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各具特色的民居3
十三、 石庫門裏弄民居
石庫門裏弄民居是上海裏弄住宅的早期類型,19世紀後期興起於英、法租界。最初由江南傳統的民居並合聯立而成,後受城市家庭結構及生活方式影響,而逐漸衍化為適合於近代城市普通居民生活的建築形式。因每戶住宅單元都設有石庫門式的入口大門,故得名“石庫門住宅”。
石庫門裏弄民居分新、老兩種形式。老式住宅是由江南傳統民居單元按聯排式布局而構成密度稍高的裏弄住宅,最初出現於英租界,由外籍地產商經營,多為從鄉鎮城的鄉紳所居,住宅格式仍沿用傳統民居的三合院或四合院布局,多為三間二廂,少數大戶做成五間二廂,宅居前後設有天井。民居前部為主樓,高兩層,後部為平房,結構用料亦沿用以往民居的做法,外牆用紙筋石灰,構造簡易,亦不計較朝向。各戶入口大門均采用石發券,有三角、長方、半圓、弧形等各種形式,上飾凹凸花紋。建築裝飾風格亦分早、晚二期,初期仍保持江南民居之傳統地方特色;後期受外國建築影響,於細部裝飾處理上引入了西方式樣。
新式住宅由老式衍化而成,出現在20世紀20年代前後。在建築平麵布局中,由三間二廂改為單開間或二間一廂,層高降低,樓層增至2~3層。戶內樓梯分戶設置,並在平台轉角處增設“亭子間”。民居建築的通風、采光等條件亦有改善,裝飾及用材均趨於簡化和歐化。同時,將裏弄的規模增大,有的弄居達到了500多戶人家,並分設總弄和支弄,弄寬由原來的3米擴至到4米以上,但宅間仍作歐洲行列式的毗連布局。
裏弄住宅最後成為我國江南地區近代城市住宅的基本形式,為城市中、下階層所居,同時也成為上海近代城市建築的一大特色。
十四、 蘇州曲園
曲園為俞樾的住宅。俞樾字蔭甫,號曲園,浙江德清人,清道光三十年庚戌科進士。曾任翰林院庶吉士、編修、河南學政。罷歸後,在蘇州、上海、杭州著書講學,垂40年。他讀書過目成誦,以“博物閱覽”著稱。在經學、訓詁、音韻,詩詞、散文、金石方麵很有成就.為清代著名學者。
清同治年間,俞樾在潘世恩的舊宅廢地上建宅園,並親自參與規劃,築屋30餘間。宅中有樂知堂、春在堂、認春軒、達齋、曲水池塘、曲水亭諸勝。俞宅共有兩落,即正落和邊落。正落有轎廳、門廳、大廳、住房共五進。門廳懸掛李鴻章題“德清俞太史著書之廬”額。樂知堂是當年舉行喜慶大典的主廳。邊落前為小竹裏館,是俞樾當年讀書之處;後為春在堂,是俞樾以文會友和講學之處。堂名“春在”,是由於俞樾中舉後於清道光三十年在北京保和殿應禮部複試,試題為“澹煙疏雨落花天”,俞樾答卷首句是“花落春仍在”,受到複試題卷官、禮部侍郎曾國藩的讚賞,置俞樾試卷第一進呈,中一等第一名。俞對此終身不忘,所以不僅用“春在”為堂名,亦作為所著文詩集題名。堂正中屏門上刻俞樾自撰、吳大瀓書《春在堂記》,上懸曾國藩題“春在堂”額。
宅園因基地西北有隙地,形如曲尺,故在春在堂後鑿曲水池,築曲水亭,沿西牆布設長廊,池邊假山峰回路轉,並築有回峰閣及風光旖旎的牡丹台,兼山水之牲。俞樾因園小,僅“一曲而已”,與篆體文中“曲”字相似,並取《老子》“曲則全”之意,取名曲園。這富有清末蘇州建築藝術特色的廳堂、書齋、庭院、宅園,曾名極一時。
1954年,俞樾曾孫著名紅學家俞平伯將曲園全部捐獻給國家,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現經多次整修,對外開放,成為蘇州較好的名人故居之一。
十五、 蘇州東山雕花大樓
