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星空概述

如果你在夜晚仔細觀察星空,你會發現,天空中總是有新的星星從東方升起,也總是有星星漸漸地消失於西天,而到了第二天晚上,這些消失的星星又會重新出現於天上。其實,這和太陽的東升西落一樣,是地球自轉造成的。

在遠古時代,人們為了認識星星,就把星空劃分成很多小區域,古巴比倫(也就是現在西亞的伊拉克)人把這些區域稱為“星座”。後來,古希臘人把他們所能看到的天空,劃分成四十八個星座,用假想的線條將星座內的主要亮星連起來,想象成動物和人物的形象,結合神話故事給每個星座都起了名字。像大熊星座、小熊星座、仙後座、獅子座、天琴座、牧夫座等名稱都是這樣來的。

據統計,現在,人們用肉眼可觀測到的星是差不多有6874顆,而使用現代最大的望遠鏡則至少可以看到10億顆。10億雖然很多,但這仍是宇宙太空中極小的部分。

由於世界上較早發達的國家集中在北半球,在公元2世紀的時候,北天星座的劃分已經與今天一樣了,而南天的星座基本上是17世紀以後,伴隨著西方殖民主義者到達南方各地才逐漸製定出來的。1928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在古希臘星座係統的基礎上,正式將會天劃分為88個星座,其中29個在赤道以北,46個在赤道以南,跨在赤道南北的13個。

在88個星座中有15個在南天極附近,住在我國北京一帶的人永遠看不到;在上海可以看到這15個星座中的6個,因為上海比北京緯度低一些。而在我國海南島南端榆林港,那裏的緯度最低,可以看到88個星座中的84個。

◆日食和月食

我們知道,太陽能發光發熱,而地球和月球都是不會發光的天體。月球依靠太陽的照耀而反光,地球依靠太陽的照射來維持生物的存活。由於地球和月球都是球體,同一時間內隻有一麵被太陽照射,另一麵不被照到,而且拖著一條長長的黑影子。太陽光越強烈,黑影子也便越長越明顯,延伸在浩瀚太空中。

當月球運行到太陽和地球之間時,如果太陽、月球和地球三者正好在一條直線上或接近於一條直線時,月球的影子就會一直延伸到地球的表麵,處在月影之中的地球區域,便看到月球遮住太陽的景象,這便是日食。

太陽、月亮和地球在一條線上的直曲程度將決定月亮遮住太陽麵積的大小,根據麵積大小,日食可分為日偏食、日環食和日全食。

由於月球隻在每月的農曆初一運行到地球和太陽之間,所以日食必定發生在農曆初一。但是,並不意味著每逢初一必定發生日食。

當月球運行到地球背著太陽的陰影區域(天文學上稱作本影)內時,月球就會被地球的陰影所遮掩,人們會在地球上看到月球被地球遮擋的現象,這便是月食。

月食有兩種:月全食和月偏食。月全食時,月球全部落入地球的陰影中,處在地球背著太陽那一麵的人便可以看到月全食;月偏食時,月球隻是一部分進入地球的陰影中,並且始終沒能全部進入,地球的陰影隻是擋住了月球的一部分。

由於月食時地球位於月球和太陽之間,所以月食必定發生在農曆每月的十五或十六日。當然,這也並意味著每逢十五或十六就心定會發生月食。

通常,月食的時間長,月全食可達1至3個小時;日食的時間短,日全食不過7分半鍾,但整個日食過程有時會延續兩個小時。據天文資料記載,一年內最多發生7次日食和月食,有時是5次日食和2次月食,有時是4次日食和3次月食。

◆神奇的九星會聚

1982年我國發行了一枚名為“九星會聚”的郵票。郵票上繪製著1982年3月10日和5月6日太陽係的九大行星奇跡般地運行到太陽同一側一個角度不大的扇形畫麵的罕見景象。“九星會聚”是個十分奇特的現象,用探測器可以同時觀測地球之外的八大行星。

有人擔心,“九星會聚”會加劇對地球的引潮力,從而觸發地震和洪水爆發。但據科學測算,八大行星對地球的引潮力的總和,隻有太陽引潮力的5/1000000。因此不會造成特別大的影響。

自公元前780年以來,人類已經經曆了25次九星會聚,都未曾給地球帶來任何“毀滅性的災難”。據天文觀測證明,九星會聚對太陽活動有一定影響。1982年九星會聚時,太陽黑子增多,活動加劇,太陽風增強。

