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要想和你的伴侶幸福地生活,就要給予對方真誠的欣賞,多看閃光點;不要隻看缺點,這樣你的家庭生活會快樂幸福。
寬容是婆媳關係的調節器
婚姻需要經營,也需要博弈,夫妻之間是博弈,婆媳之間是博弈,天長日久,無非是在博弈中找到了雙方所能承受的極限,而寬容就是使這個極限無限延伸的最好的體現。
家庭關係是影響家庭和諧最為主要的因素。家庭生活中最複雜的一門學問,就在於家庭關係的處理上。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婚姻家庭中的個人,其倫理道德、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觀念都發生了不少變化。而這些變化便不可避免地影響到家庭關係,再加上代溝的存在,婆媳之間、上下輩之間,如果沒有一種關係上的協調,則很容易引發戰爭。這勢必影響這個家庭的和諧。可以說,家庭關係的好壞是影響家庭是否和諧的主要原因。
婆媳關係是家庭中最難處理的關係,婆媳矛盾則是一個令清官也為之發愁的難題。在婆媳矛盾的背後,隱伏著母子之愛和夫妻之愛的競爭,這種競爭往往是無意識的競爭,事實上卻是婆媳矛盾激化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父母為了把子女撫育成人,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傾注了大量的愛。一般說來,到成家之前,兒子總是把母親視為自己最親的親人。但是,一旦兒子結了婚,組建了自己的家庭,開始感受到夫妻之愛,這時,母子之愛便自然而然地降至次要的地位,兒子新家庭的利益不可避免地放到了他原來家庭的利益之前;而且,兒子在生活中遇到了什麼問題,首先關心他的總是媳婦,而兒子也總是把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更多地、更主動地向媳婦傾吐,把媳婦視為“第一參謀”。這時,做母親的便會感到感情上受到了冷落,加上兒子成家以後同自己的接觸較以前大為減少,做母親的如果不體諒,便會埋怨兒子“娶了媳婦忘了娘”,而把一肚子的怨氣一股腦兒全傾瀉在媳婦身上。因此,做母親的要有“宰相肚裏能撐船”的氣度,看到兒子和媳婦相親相愛,齊心持家,應該為之感到高興,切不可妄生被冷落之感和疑忌之心。
汪嘯梅再一次和婆婆發生衝突以後,跑到表妹曲盈盈家訴苦。當時,曲盈盈正好有篇稿子要寫,無暇陪她。汪嘯梅就和曲盈盈的婆婆閑聊起來。汪嘯梅無奈地說,她婆婆不講衛生,做菜無味,整天嘮叨,讓人生厭。曲盈盈的婆婆打斷了她的話:“你該向這個小妹妹學學,她不嫌我這個鄉下老太婆,我在這裏一住就是5年。我炒的菜明明鹽放多了,可她還說好吃!前天剛給我100元零花錢,今天早上又問我還有沒有零錢用。”曲盈盈的婆婆一邊說,一邊嗬嗬笑起來。午飯後,曲盈盈打開洗衣機準備洗衣裳,卻找不到早晨剛剛換下的衣服。“媽,看見我的衣裳了嗎?”曲盈盈的婆婆卻一拍腦門,笑著說:“瞧我這老糊塗,剛才一不留神把你的衣服給洗了。”汪嘯梅看著表妹婆媳之間融洽的樣子,愣了一下神,若有所悟地點點頭。當晚,汪嘯梅深情地告訴曲盈盈:“以前我總羨慕你有好婆婆,現在終於明白了,你們之間的相處可真難得啊!不計較小事小非,什麼事都好辦了!我以後真得好好向你學習。”此後,汪嘯梅也當起了賢惠媳婦。令人欣慰的是,不久以後,她婆婆也被“傳染”了,她們之間用寬容化解了矛盾。以後,她們家再也看不見“硝煙”了。
自古以來婆媳相處一直就是家庭中的一大敏感問題,相處得來一切都順利,要是相處得不好,婆媳過招的戲碼就會常在家中上演。不過,盡管婆媳矛盾是一個古今中外令許多家庭頭痛的難題,但隻要當事者本著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愛護、互相關心、互相寬容忍讓的態度,加上家庭其他成員齊心協力促使其向良性的方麵轉化,婆婆與媳婦之間一定會產生出真誠的愛,一定能夠和睦相處。
