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沉靜超然的良好心態
心靜則清,心清則靜
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老子·第四十五章》
安靜可以克勝急躁,寒冷可以戰勝炎熱。清靜無為才可以作為治天下的準則。
道家很注重“清”與“虛”兩個字。“清”是形容那個境界,而“虛”則是象征那個境界的空靈,二者其實是一回事。
老子說:“夫物芸芸,各複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複命。複命曰常,知常曰明。”就是說,那萬物盡管繁雜,但最後還是各自複歸本性,順應其賴以生存的“道”。複歸本性,複歸、順應其賴以生存的“道”,便可以平和虛靜。能夠平和虛靜,便可以說是依從了天道客觀法則的命令,回複了天賦的本然。而這種順應客觀自然,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普遍常規。能夠認識到這種萬變不離其宗是事物演化的常規,可謂是明智。
《大學》中所說的“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這裏的定、靜、安、慮、得就是訓練和要求一個人遇事宜心平,做事宜氣和。一個平心靜氣的人由於思考得周詳,做事當然不會盲目亂撞,避免不知所做何為的現象出現,一個〖〗
欲心靜必先心清,心靜後方能心更清。二者相輔相成。心不清,不知欲,不知為,難去躁,心難靜;心不靜,隻注重表麵現象而忘其實質,則欲速而不達,心難清。心浮氣躁的人由於不能深思熟慮,往往會使所進行的事功敗垂成。所以必須磨煉“智欲圓而行欲方,膽欲大而心欲細”的修養工夫。
在戰爭中,清淨沉靜的一方就能戰勝輕浮狂躁的一方;在氣候中,寒冷清涼能夠戰勝悶熱火燥;生活中,“清”“虛”心靜的一方可以戰勝火氣攻心的對手。
一位氣質極好、一看就屬白領階層的青年女子報名參加一次電影女主角的海選。報考當時,慧眼識珠的導演挑來挑去,最後隻剩下兩位候選人。論外形和氣質,非她莫屬。然而她臉上幾顆隱瞞不了的青春痘造成了導演的猶豫。導演雖然有些猶豫,但還是偏向於她的,不巧這時外界又傳出了她與導演有染的流言。一貫無瑕的她一賭氣,退出競爭。
10年來,她遠離機會頻頻、可以盡展才華的演藝界,成了一名普通的白領。偏離了自己真正的軌道,從事著自己並不真心喜歡的職業,其中鬱積的遺憾和委屈又豈是一口氣能賭掉的?況且,她的婚姻也因之而並不幸福。
顯然,這位女子還沒有達到老子所說的“清靜為天下正”的境界。想一下,隻要自己立得正,外來的評價和蜚語又怎能傷害到自己呢?正所謂“身正不怕影子歪”,隻要心靜,就能保持自己的本色,得出正確的判斷。
一個人的心處於絕對安靜時,便可以從容思考各種疑難,從容應對多方雜務。我們如果遇到很棘手很困難的事情不妨試試:腦子不能有太多的雜念,而且要有意識地去排斥各種誘惑、幹擾,心思盡可能單純專一,時常保持一種寧靜如水的心態。
以靜識物、以靜觀心,是人們認識真理和自我修養的基本方法。所以古人很早就倡導要在寧靜中思考問題,從而透過表象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平和的心態,拒絕急躁,才能使我們避免誤事;而遇到挫折和困難的時候,依靠平和的心態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避免灰心〖〗孟子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
莊子說:“聖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鏡也。”
尼采說:“智慧就意味著孤獨地沉思,用直覺悟察萬物的本性。”這是哲學家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失望、消極被動、喪失信心。
許多人脾氣暴躁、性子急,所以做事的時候不能準確拿捏力度、不能很好地掌握分寸。比如說話的時候愛發火,甚至出語傷人;做事的時候不能和別人搞好團結,結果容易把事情搞砸。曆史經驗告訴我們,擁有一顆平“靜”的心是為人通達、妥善處理各種事務的基本要求。
遇到不順自己心的事,不暴躁,更不暴跳如雷,老虎屁股摸不得。這是性靜。
生活有目標有追求。為了實現自己製定的人生目標,堅定不移而無反顧,盡棄這山望著那山高的浮躁之心,不追求縹緲無定不切實際的幻想。無雜念邪念,在聲色犬馬的誘惑下,不因自己的一念之差而飲恨終身。這是念靜。
遭事業不順,戀愛受挫,家庭糾葛等等這些令人頭疼的失敗失意之事,能以一個良好的心態去麵對,不焦躁,不煩躁。保持內心的平靜,情緒穩定,設法尋找解決問題、化解矛盾的方法。這是意靜。
即使在極為憤怒的情況下,發作之時,能有理有節,及時讓自己平靜下來。行事不急躁、不毛躁、不魯莽,摒棄急於求成,壓住陣腳,穩紮穩打,努力思考並實施最佳策略而製勝。這是行靜。
靜,不是對令人深惡痛絕的事視而不見,充耳不聞。當拍案時則拍案,但拍案前要冷靜思考一下,是為他人還是為自己,為正義還是為麵子,為指責惡行還是為自己辯解。
此時之靜,當為不衝動,設法尋找能夠取勝的最佳策略。不是那種“喜怒不形於色”的矜持,也不是那種深藏〖〗智欲圓而行欲方,膽欲大而心欲細。非平心靜氣的人所不能為。不露的城府。
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
善戰者,不怒。
——《老子·第六十八章》
善於作戰的人,從來不輕易被對方激怒。
法國名將拿破侖曾統兵數百萬,所到之處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但是他說:“我就戰勝不過我的脾氣!”
