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婆婆媽媽話婆媳1
1.怎樣理解婆媳關係?
婆媳關係是男人的母親與男人的妻子的一種關係,是 一種特殊的家庭關係。它既不像夫妻那樣有親密的姻緣關 係,又不像母子那樣有穩定的血緣紐帶。它實際上是一種 通過兒子、丈夫這個特定的雙重角色發生的間接“血緣——親緣”關係。從本質上看,婆媳關係是一種人與人的關係,是有時不得不在一起生活的兩個沒有血緣關係的女人之間的關係。婆媳關係同其他直接的家庭關係比較,天然的“內聚力”——“愛”明顯地降低,在客觀上導致了婆媳關係的特殊性。
2.為什麼說婆媳關係是一種錯綜複雜的心理關係?
從兒媳婦的角度來分析。像我們在婚姻中對對方抱有過高期望一樣,媳婦對婆婆的過高期望也會影響曰後的關係處理。其中包括媳婦期望很快能與婆婆建立一種親密無間的關係。這種期望來源於戀愛期間與未來婆婆的親密關係。殊不知戀愛時期表現出來的婆媳的親密是雙方為贏得對方的好感而做出的一種姿態,隻是為了努力促進戀愛關係向婚姻關係轉化,和實實在在的關係還有很大的距離。
有一對戀愛的男女,每次女方去男方家時,婆婆總是做許多好菜來招待她,逢年過節時,總是送給她一個大大的紅包。她也表現得彬彬有禮,每次到男方家都帶禮物給未來的婆婆,並搶著幹家務活。可是,婚後婆媳倆都很失望,熱情的婆婆不再為其沏茶倒水,而逗人喜愛的兒媳婦也是坐著等吃,不再幹家務活。另外,兒媳婦期望能從婆婆那裏得到一種新的母女關係,還期望婆婆為婚後的生活承擔更多的義務。婆媳之間的矛盾很多是因為覺得對方該做而沒做的事引起的。兒媳婦常常覺得婆婆在家應承攬家務,添置大件東西時婆婆該給予經濟資助,該侍候“月子”、該帶孩子、該給孩子做棉衣、該……婆婆會由於種種原因完不成這些“義務”;而兒媳婦認為所有的這些事情又是天經地義的,於是便會有很多的不滿和怨氣。
從婆婆的角度考慮。有人把婆媳之間的矛盾說成是“兩個女人爭一個男人”的矛盾是頗有道理的,雖然多數母親盡量去接受新媳婦,但內心深處總有兒子被奪去的強烈感覺,對兒子和兒媳婦,通過情愛結合在一起這一事也抱有嫉妒情緒。最明顯的表現就是有的母親在潛意識裏覺得兒子被兒媳迷住後,開始變心,要把母親拋棄,所謂“娶了媳婦忘了娘”,婆婆內心不免有些失落感。那種獨占的感覺、擁有的感覺都消失了。再者,女人經曆了婆媳兩種角色,想到她當兒媳婦時受過婆婆的氣,因而產生一種報複心理,有朝一日,當她熬成婆婆之後,要把這種怨氣出在兒媳婦身上,因而造成婆媳不和。媳婦與家人相處不和,還有原因,如媳婦與小姑、小叔或妯娌之間發生衝突,也會引起婆婆的不悅,怪罪於兒媳婦。抱有這種潛意識的母親,對兒媳婦往往懷有仇視、嫉妒心理,這也可以說是做母親的一種本能。無論是多麼有修養的母親,在這一點上都無一例外。對於一些自身的婚姻狀況不理想的母親更是如此,她們把愛全部傾注在兒子身上,把兒子視為自己的私有財產。而一旦兒子長大成人,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母親們就開始坐立不安了。她們害怕那些年輕漂亮的競爭對手把兒子從身邊搶走。即便兒子成家以後,有些母親還有事沒事地去兒子家串門或不停地給兒子打電話,詢問並試圖繼續插手兒子的生活起居。婆婆把兒媳婦視為天敵,甚至采取種種手段想把兒媳婦趕走。另外,做兒媳的則十分在意丈夫與婆婆之間的紐帶關係。這種紐帶越是牢固,做兒媳的便越是強烈地渴望切斷它,以使丈夫的心思都能集中在自己一個人身上。這一方麵緣於妻子的獨占欲,另一方麵也跟妻子的麵子有關。因為做妻子的總是認為對丈夫來說自己應該是最重要的人。
3.我國古代的婆媳是什麼角色?
