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風雲”一號氣象衛星

風雲一號氣象衛星是中國研製的第一代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衛星可以何世界各地方雲國接收站發送實時的氣象之國,還可以對海洋水色進行探測和對海溫進行遙感研究。

1988年9月7日,中國首次成功發射了一顆太陽同步軌道實驗性氣象衛星“風雲”1號,從而使我國成為繼美國、前蘇聯之後世界上第三個能發射極軌道氣象衛星的國家。

這顆衛星的主要遙感儀器是兩台五通道可見光和紅外掃描輻射儀,掃描寬度可達3000千米,星下點分辨率為1.1千米。衛星發送資料的方式有三種:一是利用HRPT發射機做甚高分辨率圖像傳輸;二是用APT發射機做高分辨率圖像傳輸;三是用DPT發射機做延時圖像傳輸。

1990年9月3日,“風雲”2號氣象衛星發射升空。這顆地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定點於東經105度地球軌道上空,其覆蓋範圍以中國為中心的約1億平方千米的地球表麵。

它使用多通道掃描輻射儀,用S波段數據傳輸和雲圖轉發器,並用UHF波段數據收集和天氣圖廣播轉發器,指標為國內通道100個,國際通道33個。“風雲”2號的主要用途是利用多通道掃描輻射儀獲取白天可見光、晝夜紅外雲圖及水汽分布圖,收集氣象、海洋、水文等有關數據,及平台觀測數據,監測衛星和空間環境參數。

但風雲號和2號兩顆衛星均出現了控製就統故障,分別隻作了39天和165天。

1999年5月10日,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根據“一箭兩星,星上載箭”的新模式,用“長征四號乙”火箭運載的第三顆“風雲”1號氣象衛星和“實踐五號”科學實驗衛星成功進入高度為870公裏的太陽同步軌道。星上的有效載荷為多通道掃描輻射儀和空間環境監測儀。星體呈立方體,也采用三軸穩定對地定向控製技術,可向我國和世界上具有接收能力的國家和地區實時發送多光譜可見光紅外氣象遙感信息,為我國提供全球氣象和空間環境監測資料。

◆軍事衛星

現代戰爭在某種意義上就是高科技戰與信息戰。軍用衛星作為一些國家現代作戰指標係統和戰略武器係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約占世界各國航天器發射數量的三分之二以上。

軍事衛星包括偵察衛星、通信衛星、導航衛星、預警衛星等眾多種類。世界上最早部署國防衛星係統的是美國。自1962年至1984年,美國共部署了三代國防通信衛星68顆,使軍隊指揮能運籌帷幄,決勝千裏。據說,美國總統向全球一線部隊下達作戰命令僅需3分鍾。

在1991年海灣戰爭中,多國部隊前線總指揮傳送給五角大樓的戰況有90%是通過衛星傳輸的。多國部隊以美國全球軍事指揮控製係統(WWMCCS)為核心,進行戰略任務的組織協調工作,以國防數據網(DDN)為主要戰略通信手段,用三軍聯合戰術通信係統(TRI-TAC)來協同陸、海、空的戰術通信,構成完整的陸、海、空一體化通信網。多國部隊共動用了14顆通信衛星,包括用於戰略通信的“國防通信衛星”Ⅱ型2顆,“國防通信衛星”Ⅲ型4顆;用於戰術通信的艦隊通信衛星3顆,“辛康”Ⅳ型通信衛星4顆。還有一顆主要用於英軍通信的“天網”Ⅳ通信衛星。多國部隊各軍兵種都配有國防通信係統接收機和通信接口。為確保衛星通信網正常運轉另外,在沙特的美軍部隊還配有一支20人組成的衛星通信分隊操作衛星地麵站。

許多國家都把軍事衛星當作國防競備的重要內容,並讓它在現代戰爭中大顯身手。而在和平年代,又把這些軍事衛星改造為民用,為經濟建設服務。

軍用衛星的發展趨勢主要在於提高衛星的生存能力和抗幹擾能力,實現全天候、全天時覆蓋地球和實時傳輸信息,延長工作壽命,擴大軍事用途等。

而我國正在計劃研製“北鬥”軍事衛星導航係統。中國航天正式圖借鑒歐洲“伽俐略”係統,通過發射與美國導航衛星相似的M編碼頻率信號,來壓製美國衛星導航係統的軍事優勢。

◆“資源一號”衛星

自1988年開始,中國與巴西開創了第三世界國家間航天技術合作的先河,共同研製地球資源衛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