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自己的父母發生什麼事情的時候,自然不用多說,而當聽到叔叔、阿姨、舅舅等親戚或朋友家有人生病或遇上不幸的事,應馬上想辦法去看看。平日盡管因工作忙沒有很多時間來往,但親人朋友有困難鼎力相助或打聲招呼,才顯出你們間的深厚情誼來。“患難朋友才是真朋友”,關鍵時刻拉人一把,別人會銘記在心。
此外,常常保持聯係對你自己會有許多好處,和親戚中的長輩經常聯係、談心,一旦你碰上什麼事情,如找工作、找對象等聽聽長輩、朋友的意見,或者找他們幫忙,對你是直接或間接的幫助,如果平時沒有聯係,困難時找上門去,別人是不會幫助的。人與人之間需要經常互通信息,互相交流,才能保持良好的關係。
朋友需要常聯係。不要總是孤立別人,不要對別人的悲喜哀樂漠不關心。因為,當你孤立別的時候,其實最終孤立的總是你自己。
尊重朋友
宇宙間找不到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世界上也不可能存在完全相同的兩個人。即使是雙胞胎、連體人,也都有各自的性格和特點。
親密並無間。人與人相處時最容易因為交往密切,而忘記了應做換位處理,站在對方的立場考慮問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自己的特殊經曆和獨特的人生體驗,對同一事物、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認識。
兩個朋友相處時間長了,關係越來越密切,容易產生常說的不分彼此的情況,遇到事情,自己的看法就是朋友的看法,或者認為朋友的看法就應該與自己的看法一致,而忽略了自己和朋友是兩個人,兩個個體。
小小和李麗是好朋友,小小特別喜歡吃辣的,但是李麗卻一點也不能吃。小小每回和李麗吃飯都要很多辣的菜,還告訴李麗吃辣的很多好處,要李麗也像她一樣。李麗為了迎合小小試圖著嚐試,可是每回不是弄得自己鬧肚子就是長了滿臉的疙瘩。李麗覺得和小小吃飯是一件讓人懼怕的事。最主要的是,她不想因為別人而改變自己,因此與小小越來越疏遠了。
尊重朋友,首先就是要承認自己和朋友有不同之處,並坦然對待這些不同之處。在一些生活小事上,我們很容易做到求同存異,張三愛吃甜的,李四愛吃辣的,張三不會試圖讓李四改換品味,和自己一樣吃甜的。但在一些對朋友來說很重要的問題上,卻可能出於最善意的動機,會引起朋友的不滿,可謂是費力不討好。
李豔和沈佳同住一間宿舍,兩個人是形影不離的好朋友,李豔性格沉穩,做事細心;沈佳最大的特點是忘性大,上課忘帶筆記本,衣服晾出去忘了收進來都是常有的事兒。有一次沈佳縫衣服把針丟在床上忘了找,還被紮了一下。李豔非常關心沈佳,認為她得改掉忘性大的毛病,否則以後大學畢業進入社會,在工作上不知要出多大的錯誤。
誰都承認,李豔是一片好心,出於對沈佳的愛護。李豔告訴沈佳放東西要各有各的位置,做事要有條理,等等。總之,相當於替沈佳製定了一個行為指南。開始,沈佳積極性挺高,但忘性大的毛病犯了時,肯定都不記得了。李豔不厭其煩的勸她,忘了就提醒,見她錯了就毫不客氣地指出來,讓她下次記住。時間長了,李豔沒煩,沈佳煩了。誰願意被複製成另一個人呢?李豔希望沈佳變得和自己一樣,做事細心、有條理。但沈佳就是沈佳,不是李豔,她的做事方式、脾氣性格不可能和李豔變得相同。沈佳忘性大,並沒妨礙兩人之間的友誼,反倒是李豔的一片好心卻招來了沈佳的不快。
如果一個人總是試圖讓朋友變得和自己相同,朋友肯定會被嚇跑,最後這個人連一個朋友都不會有。朋友之間肯定有某些共同點,共同的興趣、愛好,某些共同的利益;需共同完成某些事,共同的誌向等等,這些是兩個人之所以會成為朋友的基礎。但是每一個人都是有個性的一個實體,不要試圖改變他,這樣隻會讓你們的友誼離你越來越遠。
