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20世紀全球有兩次規模巨大的金融風暴:第一次是起源於1929 年世界經濟大危機帶來的股票市場大崩盤;第二次發生在1973年到 ! 974年間世界石油危機和隨後的股票市場的空頭走勢。和第一次金 融風暴相比,第二次並非因單日股票市場崩跌造成,其對美國家庭 財富的負麵影響也沒有第一次那麼全麵而深刻,所以不是所宥經曆 過那段日子的人都有相同的慘痛回憶。但是,對於金融專業人士 來說,20世紀70年代中期的那次金融風暴的影響絕對不會亞於第一 次,因為它是一次慢性的摧殘過程,投資虧損麵的擴大似乎永遠沒 有停止。股票市場價格整體下跌超過60%,就連保守的公債投資人 的財富也大幅蒸發;利率水平和通貨膨脹漲幅飆高到兩位數;油價 高居不下;房屋分期貸款價格高得連中產階級都無法承受,而當時 的股票市場行情也壞到使基金經理人開始懷疑自身的投資策略是否 出了問題。這直接導致了現代投資組合理論的誕生,成為現代投資 理財的理論奠基過程中的重要轉折點。

價值投資的理論奠基人是美國的本傑明·格雷厄姆。他在1934 年出版的《證券分析》一書,被尊為基本分析方法的“聖經”。

本傑明·格雷厄姆在他的名著《證券分析》書中指出,普通股票的價 值是由四個因素決定:(1)分紅比率;(2)盈利能力;(3)資產價值; (4)P/E值。格雷厄姆的學生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後來成了 他價值投資四因素的最忠實執行者,全球最成功的價值投資者,在 投資界享有“股神”的美稱。

價值投資之父本傑明·格雷厄姆

可以這麼說,幾乎所有的價值投資策略最終都要歸根於本傑 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 1894~1976年)的思想。紐約證 券分析協會強調:“格雷厄姆對於投資的意義就像歐幾裏得對於幾 何學、達爾文對於生物進化論一樣的重要。”沃淪·巴菲特作為格 雷厄姆的學生兼雇員對格雷厄姆更是佩服得五體投地,他說:“除 了我的父親之外,格雷厄姆給我的影響最大”,“格雷厄姆的思 想,從現在起直到100年後將會永遠成為理性投資的基石。”

本傑明·格雷厄姆1894年5月9日出生於倫敦。在他還是嬰兒的 時候,伴隨著美國的淘金熱潮,隨父母移居紐約。

1914年夏天,格雷厄姆來到紐伯格·亨德森·勞伯公司做了一 名信息員,主要負責把債券和股票價格貼在黑板上,周薪12美元。 雖然這份工作是紐約證券交易所最低等的職業之一,但紐伯格·亨 德森·勞伯公司給格雷厄姆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實踐與訓練場所,才 使這位未來的股票大師開始全麵熟悉證券業的一整套經營管理知 識,了解了包括證券買賣程序、行情分析、進貨與出貨時機、股市

環境與股市人心等在內的實際運作方法。公司老板紐伯格經過仔細 觀察,發現格雷厄姆身上蘊藏著巨大的潛力與才幹。不久,格雷厄 姆就被提升為證券分析師。

1915年9月,格雷厄姆注意到一家擁有多家銅礦股權的礦業開 發公司——哥報海姆公司,該公司當時的股價為每股68.88美元。格 雷厄姆在獲悉該公司即將解散的消息後,通過各種渠道收集這家公 司的有關資料,對這家公司的礦產和股價進行了詳盡的技術分析, 發現了該公司尚有大量的不為人知的隱蔽性資產,通過計算,格雷 厄姆準確地判斷出該公司股票的市場價值與其實際資產價值之間有 一個巨大的價差空間。他認為投資該公司的股票將會帶來豐厚的 回報,建議紐伯格先生大量買進該股票。紐伯格先生接受了格雷厄 姆的建議。當1917年1月哥報海姆公司宣布解散時,紐伯格·享德 森·勞伯公司從這筆買賣中賺取了數十萬美元的利潤,其投資回報率達 18.53%。