蘇州東山雕花大樓建於1922年至1924年之間,原名春在樓,取“向陽門第春常在”之意。因建築主樓梁桁、門窗及門樓雕刻精美華麗,人們俗稱雕花大樓,又稱雕刻大樓。整個建築集磚雕、木雕、石雕、鑄雕、彩繪、泥塑諸藝,巧奪天工,精妙絕倫,成為我國雕刻藝術中的一件傑作。
雕花大樓坐西朝東,平麵呈多邊形的四合院式結構,兩進五開間,內有門樓、主樓、花園等,總麵積達3000平方米。大門外建有一道曲尺形的照壁,上嵌磚刻“鴻禧”,取“漢郊五時答鴻禧”之句,寓大福之意。門前地麵上鋪砌碎石圖案,暗喻升官發財。
入口門樓正麵為單坡板瓦頂的花崗石門,水磨青磚拚貼鑲嵌,上嵌有磚額“天錫純嘏”,取《魯頌》“天錫公純嘏”句,意指天賜大福。門樓的上、中、下枋,均飾有畫像磚雕,其浮雕、圓雕、透雕和諧相融,分刻花卉祥雲等圖案,寓長生富貴、子孫滿堂等意。左右兜肚刻有戲劇故事《古城相會》和《古城釋疑》。
門樓內側單簷翼角、鬥拱飛昂。各類清水磚雕藝術珍品,同樣表達了宅居主人對吉祥財富、長壽幸福的希冀。門樓頂脊正中為植有萬年青的豆青色古瓷方盆,象征聚寶盆,寓“洪福齊天”、“萬年永昌”之意,並塑有 “獨占鱉頭”、“招財利市”的立體雕塑。中枋是蝠雲鑲邊的磚額“聿修厥德”,與門樓正麵的“天錫純嘏”相呼應,以示宅主能有今天,是平日修行積德的結果。門額下方平台望柱上圓雕福、祿、壽三星像。門樓內側上枋橫幅圓雕“八仙慶壽”,中枋橫幅圓雕“鹿十景”,下枋橫幅圓雕“郭子儀上壽”,喻福壽雙全。左側兜肚圓雕“堯舜禪讓”,右側兜肚圓雕“文王訪賢”,分喻賢德。兩條垂脊分塑“天官賜福”一對,戧角吞頭塑“鯉魚跳龍門”,墊拱板透雕五個圓形圖案,正中為“喜”,喻雙喜臨門,兩旁的“如意”和兩端的“繩袋”,比喻如意傳代。
門樓南側還有“錦雞荷花”磚雕,寓意揮金護鄰;北側“鳳穿牡丹”寓意富貴雙全;兩旁蓮花垂柱上端的“和合二仙”寓意瑞祥。磚雕門樓雕工精妙絕倫,巧奪天工,為磚雕門樓中罕見之珍品。此外,兩側圍牆上辟有四個漏窗,其圖案分別是纖絲、瑞芝、藤蔓、祥雲,以示“福壽綿長”。牆上花脊板瓦做成的“百花脊”、“果子脊”,寓意花開四季、富貴長春,百果結子、多子多孫。門樓兩側樓房的山牆上端,各有八角窗一個,內分別塑有“和合二仙”和“牛郎織女”,寄寓百年好合、終年相望的美好情景。
進入雕花大樓門樓天井,麵對的就是前樓。前樓是單簷兩層硬山造,麵闊22米。前樓樓下大廳是家中舉辦婚喪大事或接待貴賓之處,也是雕花大樓雕刻作品最多的地方,全廳方磚鋪地,承重擱柵通體雕刻“福、祿、壽”三星和“八仙過海”、“和合二仙”、“劉海戲金蟾”、“萬年青”等圖案。月梁兩端雕鳳凰,全廳共雕鳳凰86對,諧音吳語“百樂”,故又稱“風凰廳”。梁墊刻有牡丹,合為“鳳穿牡丹”,寓意“富貴榮華”。包頭梁上有黃楊木雕《三國演義》故事四十八則,構圖飽滿,簡潔渾厚,大氣磅礴,形神兼備。大廳簷口槅扇的中夾堂板、裙板及檻窗的裙板上,精心雕刻著二十四孝圖。
沿前天井的門窗上,裝著仿古幣銅質搭鈕和雙枕形插銷,下檻用蝙蝠形銷眼。沿後天井的門窗上,裝有雙龍搶珠銅質搭鈕、北瓜形插銷,下檻用海棠形銷眼。人們用六句話作了歸納,出門有喜(大門外照牆壁上磚雕“禧”寧),進門有寶(頂脊上有聚寶盆),抬頭有壽(磚雕門樓上圓雕“八仙慶壽”),回頭有官(廳內梁柱
上的木雕紗帽帽翼),伸手有錢(門窗上的古幣搭鈕),腳踏有福(門檻上的蝙蝠形銷眼)。
前樓二樓,是宅主及家眷的住處,現辟為雕花大樓陳列室,有少爺臥室、客房、小姐房、老爺房、墨寶室等。在前樓二樓的仿明檁上,畫有古樸典雅的蘇式彩繪,簷柱則雕成竹節形,寓“節節高”之意。鑄鐵欄杆上為“延年益壽”篆字,並且嵌有太極圖,四角均飾有蝙蝠組成的福壽圖案,為典型的明代裝飾手法。