不要告訴別人你更聰明
英國19世紀政治家查士德裴爾爵士曾對他的兒子作過樣的的教導:“要比別人聰明,但不要告訴人家你比他更聰明。”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更是在雅典一再地告誡他的門徒:“你隻知道一件事,就是你一無所知。”正所謂大智若愚,不要告訴人家你比他更聰明,也就是中國人常說的“守拙”,是一種掩飾自己、保護自己、積蓄力量、等候時機的人生韜略,經常在敵對鬥爭中使用。如鄧小平在抗日戰爭中就做了這樣的指示:“要使敵人看不起我們,要善於采取一切手段麻痹敵人。”在今天這個競爭激烈的時代,這種策略仍然實用。
不要告訴人家你比他更聰明,這種韜略還可用來維持與改善同他人的關係,特別是當你發現了他人的錯誤而又不能不指出時,使用這一策略尤其重要。因為無論你采取什麼方式直接指出別人的錯誤:一個蔑視的眼神,一種不滿的腔調,一個不耐煩的手勢,都有可能帶來難堪的後果。因為這等於說:“我會使你改變看法,我比你更聰明。”這等於否定了他的智慧和判斷力,打擊了他的自尊心,同時還傷害了他的感情。他非但不會改變自己的看法,還要進行反擊,這時,即使搬出所有的權威理論和所有鐵的事實也無濟於事。為什麼要給自己增加困難呢?
因此,在指出別人錯了的時候,不要告訴人家你比他更聰明。例如,你可以用若無其事的方式或者也許是你自己錯了的方式提醒別人,提醒他不知道的好像是提醒他忘記了的,或者提醒他錯了好像是他沒說清楚似的。這將會收到神奇的效果,無論什麼場合,誰都會反對你說他不對。
永遠不要說這樣的話。看著吧!你會知道誰是誰非的。這等於說:我會使你改變看法,我比你更聰明。這實際上是一種挑戰,在你還沒有開始證明對方的錯誤之前,他已經準備迎戰了。為什麼要給自己增加困難呢?
有一位年輕的紐約律師。他最近參加一個重要案子的辯論;這個案子牽涉到一大筆錢和一項重要的法律問題。在辯論中,一位最高法院的法官對年輕的律師說:海事法追訴期限是6年,對嗎?律師愣了一下,看看法官,然後率直地說:不。庭長,海事法沒有追訴期限。當時,法庭內立刻靜默下來。似乎連氣溫也降到了冰點。雖然年輕的律師是對的,法官是錯了;年輕律師也如實地指了出來。但法官卻沒有因此而高興,反而臉色鐵青,令人望而生畏。盡管法律站在他這邊,但年輕律師卻鑄成了一個大錯,居然當眾指出一位聲望卓著、學識豐富的人的錯誤。
這位律師確實犯了一個錯誤。在指出別人錯了的時候,為什麼不能做得更高明一些呢?為什麼要讓他人覺得你更聰明呢?
科學家說人與其他動物的最大區別之一,在於人是一種有理性的動物;但是,並沒有說人隻有理性。實際上,感性的東西在我們日常行為中所起的作用,比理性所起的作用要大得多。“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口蜜腹劍非君子,防他背後暗傷人”。中國古人流傳下來的許多警語是要人保持理性的清醒,盡量多聽取一些逆耳忠言,但是,即使如此,人們還是願意聽到別人對自己正麵的評價。那些即使是出自善意的指責和批評,往往也會引起人們的反感和抵製。人的這種反應,已經是一種有著深層心理基礎的本能,而不僅僅是一時的衝動。即使人們在內心明白許多批評是真誠善意的,但在有人對自己的缺點或錯誤加以指責的時候,還是會感到非常的不愉快。
不要用一根筋想事情,糾正錯誤的方式有很多種,隻有不夠聰明的人才喜歡批評別人。我們一定要牢牢記住:人們隻有在沒有人批評自己時,才記得“忠言逆耳利於行”,沒有人樂意被人指責。經常指責別人是一種缺乏教養的行為,正如霍爾·金小姐在日記中所寫的那樣:“要想讓一個人改變錯誤,你決不能寄希望於訓斥的方式——那是最愚蠢的方式。”
忍一時風平浪靜
用真誠經營愛情,用執著追求事業,用善良對待朋友,用平淡對待磨難,用真誠祈盼幸福,用感恩回報人間。