處理好家庭人際關係,用心去愛,擔起責任,在共同的生活空間中,用愛和尊重,用關心和信任,用諒解和寬容,用支持和幫助去化解彼此間的隔閡,那麼每個家庭都會幸福,都將和諧。
忍讓是家庭和睦的基礎
家,是人生的安樂窩;家,是人生的避風港。一個家庭想要“家和萬事興”,家庭裏的成員必須要能相互的體諒、相互的包容。忍讓,能讓家庭和睦,忍讓,使全家相安無事。雖然學會忍讓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但我們還是得忍讓,因為忍讓能為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
忍是一種磨礪,是一種意誌力的體現,是人與環境、事物對抗的心理因素、物質因素的總和。兩軍對陣勇者勝,兩軍相持久者勝。忍是一種明退暗進,更是一種蓄勢待發。忍的極點便是柳暗花明。今天短暫的忍是為了明天更大的成功。《說文解字》中寫道“忍,能也”。忍,確實是有能力、有雅量、有修養的表現,它是積極的,主動的,高姿態的。人人都懂得這個理,那麼家庭就會和諧幸福。
有一老翁,有子媳各三,一家相處融洽,終年不見爭吵。一日閑聊時,老翁談起與媳婦的相處之道。他舉例說,一次大媳婦煮點心,先盛一碗給他,並半征詢半內疚道:“剛才我好像放多了鹽,不知您會不會覺得鹹了點?”阿翁吃了一口,即答:“不會!不會!恰到好處呢!”此後的一次,三媳婦煮點心時也給他送去一碗,說:“我一向吃得較為清淡,不知您口感如何?”阿翁喝了一口湯,忙答:“很好很好,正合我的口味。”結果自然是皆大歡喜。
忍讓是通向幸福的光明大道。家庭中的矛盾、分歧很少有原則性的分歧。這時能以“忍”字為先,不與計較,表示謙讓,矛盾也就煙消雲散了。不然的話,就會激化矛盾。其實,是鹹是淡,好吃難吃,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人與人相處時那種和樂的氣氛。請看下麵的故事:
孫太太把滿滿一桌飯菜涼了又熱,熱了又涼,那可全都是孫先生愛吃的。然而孫先生早忘了今天是他們結婚5周年的紀念日,而在外遲遲不歸。
終於,孫太太聽到了鑰匙的開門聲,這時憤怒的孫太太真想跳起來把孫先生推出去。孫先生的全部興奮點都在今晚的足球賽上,那精彩的臨門一腳仿佛是他射進的一般。孫太太真想在他眉飛色舞的臉上打一拳,然而一個聲音告誡她:“別這樣,親愛的,再忍耐兩分鍾。”
兩分鍾以後的孫太太,怒氣不覺消了許多。“丈夫本來就是那種粗心大意的男人,況且這場球賽又是他盼望已久的。”她不停地安慰自己,然後起身又把飯菜重新熱了一遍,並斟上兩杯紅葡萄酒。興奮依然的孫先生驚喜地望著豐盛的飯桌:“親愛的,這是為什麼?”“因為今天是我們的結婚紀念日。”
愣了片刻的孫先生抱住孫太太:“寶貝,真對不起,今晚我不該去看球。”
孫太太笑了,她暗自慶幸幾分鍾前自己壓住了火氣,沒大發雷霆。
學會忍讓,就懂得了怎樣抓住幸福。忍讓,是家庭和諧幸福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條件。多站在別人的角度想一想,比如,在家裏誰說了幾句不中聽的話,你不妨想,他可能為別的事心裏不痛快,或許他對什麼事誤會了,或許他天生的直筒子脾氣,沾火就爆,過後他會想到自己的不對的,或許是因為他年紀小、想事情不周全,等等。這樣就理解了,寬恕了,容忍了,也就不會放到心裏去。這才是真正的忍,忍了之後,自己的心裏也是坦然的、空闊的、清爽的、平靜的。
試想,如果家庭成員之間因磕磕碰碰、丁丁點點的小事,不知忍讓,不去克製,便針紮火爆地發脾氣,耍野性,這個家庭就不會有什麼和諧幸福可言。每個家庭當中,夫妻吵架,都是因為一些提不起來的事引起的。你細細想一下,都應該像孫太太這樣忍耐幾分鍾,那麼事情就會很輕鬆地解決掉。學會忍讓,讓我們在一個和諧的家庭環境中幸福地生活。
殷勤有禮乃相處之道
殷勤有禮對於婚姻,就像機油對於馬達同等重要。妻子對待他們的丈夫就像對陌生人一樣有禮。假如女人潑辣,任何男人都會跑掉。