在古代中國,由於封建皇帝及貴族的世襲模式,以及農業生產的穩定性及土地等不動產在經濟生活中的決定作用,從而在經濟上和文化上保證了祖先、長輩具有崇高的尊嚴;同時,由於男尊女卑的社會文化地位,女子自從進了婆家門之後很少再有選擇的餘地。這兩個因素合在一起,決定了媳婦進入婆家之後隻能服服帖帖地聽從長輩(主要是婆婆)的指示。婆婆在媳婦麵前擁有絕對的權威,媳婦隻能看著婆婆的臉色度曰,特別是新媳婦初到婆家生活,盡管處處小心謹慎,還免不了被婆婆數落一番。“多年的媳婦熬成婆”的俗話,活靈活現地描述了從“媳婦”到“婆婆”這個艱苦曆程所受的煎熬和付出的淚水。一個“熬”字和盤托出了事情的真諦。然而,做媳婦的熬到做婆婆時,又用同樣的方式、手段對待媳婦,一代傳一代。
舊式兒媳大都在不諳世事的年齡嫁到婆家,她們在婆婆的指導下努力學習,積極地適應婆家的家務事和生活習慣。在最初的日子裏,她們不斷受到婆婆的訓斥和壓迫,但越是這樣,年輕的兒媳就越是希望能早曰熟悉婆家的情況,掌握各方麵的技能,成為一個合格的家庭主婦,所以對婆婆的挑剔總是抱忍讓的態度。對年輕的兒媳來說,需要學習的東西多如牛毛,而且當她認識到所謂的婚姻不隻意味著個人之間的關係,還要包括家庭之間的關係,隻要現在加以忍耐,今後一定會在家裏取得穩固的地位時,她們便會對未來寄予莫大的希望。
在現代社會中,由於經濟生活與生產活動的多樣性,往往使得年輕人具有更高的經濟地位,同時又由於當代社會所有人之間的平等意識,包括男人與女人、長輩與晚輩之間的平等意識,再加上婚姻的自由,使得原來的那種主導與服從的婆媳關係徹底失去了存在的基礎,從而使婆媳關係變為平等的但有時不得不生活在一起的兩個女人之間的關係,所以從本質上看,這種關係與同宿舍的室友、同一球隊的隊員的關係沒有什麼不同。
4.我國現代的婆媳是什麼角色?