1920年,格雷厄姆又榮升為紐伯格·亨德森·勞伯公司的合 夥人。他繼續通過實踐積累更多的經驗。隨著他的一個又一個輝煌 的勝利,他的投資技術和投資理念日漸成熟。在格雷厄姆看來,投 機並不是一項好的投資,因為投機是建立在消息上麵的,其風險非 常高。當股價已升至高檔的上端時,很難說哪一隻股票沒有下跌的 風險,即便是績優股也不例外。所以,從嚴格的意義上來講,基於 事實本身的投資和基於消息的投機,兩者所蘊涵的風險是截然不同 的。如果一家公司真的營運良好,則其股票所含的投資風險便小,其未來的獲利能力一定比較高。同時,格雷厄姆還認為,風險在股市上是永遠存在的,沒有風險就沒有股市,任何一個投資者要想成 功,均需依靠行之有效的技巧來規避風險並進而獲利。

1923年年初,格雷厄姆離開了紐伯格·亨德森·勞伯公司,成 立了格蘭赫私人基金,資金規模為50萬美元。格雷厄姆在處理投資 項目的同時,不斷地在投資刊物上發表關於財經問題的文章,文章 內容幾乎涵蓋了整個投資領域。文章文字精煉,且有獨到的見解, 深受讀者好評。格雷厄姆試圖通過在實踐中對投資市場的觀察、研 究、分析,得出投資市場的規律性結論。為了便於將自己的觀點形 成理論,格雷厄姆決定開山立說,在其有關投資理論的講授中整 理、完善自己的理論。格雷厄姆選擇在自己的母校哥倫比亞大學開 設“高級證券分析”講座。在講座中,他不僅講授如何區分債券與 股票的不同方麵,更重要的是講授如何運用價值指標、贏利指標、 財務指標、債務指標、背景指標來對一個公司的資產、價值、財務 狀況等方麵進行評估,證明其股票的投資潛力和投資風險。這些內 容已涉及了格雷厄姆學說的基本方麵,實際上他的證券分析理論框 架己粗具雛形。

1929年,美國爆發戰後經濟大危機。格雷厄姆在華爾街慘遭 重創和苦苦支撐的時期,也正是他關於證券分析理論和投資操作技 巧曰漸成熟的時期。1934年年底,格雷厄姆終於完成他醞釀已久的 《有價證券分析》這部劃時代的著作,並由此奠定了他作為一個證 券分析大師和“華爾街教父”的不朽地位。

格雷厄姆經常扮演著先知的角色,為了避免投資者陷入投資誤 區,格雷厄姆在他的著作及演說中不斷地向投資者提出下列觀點:

1.做一名真正的投資者。格雷厄姆認為,雖然投機行為在證 券市場上有它一定的定位,但由於投機者僅僅為了尋求利潤而不注 重對股票內在價值的分析,往往容易受到“市場先生”的左右,陷 入盲目投資的誤區,股市一旦發生大的波動常常使他們陷於血本無 歸的境地。而謹慎的投資者隻在充分研究的基礎上才作出投資決 策,所冒風險要少得多,而且可以獲得穩定的收益。

2.注意規避風險。一般人認為在股市中利潤與風險始終是成 正比的,而在格雷厄姆看來,這是一種誤解。格雷厄姆認為,通過 最大限度地降低風險而獲得利潤,甚至是無風險而獲利,這在實質 上是高利潤;在低風險的策略下獲取高利潤也並非沒有可能;高風 險與高利潤並沒有直接的聯係,往往是投資者冒了很大的風險,而 收獲的卻隻是風險本身,即慘遭虧損,甚至血本無歸。投資者不能 靠莽撞投資,而應學會理智投資,時刻注意對投資風險的規避。

3.以懷疑的態度去了解企業。一家公司的股價在其未來業績 的帶動下不斷向上攀升,投資者切忌盲目追漲,而應以懷疑的態度 去了解這家公司的真實狀況。因為即使是采取最嚴格的會計準則, 近期內的盈餘也可能是會計師所偽造的。而且公司采用不同的會計 政策對公司核算出來的業績也會造成很大差異。投資者應注意仔細 分析這些新產生的業績增長是真正意義上的增長,還是由於所采用 的會計政策帶來的,特別是對會計報告的附注內容更要多加留意。 任何不正確的預期都會歪曲企業的麵貌,投資者必須盡可能準確地 作出評估,並且密切注意其後續發展。

4.當懷疑產生時,想想品質方麵的問題。如果一家公司營運

不錯,負債率低,資本收益率高,而且股利已連續發放了一些年, 那麼,這家公司應該是投資者理想的投資對象。隻要投資者以合理 的價格購買該類公司股票,投資者就不會犯錯。格雷厄姆同時提醒 投資者,不要因所持有的股票暫時表現不佳就急於拋棄它,而應對 其保持足夠的耐心,最終將會獲得豐厚的回報。

5. 規劃良好的投資組合。格雷厄姆認為,投資者應合理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