一個人要想有所作為,要想與朋友友好相處,就必須頭腦冷靜,無論做什麼事情,情緒激動,都容易壞事。“忍”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謹慎。人做事不可以不謹慎,交朋友亦不可以不謹慎。“忍”,要做到大義之忍。
南朝沈麟士有一次出門,路上遇到一個人,說沈麟士穿的鞋子好像是他的。沈麟士說:“這是你的鞋嗎?”當即把鞋脫給他,自己光著腳回來了。那人找到鞋子後,又把沈麟士的鞋子還給他。沈麟士說:“這不是你的鞋子嗎?”又笑著把鞋子收下。
沈麟士人可謂大度之至,大度給他贏得了好名聲。可以說,他也是遇事退一步想想的人。用這種態度對待朋友,朋友也會真心地與你交往。
退一步海闊天空,忍一時風平浪靜,真是難以到達的境界,退,不是為退而退,而是以退為守,忍,不是忍辱負重,而是以忍躲避鋒芒,已利再戰。能做到這兩點,就能把握權衡之術,掌控地利人和,即使天時未到也不至於落敗,而古今中外,沒有幾個能做到。隻有大智大勇之人才能體會到這一點。
曆史上有名的“廉頗與藺相如”的故事,也是最好的體現。其內容大家都非常熟悉。如果藺相如僅因廉頗說了幾句帶有侮辱性的話而大發脾氣,互相指責,互相攻擊,勢必要兩敗俱傷,給秦國以可乘之機。正是因為忍一口“閑氣”,便使一個國家得到安寧、和平,也正是因為有了“忍”,才出現了“刎頸之交”的朋友。
所以退,並不是退,而是寬容;忍也並不是忍,而是大度。心如止水,百忍成鋼,自尊與卑微僅僅相差一步,差的不是別的,就是你的內心。對於個人來說,凡是一些非原則的事情都可以忍,譬如個人意氣與利益等;對於一些原則性的問題,堅決不能讓步。因此,可以說,忍也是有界限、有限度的。對於不可忍的問題,也應用“忍”的辦法來處理,在冷靜的心情下謀劃,這叫“大義之忍”。大義之忍並非不怒而是一種策略。
以開闊的心接受朋友
開放的心態包括,要勇於接受朋友們的意見和批評。隻有善於吸收意見的人,才能成長得最快。
如果你有開放寬容的心態,你就會擁有更多更好的朋友。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具有與其他人不完全一樣的性格、氣質、愛好、秉性和思想,性格沒有誰好誰壞之分。不能因為一個人與自己的性格不一致,就疏遠甚至排斥他。人們本來就是互不重複的個體,也許我們每個人都碰到過自己看不慣、討厭的人,但是多年以後,我們還會發現他們生活得和我們一樣美好,甚至更好。給人的性格貼上三六九等的標簽是最愚蠢的行為之一。
我們建設人脈的目的之一就是為自己增加發展的外力,能夠為自己提意見的朋友是世界上最珍貴的朋友。處處尋找朋友,尋找朋友的建議,才是理性和成熟的體現。知道如何、從哪裏獲得支持和建議是人生的智慧之一。
因此從哪裏開始著手好是一個關鍵的問題。首先,是你的父母,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他們不但給你生活上的忠告,提醒你常常刷牙,多吃青菜和雜糧,而且教給你人生最初的社會經驗,至少有一半的社會生活常識來自父母,尤其是在幼年時期。其次,就是你的朋友,朋友對我們的作用,每個人都深有體會,分擔使父母擔憂的而不能告訴他們的憂愁,分享同齡人的歡樂。我們的成長總是和朋友交織在一起。當我們成年後,還有許多專業的家庭顧問人員,比如律師、銀行家,還有親戚、老板——任何年長、經驗老道、有豐富渠道的人,每次當你多認識一個人時,都會從中得到一個更新的觀念。它們真的就會啟迪你的思維,因而改變你的人生。所以,你必須時刻記著,多交益友,同時你必須對每一個觀念都保持開放的心態。
投之以桃,報之以李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是一種平等互惠的關係,你對別人怎樣,別人就會怎樣對你。你幫助我,我就會幫助你。正所謂“投之以桃,報之以李”,一個人隻有大方而熱情地幫助和關懷他人,他人才會給你以幫助。所以你要想得到別人的幫助,你自己首先必須幫助別人。