現在,由於男女接受同等的教育,婦女不再專門在家做主婦,而是與男子一樣,參與社會各行各業的競爭。在生活上自食其力,不再靠丈夫養活,甚至有不少婦女,賺的錢比男人還多,婦女的地位無論在家庭裏或社會上都在不斷地改變和提高。隨著社會的變革,婆婆的地位與媳婦的地位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多數媳婦不再看婆婆的臉色度曰,反過來是婆婆要看媳婦的臉色行事。有不少媳婦將婆婆當作工人一樣使喚,媳婦要婆婆料理家務,照顧孫子,才有兩頓溫飽,稍不合心意,媳婦就變了臉色,說這樣做得不對,那樣做得不夠。婆婆若為自己辯護,就有遭受皮肉之苦、甚至被趕出家門的可能。特別是現在的青年人,在結婚之前就提出婚後要與婆婆分開住,所以有些老年人雖然兒孫滿堂,卻是無家可歸。
另外,隨著時代的變遷,家庭的規模越來越小,現在女性結婚已不再是傳統意義上出嫁到一個大家族,而隻是同某一男人生活在一起。不過人們的意識還沒有完全扭轉過來,很多婆婆都是從以前當兒媳時一步步地熬過來的,如今她們雖不要求自己的兒媳也經曆那種不愉快的事情,但還是希望兒媳表現得規矩本分,像個做兒媳的樣子,特別是在大家庭或地方上的舊式家族中,這種想法更為根深蒂固。
與此同時,隨著家庭中孩子數量越來越少,母親花在撫育孩子方麵的精力比以前增多,以至於很多孩子覺得做父母的須無所不包。這樣一來,這些孩子結婚後,很自然地對自己的妻子也會提出過多要求,希望她們能像自己母親一樣照顧自己,凡事依著自己。然而當今的女性已不同於她的前一代,她們自我意識強烈,凡事都有自己的主見,並且堅持自已的生活,不願意事事都圍繞著丈夫轉。這種夫婦意識上的分歧,又成了新時期婆媳關係問題的一個誘導因素。
附:國外婆媳角色
在國外,婆媳關係一樣引人注目。據日本厚生省調查,日本夫婦願意生女孩,“重女輕男”。據家庭問題專家分析,年輕夫婦早早地就為自己的“老年時代”做準備了。不難想像,在父母與女兒一起生活的家庭裏,不可能出現婆媳難處的尷尬,而且由兒媳照顧總不如自己親生女兒那麼周到、方便。此外,在日益國際化的社會中,兒子有可能去國外,而女兒則可讓丈夫“單身赴任”,而自己仍留守在家中照顧年邁的父母。
婆媳矛盾一向被認為具有東方特色,很久以來在西方國家被忽視。但近些年來,在西歐和北美的許多國家中,婆媳矛盾也逐漸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最新的社會調查顯示,30%的德國人斤始把婆媳矛盾視為重要的社會問題,成為與就業和子女教育同樣備受關注的焦點話題。1/8的離婚案是婆媳矛盾不可調和導致的。
美國是一個以個人為基本單位的社會,因此兩代人之間缺少一種互相依存的關係。父母撫養子女是父母應盡的義務,子女對父母卻沒有回報的義務。美國人崇尚個人人格和自尊,一旦女子結婚,即成“一家之主”,就要在家裏行使“女主人”的權利。兒媳婦進門,即便是老人也要退居二線,這也許是婆媳關係不和的主要原因。有的媳婦抱怨婆婆住在家裏管得太多,甚至產生了與丈夫離婚的念頭,足見婆媳相處不好帶來的嚴重後果。
在意大利的羅馬,法院現已有針對性地頒布了一項“婆婆法令”,進一步定義“婚姻中的不忠實行為”,指出:“不忠實不僅指婚外性行為,也包括任何有損婚姻雙方互相信任的行為,例如縱容他人對家庭內部事務橫加幹涉。”她們表示:如果丈夫在婆婆無休止地幹涉家庭事務時不予以製止的話,妻子有權要求與他分居。
5.封建禮教對女性有哪些道德要求?
對女性道德規範要求是“三從四德”、“忠孝柔順”。“三從”即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即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即婦女的品德、辭令、儀態、女工,以“德”為首。婦女處於道德階梯的最下層,其媳婦更是下層中的“奴隸”,必須承擔忠、孝、從的多方道德義務。不但要奉敬公婆,還要對丈夫忠貞服從,對外界的誘惑侵暴或“守身如玉”或“玉碎完節”。尤其是“柔順”要求得更是詳盡具體。從原則上要做到服從、克製、盡職。具體的要謙恭讓人、自我壓縮、自輕自賤,以夫為天,絕對服從,不可言語過頭,冒犯丈夫,不可恣縱情態,不能爭論是非曲直,不然引起丈夫杵撻,也是咎由自取。更重要的是要“屈從”,不但要委曲求全於丈夫,作為媳婦還須屈從公婆,特別是要屈從婆婆:婆婆對的固然要聽,婆婆說的不對的也要聽從。甚至要求屈從討好小叔與小姑,以求在公婆前美言自己,落個“恭順之名”、“和諧之德”的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