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和諧寬容的家庭糊塗學·第三章是龍是蟲,糊塗育子(2 / 3)

小明走到電話旁,拿起了電話。

“喔,真的嗎?你告訴我吧?”小明在電話這頭有些含糊地問。

媽媽走開了,假裝忙著做事,擦擦櫃子,整理一下書架,她似乎並沒有注意小明與同學的對話。

小明放下電話,一邊走回自己的房間一邊嘟囔:“真有作業!我還以為今天可以好好玩一下了呢!”

媽媽聽見了,也表示惋惜,“真可惜,看樣子今天你沒有時間好好玩了,不過,周末我們可以想想到哪裏去好好玩一次。”媽媽又真誠地補了一句,“如果有什麼不懂的地方可以問我,我就在隔壁。”

家長不要讓孩子在別人麵前丟臉,你要做的是讓他改正錯誤,督促他的反省並且讓他保持明確的目的性。打個比方來說吧,水對樹木來說是很有營養的東西,但是不管它多有營養,如果不顧時間和場合,一直連續不斷地給樹木澆水的話,再壯實的樹木也隻能腐爛掉。人也是一樣的道理。生活中,孩子對家長的提醒和批評本身沒有一點反抗的心理,或者說,他們非常想改正被指出的缺點和錯誤,但是他們也想保持自己作為一個人的麵子和虛榮心。

糊塗學認為這時應設法給孩子一些空間或借口,好像在告訴孩子:“我認為你是有能力的,但是,有些時候你可能需要幫忙。雖然你的想法和我的不太一樣,但這並沒有關係,你可以保留自己的想法,不過大多數情況下你應該學習怎麼做才對。”傳遞給孩子的這些信息,有助於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幫助他們意識到犯錯誤或是失敗並不表示一個人不好,不管是做錯了一次還是幾次,他都能夠繼續積極地進步。

生活中的糊塗學

生活中,父母一定要有耐心,允許孩子犯一些錯誤,給他一個學習長大的空間。並且,無論發生什麼,你都沒有必要要求孩子立即承認錯誤,因為這需要相當程度的成熟和自信,而你的孩子尚未具備這些能力。需要花些時間明白自己的錯誤,進而開口說“對不起,我錯了”,這對大人都並不容易,何況對於孩子。

 多用讚揚,少用批評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由於年齡限製、能力局限,當他們努力學做一些事情,以得到家長的肯定和表揚時,雖然出於良好的動機,往往卻把事情做壞了。這時要學會用讚揚來代替批評。在《孩子,我並不完美,我隻是真實的我》這本書裏,著名的心理學家傑絲·雷耳評論說:“稱讚對溫暖人類的靈魂而言,就像陽光一樣,沒有它,我們就無法成長開花。但是我們大多數的人,隻是善於躲避別人的冷言冷語,而我們自己卻吝於把讚許的溫暖陽光給予別人。”實踐證實,當批評減少而多多鼓勵和誇獎時,人所做的好事會增加,而不好的事會減少。

李偉的女兒娟娟剛好6歲,很懂事,知道體貼人。一天,李偉下班後疲憊地朝沙發上一靠,一點也不想動,懂事的娟娟走過來說了聲“我給爸爸倒水喝”,便走進裏屋去了。突然“砰”地一聲,裏屋傳出暖水瓶被打碎的聲音。李偉急忙跑過去一看,還好,小娟娟安然無恙,隻是被嚇呆了,等著爸爸的“評語”。李偉沒有嗬斥孩子,而是溫和地抱起小娟娟安慰道:“好閨女,幸虧沒燙著。你現在還力氣小,咋能拿動這麼重的暖瓶呢,但我閨女真孝順,知道給爸爸倒水喝,等你長大後肯定是個大孝女。”娟娟聽到爸爸沒有批評自己做壞了事,反而誇讚她孝順,高興地說:“爸爸,等我長大後,一定好好孝順你。”

李偉處理這件事正是立足於了解孩子的弱點,繞開來讚揚了女兒的孝心,同時,也說明了孩子把事情做壞的原因,巧妙地解決了這件事,父女關係更加融洽了。若是孩子做錯了事,不問是非,一陣痛打或嗬斥,顯然是一種拙劣的方式。

台灣著名作家席慕容的《心中的彩虹》中有一個這樣的故事:到了三年級,席慕容仍然是不受歡迎的遲鈍學生,常常會逃學、說謊。有一次成績單發下來她是第三十五名,她在廁所裏用紙條貼上再用墨水塗改成第五名。她父親在客廳裏等著姐妹們交出成績單,兩個姐姐總是第一名、第二名,而當她兩手發抖地交出成績單時,她心裏很清楚在場的人都知道她在做偽,奇怪的是大家都很“糊塗”。兩個姐姐都“糊塗”地站在旁邊不言不語,父親“糊塗”地用很平和地口吻說:“老師怎麼把成績單搞得這麼髒?你明天問一下老師再告訴我,好嗎?”席慕容後來回憶說,她非常感激姐姐和父親的“糊塗”,讓她在第二天晚上心甘情願地向父親坦白了一切。

“糊塗”其實是一種教育藝術,它能折射出一個人的涵養和智慧。為師者,應該多借鑒一些“糊塗”藝術。“糊塗”護佑學生自尊的人格如席慕容的父親,如果不可理喻孩子的“虛偽造假”,而是勃然大怒,當眾痛快淋漓地將女兒訓斥一回;要麼是發人深省、意味深長的疏導一番,或許也能起到一定的教育效果,甚至孩子痛苦淋漓的申訴,信誓旦旦的表白,確能給人立竿見影的奇效。但終究是深深地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終究摘獲不了教育的甜美果實。席慕容的父親深知“被人尊重和信任的願望是人類天性最深刻的衝動”。不難推想,席慕容的健康成長,乃至在文學方麵的造詣,當然是離不開父親對她自尊心的善始善終的“糊塗”般的護佑的。“糊塗”給的是孩子驚醒的藥方、自省的平台、反省的窗口。席慕容父親的“糊塗”,給女兒的是關愛和自信。父親懂得,因為孩子的“過失”而遭受到訓斥,孩子的興趣可能一次次被抑製,意誌可能被一次次磨平,激情可能一次次被澆滅。教育應該讓孩子能感受到生命的尊嚴,讓孩子能感受到學習的成功和樂趣。使孩子對未來充滿幻想,對生活充滿熱愛。絕對不應該帶給孩子慘敗的記錄,帶給他們苦痛的經曆,帶給人生灰色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