人在婚前都對自己的婚姻充滿了幻想,都希望自己的家庭生活是和諧的、幸福的,因此選擇伴侶時把殷勤有禮列在婚姻之後。他們都希望自己的妻子對待自己就像對待陌生人一樣有禮!潑辣、無禮隻會讓婚姻生活更加煩惱,哪怕有耐力的男人也會跑掉。
不講理是吞食愛情的癌細胞。即使我們都知道這一點,但糟糕的是,我們對待自己的家人,居然趕不上對待陌生人那樣有禮。對於陌生人,我們不會企圖去打斷他的話,沒有獲得允許,我們不會想去拆開朋友的信件,或者偷窺他們私人的秘密。隻有對自己家裏的人,也就是我們最親密的人,我們才敢在他們有錯誤時責備他們。
桃樂絲·狄克斯曾經有所感言:“特別令人驚奇的,但確實千真萬確的,對我們口吐難聽的、汙辱的、傷害感情話語的人,就是我們自己家裏的人。”
一個真正懂得關心家人的男人,即便心情不好,也盡量想辦法不讓他的家人知道。自己要承受不快,還不要讓這些不快影響到其他人,這才能夠使家庭和睦幸福。
但是有些人卻常常不這麼做,在辦公室裏出了差錯,或失去一筆買賣,或挨了老板一通責罵,累得頭痛,沒能趕上交通車等等,幾乎還沒有回到家,就想把氣出在家人的頭上。
有一位賢淑的太太、一個和睦而愉悅的家庭,對一個男人來說,比賺一百萬元還來得重要;但是一百個男人之中,卻找不到一個慎重地想過,或真誠地試過如何使他的婚姻成功。他把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交給了命運,成功或失敗就看命運之神是否照顧他。
每一個丈夫都知道,用奉承的方式可使他的妻子情願做任何事情,而且什麼也不顧地去做。他知道,假如他隻誇獎她幾句,說她家庭管理得如何地好,說她如何地幫助了他而不必花他一個錢,她都會把她的所有存款全部花光。每一個丈夫都知道,假如告訴他的妻子,說她穿上去年的某件衣服她將會是多麼的美麗可愛,她就會寧願不買從外國進口的最新款式。每一個丈夫都知道,他能夠把妻子的眼睛親得閉起來,一直親到她的眼神失去方向;他隻熱情地吻一下她的嘴唇,她就會像著了魔一樣地變啞。
其實,每一個妻子都明白她丈夫了解這些事情,由於她早已把如何對待她的方式完全告訴了他。但他寧願不顧從她的意思,反而花錢吃不好的東西,把錢浪費在為她買新衣服、新型豪華轎車上,而不去花精神來奉承她一點,不情願以她所要的方式來對待她。她真不知道該喜歡他呢,還是討厭他。
因此,你要想維持家庭生活的幸福快樂,維持夫妻之間的良好關係,就要遵循“殷勤有禮”的家庭規則。
多分尊重,多分信任
人們愛聽讚揚的話,是人的自尊心和榮譽感的需要,是人之常情,無可厚非。正因為如此,家長對孩子的表現進行評價時要多用鼓勵少用批評,盡可能不失時機地給孩子以充分的肯定、激勵和讚揚,使孩子在心理上獲得自新、自信和成功。
家庭教育是一種學問。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由於年齡限製、能力局限,當他們努力學做一些事情,以得到家長的肯定和表揚時,雖然出於良好的動機,往往卻把事情做壞了。這時要學會用讚揚來代替批評。著名的心理學家傑絲·雷耳曾經說過:“稱讚對溫暖人類的靈魂而言,就像陽光一樣,沒有它,我們就無法成長開花。但是我們大多數的人,隻是善於躲避別人的冷言冷語,而我們自己卻吝於把讚許的溫暖陽光給予別人。”事實證明,當批評減少而多多鼓勵和誇獎時,人們所做的好事會增加,而不好的事就會減少。
宋磊的女兒美美剛好6歲,很懂事,知道體貼人。一天,宋磊下班後疲憊地朝沙發上一靠,一點也不想動,懂事的美美走過來說了聲“我給爸爸倒水喝”,便走進裏屋去了。突然“砰”地一聲,裏屋傳出暖水瓶被打碎的聲音。宋磊急忙跑過去一看,還好,小美美安然無恙,隻是被嚇呆了,等著爸爸的“評語”。宋磊沒有嗬斥孩子,而是溫和地抱起小美美安慰道:“好閨女,幸虧沒燙著。你現在還力氣小,咋能拿動這麼重的暖瓶呢,但俺小閨女真孝順,知道給爸爸倒水喝,等你長大後肯定是個大孝女。”美美聽到爸爸沒有批評自己做壞了事,反而誇讚她孝順,高興地說:“爸爸,等我長大後,一定好好孝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