即使反對,也隻好硬著頭皮陪他飼養了。媛媛這下可樂壞了,每天都早早起來,床也不賴了,生怕餓壞了小老鼠;放學後,也不在幼兒園流連忘返,他要趕緊給他的小老鼠喂食去。小老鼠食用的蔬菜葉子要用水浸泡,媽媽總記不住這點,媛媛“批評”媽媽辦事不利,開始自己動手;並且還自己學會了用“刨子”削蘋果喂小老鼠。當兩隻小老鼠為了一塊胡蘿卜爭搶時,媛媛像個大人似地勸解:“小可愛,你們要乖哦,一人一塊,不能搶,你們是好朋友呀!”媽媽一下子覺得媛媛長大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