主動的幫助他人,伸出援助之手,是會交際者常用的一種姿態。俗話講,患難見真情,當你伸出援助之手的時候,尤其是對方急需要一隻手的時候,就更能讓人感受到交往的力量。你向別人伸出一隻手,別人也會向你伸出一隻手。
有一個人在離開人世的時候,請求上帝允許他提前參觀一下天堂和地獄,以便做出比較,從而能聰明地選擇他的歸宿。他首先來到魔鬼掌管的地獄。乍一看,令他十分吃驚,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因為地獄並非他想象中的那麼可怕,他看到的是,所有的人都坐在酒桌旁,桌上擺滿了各色美味佳肴,包括肉類、水果、蔬菜。
然而,當他走近仔細觀察那些人時,竟然發現沒有一張笑臉,也沒有伴隨盛宴的音樂或狂歡的跡象。坐在桌子旁邊的人看起來都悶悶不樂,無精打采,而且瘦的隻剩皮包骨了。原來在每人的左臂都捆著一把叉,右臂捆著一把刀,刀叉都有四尺長的把手,不能用它們來吃食物,所以即使每一樣食物都有,並且就在他們手邊,結果還是吃不到,一直在挨餓。
然後,他又去了天堂,沒想到景象其實跟地獄完全一樣——同樣的食物、刀、叉和那些四尺長的把手。然而,天堂裏的居民卻都在唱歌,歡笑,個個像天使般地滿麵春風,神采飛揚。這位參觀者不知道為什麼這樣。他奇怪為什麼情況相同,結果卻如此不同呢?地獄裏的人都在挨餓而且可憐兮兮,可天堂的人卻酒足飯飽而且很快樂。帶著一臉疑惑,他走近觀察,最後終於找到答案了。原來,地獄裏的每個人都是試圖喂自己,可是一刀一叉,以及四尺長的把手是根本不可能把食物送到自己嘴裏的。而天堂的每一個人卻都在喂對麵的人,同時也津津有味地吃著對麵的人喂來的食物。因為他們彼此互相幫忙,結果也幫助了自己。
你幫我,我幫你,互相幫助,人與人的來往,環環相扣,幫助別人其實就是幫助自己。這就是所謂助人助己的道理。
崔建的太太要生小孩了,他扔下電話,跳進公司的那輛破車就往外衝。“你上不了山的,車太老了!”同事在後麵喊。“沒辦法,隻好衝衝看了!”果然,一開始爬坡,車就吃不消了,但居然僥幸地過了幾個坡。眼看就要衝上最後一個坡了,一個提著木箱的人過來攔車:“能不能帶我一程?箱子太沉了!”崔建不予理會,一直往前衝,心想:“我自己都不一定過得去呢?”但就在衝上山頭的那一刻,車停住了,無論怎麼踩油門都無濟於事,並且開始往下溜。
崔建索性退回去,準備再次衝刺。剛才半路碰到的那個人,還回頭對他笑呢。崔建覺得對方在嘲笑他,心裏狠狠地罵了一句,就再次往上衝。這次,奇怪了,就在差一點的時候,車居然緩慢地上了山頭。崔建正興奮,卻猛然發現車後站著那個人,滿臉通紅,氣喘籲籲。“剛才是你幫我?”“嗯,你……能不能帶我一程,我趕著去幫人接生!”
上麵的小故事給我們的啟示很清晰,如果你幫助其他人獲得他們需要的事物,你也因此而得到想要的事物,而且你幫助的人越多,你得到的也越多。
在中國曆史上,輔佐周朝建立不朽功業的奇人薑太公就曾經對周文王說:“天下不是一個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同享天下利益的人得天下,私奪天下利益的失天下。”又說:“與人同病相救,同情相成,同惡相助,同好相趨。所以沒有用兵而能取勝,沒有衝鋒而能進攻,沒有戰壕而能防守;不想獲得民心的人,卻能獲得民心。不想取得利益的人,卻能得到利益。”
助人為樂乃快樂之本。不論生活還是工作,對人友好,才能換來別人的善待,尊重他人才能換得他人的尊重。所以,愛人就是愛己,利人就是利己,助人就是助己。反之,刻薄他人就是刻薄自己,毀謗他人就是毀謗自己,損害他人就是損害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