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國民居概述(1 / 2)

第一章 中國民居概述

一、民居的類型

中國民居有許多種。劉敦楨先生在《中國住宅概說》一書中按平麵形式把居民分為九種。其中橫長方形住宅是中國民居的基本形式,中間為明間,左右對稱,以三間為最普遍。四合院住宅在我國分布很廣,北京四合院最為典型。窯洞式穴居分布在我國少雨的黃土高原地區,曆史久遠,目前至少有四千多萬人口住其中。有單獨的沿崖式窯洞、土坯或磚石的拱式覆土窯洞以及天井地坑院落式窯洞。還有各少數民族種類繁多的民居形式。

我國幅員廣大,地理氣候、自然條件、地方材料等各異,各地民居有許多類型,大致有以下九類:

(一)圓形:如蒙古包。

(二)縱長形:原始穴居形式,常見於雲南、華北、華中等地。

(三)橫長方形:民居的基本形式,有不同的開間。

(四)曲尺形:常見於南方農村。

(五)三合院:常見於浙江、廣州、上海、雲南等地。

(六)四合院:東北及北京等地。

(七)三四合院的混合:常見於江浙、四川。

(八)環形:常見於福建。

(九)窯洞:河南、陝甘寧。

二、民族性、文化性、傳統性

中國民居所表現的多種多樣的形式和不同的特點,顯示了許多因素之間複雜的相互作用和影響。民族、傳統的因素在不同的時間空間,時而突出某一因素,時而重視其他因素,某些有趣的社會現象也反映到民居的形式特征上來。各地民居明顯的差異是由於地理氣候條件的不同,地方材料和傳統的構造技術與方法的不同,環境落位的不同以及防禦要求帶來的特點,經濟條件的差別,宗教因素等等對建築形式的影響所致。民居之所以有種種不同的形式是一個複雜的現象,反映出因社會、種族、文化、經濟及自然物理因素的交互作用而各有差異。在中國民居中可以看到多民族的特征,蒙古包以及藏族、朝鮮族、維吾爾族、西南少數民族民居和福建、廣東的客家民居……都強烈地表現出各民族的傳統風格和風俗習慣。我國是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的文化曆史傳統和生活習慣不同,故各族民居在平麵及空間處理、構造方法和藝術風格上表現出多樣的形式。西藏民居是外牆實多虛少的“碉房”,底層為畜圈,二層為貯存及灶房,三層為臥室及貯存,頂層為經堂和曬台。新疆民居按維吾爾族的習俗風貌,平頂,有外廊的內院,室內密梁彩畫花飾。蒙古包為蒙古族傳統民居形式,發展到半農半牧的固定住宅,仍維持氈包的形式。雲南傳統的竹樓民居,木柱承重、草頂、竹牆、廊前有“展”,出簷很多,屋頂折線型。東北延邊朝鮮民居為“五開間”、“八開間”、多門無窗,居室滿炕。台灣高山族民居保留了部落生活的原始形式,集居住與生產於一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