是的,人往往“勝不過自己的脾氣”。在遇到感情挫折、情緒困擾時,就是想不開,鑽牛角尖,以致怒火中燒,逼自己走上極端。可是,人必須懂得EQ中最重要的“情緒忍受力”,也要知道“脾氣來了,福氣就沒了”!我們不能讓自己處於氣憤不已的狀態,要懂得“讓情緒換跑道”,絕不能使“情緒的癌細胞擴散”!
一個脾氣暴躁的人闖入了惠靈頓公爵的書房。
他說:“我叫亞玻倫,有人派我來刺殺你。”
公爵說:“刺殺我?真奇怪。”
刺客把話重複了一遍:“我是亞玻倫,我一定要殺了你。”
“一定要在今天嗎?”
“他們倒沒有告訴我在哪一天或者什麼時候。但是我必須完成任務。”
公爵說:“那現在可不方便。我很忙——我有很多信要寫。你下次再來吧,我等著你。”說完,他就繼續寫他的信。
公爵的嚴厲和從容、大度和鎮靜使刺客大為吃驚,他走出去,再也沒有回來。
生活中的“EQ高手”,必須要知道,遇到衝突、生氣時,一定要〖〗假如你在工作中遇到難題或必須完成的緊急任務,你不必焦急和煩惱,也不要急於求成,那樣會亂了方寸。你首先應該穩住自己的情緒,使心情平靜下來。然後要對情境和任務做冷靜的分析。這時你還可以做些鬆弛性的自我暗示:“事情再難,再急,也必須一步一步去做,焦急是無濟於事的,天塌下來也要頂住,一定能闖過難關,完成任務!”這樣你將會鬆弛下來,把緊張情緒驅散。“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凡事多思考,切勿輕易發怒”,而且,“不要急著說,不要搶著說,而是要想著說!”
畢竟,人活著,不是要“鬥氣”,而是要“鬥誌”!人活著,不是要比“氣盛”,而是要比“氣長”!人活著,不是要“爭一時”,而是要“爭千秋”啊!
想一想,“我”這個字是哪兩個字的組合?是“手”和“戈”對不對?老祖先造字真有創意,“手拿著幹戈”,竟然是變成“我”這個字。所以,人常常是很自私、很防衛的,誰冒犯我,惹我、欺負我,我就拿“武器”和他拚命。
可是,這樣值得嗎?前些時,有些失學的青少年無所事事搞幫派,為了搶地盤,14歲就把昔日同學砍死;而一名女研究生,為了博士班的男友,也把同班好友(情敵)用化學藥劑害死!也有一父親在暴怒時,一時失控,一巴掌把小女兒打成耳膜破裂,造成終身耳聾!這些慘痛的事例提醒我們:“憤怒,是片刻的瘋狂!”
生命的長度是上帝所給予的,但生命的寬度卻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中。
有形垃圾容易處理,無形的垃圾最難處理;什麼是真正的垃圾呢?怨、恨、惱、怒、煩,這才是真正的垃圾,假若今天你請垃圾車把這些垃圾全部帶走,你今天就可以享受到生活和工作的樂趣。
我們不能讓自己的情緒隻有“幼兒園的程度”,必須學習“轉念”,“少點怨,多點寬容”、“多灑香水、少吐苦水”,讓負麵的思緒遠離,用樂觀的正麵思緒來迎接嶄新的一天!〖〗一旦“怒”上心頭,就會失去冷靜,也就不會客觀地對待事物,分析問題了。〖〗〖〗珍惜每次相遇、相處的機會,多點“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方便”;同時,也別忘記“生活不乏嚴厲批評,喜悅來自真心接納!”
心平氣和好運長
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老子·第二十六章》
輕率會喪失根基,暴躁則會喪失主動。
老子認為,處理任何事情,都應冷靜觀察,謹慎從事,而不應搶先、從眾,蠻幹妄動。老子曰:“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即隻要我們自身守靜無為,天下就會相安無事。所以,老子還說“重為輕根,靜為躁君”,“輕則失根,躁則失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