九星會聚的天象是稀奇的。據史科記載,1803年曾發生過一次,相隔179年後,1982年才重現。據測算,預計在375年之後,即2357年才會再次出現“九星會聚”。

◆最大和最小的星

如果我問:“天上的星星哪顆最大?”或許有小朋友會不加思索地回答:“太陽唄!”錯了!在我們的肉眼看來,太陽的的確確是天上最大最亮的一個天體。它是我們地球體積的130萬倍。但是在浩瀚的宇宙中,太陽隻是很小的一個成員。

在夏天的傍晚,正南方有一顆紅色的恒星,叫“心宿二”,離地球大約有410光年。這顆恒星看上去不大,但它的體積卻比太陽大2.2億倍,也就是說,把2.2億個太陽堆積起來才有這顆心宿二那麼大。

但是,心宿二還不算最大的恒星。目前已觀測到的恒星中,體積最大的位於禦夫座,叫做“柱六”,它的體積說出來會嚇你一大跳:比太陽的體積大200億倍。

現在我們知道了最大的星星,那麼最小的星星又是哪一顆呢?它小到什麼程度呢?目前所知的最小的星星是蟹狀星雲中的一顆中子星,它的直徑隻有20公裏,相當於地球直徑的1/637。最大的恒星柱六與最小的中子星之間的差距有多麼大啊!

◆春夜最亮的星

在晴朗的春夜,你可以順著北鬥七星的柄,向東南方延伸至與北鬥七星的柄差不多長的地方,就可清楚地看到有一顆星星像是東方蒼龍的一隻角,它就是“大角星”。它是我們肉眼可看到的最亮的恒星中,運行速度最快。在浩瀚的宇宙中,它以每秒483公裏的速度遨遊。它距離地球也很近。大角星屬一等亮星,亮度為全天第四。表麵溫度4200℃,光色為橙黃色。距離地球36光年。直徑為太陽直徑的27倍,發光表麵為太陽的700倍以上。

◆冬夜最亮的星

冬夜,在恒星世界中,人們仰望天空,能看見的最亮的那顆星就是“天狼星”。它位於大犬星座之中。到了冬夜,它就會在西南方的天空中熠熠發光。它的質量是太陽的2.3倍,半徑是太陽的1.8倍,光度是太陽的24倍。天狼星為什麼這麼明亮,耀眼呢?這是因為它距我們比較近,隻有8.65光年。

古埃及人把天狼星看作是一位掌管尼羅河泛濫的女神,每當這位女神與太陽同時在東方地平線上升起時,尼羅河就要泛濫了。埃及人把這一天定為新年的開始。天狼星實際上是一對相互繞轉的雙星,不過這要依靠較大的望遠鏡才可分辨出來。在1862年美國天文學家克拉克發現了天狼星的伴星——白矮星。

◆離太陽最近的恒星

在浩渺廣闊的宇宙中,有著數不清的顆恒星,其中離太陽最近的一顆恒星我們稱這為“比鄰星”,它位於半人馬座中,離太陽隻有4.22光年,相當於399233億公裏。

如果乘坐最快的宇宙飛船,到比鄰星去旅行的話,來回需要17萬年,由此可以想見,宇宙之大,雖說是比鄰也遠在天涯。比鄰星是一顆三合星。它們在相互運轉,因此在不同曆史時期,“距離最近”這項世界之最的桂冠將由這三顆星輪流佩戴。

◆穿梭如織的小行星

在浩瀚的宇宙中,有許許多多的小石質天體,它們就是小行星。小行星形狀各異,大小不等。這些小行星中,有的直徑達到上千千米,有的隻有幾米。18世紀初,天文學家通過搜尋觀察,發現了第一顆小行星,將它命名為“穀神星”。從那以後,許許多多的小行星陸續被發現,迄今為止天空中已有八千多顆小行星獲得了正式編號。

小行星的體積和質量都很小,它們都是由岩石構成的小天體,表麵沒有大氣層。小行星的形狀大多不規則,可謂千姿百態。從地球上看去,這些形狀不規則的小行星的亮度也在不斷變化,因此小行星又被稱作“變光小行星”。

在太陽係中,小行星存在於火星與木星之間的一條很寬的環帶內,形成小行星帶。小行星在這條環帶內圍繞太陽運行。當然它們在地球軌道外運行,成為近地小行星。因為它們有可能撞到地球上來,所以近地小行星倍受關注。雖然這種可能性極其微小,但是一旦發生,會給地球環境及人類構成嚴重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