小花園位於雕花大樓的北側,麵積僅300平方米。造園者吸收了江南古典園林的造園藝術精華,既注重模仿自然山水,追求“咫尺山林”的藝術效果,更刻意營造自然淡泊、超凡脫俗的意境。庭園雖小,卻玲瓏小巧,布局精妙。小花園內有四組太湖石假山群,大型假山依牆而築,咫尺之間,盤旋曲折。山上為平台,置有石桌石凳。另外三座假山玲瓏剔透、造型優美。花園西北隅有一幢小樓,上下兩層。樓上原為宅主老母念佛燒香之處,所以稱為佛樓,樓上有佛堂,設有供台,奉觀音菩薩像。其陳列布置與昔日東山大戶人家佛堂無異。樓下辟作猛將堂,大小兩尊猛將神座,由硬木透雕而成,各雕有十四條雲龍、一對獅子和四季花草。據方誌記載,自明代起,東山地區就有正月出猛將會的習俗:黃昏時分,燈火如熾,裏人將猛將抬上神座,後麵簇擁著“護國佑民”、“風調雨順”等祝禱旗幟,周圍觀者如雲,人聲鼎沸,場麵熱鬧非凡。相傳猛將係元代官吏劉承忠,有一年江淮災,餓殍遍地,他督兵抗災滅蟲,立下大功。東山人為紀念他,出猛將會的習俗因此代代相傳。
過石板鋪地的天井,即為雕花大樓後樓。後樓外觀與前樓相似,重簷三層硬山造,但從天井中望去隻見兩層。當年,宅主為防強盜搶劫,將第三層的前後各縮進兩檁,作為儲藏重要物品的暗樓。樓脊高13米,比前樓約高兩米,寓意步步高、級級升。現後樓兩層,包括小花園內的佛樓均辟為東山民俗館。整座雕花大樓充分展現出江南傳統的民間雕刻藝術精華,它集建築、雕刻、書畫、文學、工藝、園藝於一體,因而被人們譽為“江南第一樓”。
十六、 同裏民居
同裏位於江蘇吳江東北,占鎮區平方公裏,人口8000餘人。同裏舊稱“富土”,唐初,因其名太侈,改為“銅裏”。到了宋代,將舊名“富土”兩字相疊、上去點,中橫斷,拆字為“同裏”,同裏鎮名由此而來。
同裏鎮風景優美,鎮外四麵環水,古鎮鑲嵌於同裏、龐山、葉澤、南星、九裏五湖之中。鎮區被“川”字形的15條小河分隔成7個小島,而49座古橋又將小島串為一個整體。鎮內街巷逶迤,河道縱橫,家家臨水,戶戶通舟,具有獨特的水鄉風貌,素有“東方小威尼斯”之譽。有詩日:“水鄉同裏五湖色,南北東西處處橋。水泊扁舟通萬裏,市區來往但輕搖。”
同裏優美的環境,便利的交通和豐富的物產成為士紳富豪退隱閑居、休憩頤養終老之地,因此鎮上多深宅大院,多精良民居。鎮誌記載,從公元1271年到1911年先後建成宅園38處,寺、觀、祠、字4 7座,數百戶士紳府第都有一定規模。全鎮現存有耕樂堂、三榭堂、明優堂、承恩堂、侍禦第、王鶴門樓等明代建築十餘處;清代建築較完整的有退思園、崇本堂、嘉蔭堂、務本堂、慎修堂、慶善堂、任氏宗祠、龐氏宗祠、陳去病故居等數十處,被專家稱為“明清建築博物館”。
退思園係清代安徽嶽備道任蘭生退職回鄉後所建的私宅花園,“退思”二字取《左傳》中“進則盡忠,退思補過”之意,由於園主官場不得意,遂退居故裏,追恩人事滄桑。園占地僅九畝八分,設計者是同裏鎮畫家袁龍。這是一座十分精致而別具匠心的私家花園。退思園的布局自西往東,左為宅,中為庭,右為園,橫向展開,別出心裁。古園林建築家陳從周教授曾在《說園》一書中說到“任氏退思園於江南園林中獨辟蹊徑,具貼水園之特例。山、亭、館、廊、軒、榭皆緊貼水麵,園如浮水上。其與蘇州網師園諸景依水而築者,予人以不同景觀,前者貼水,後者依水。所謂依水者,因假山與築物等皆環水而築,惟與水之關係尚有高下遠近之別,遂成貼水園與依水園兩種格局。皆因水製宜,其巧步構思則又有所別。設計運思,於此可得消息。”貼水一語道出退思園之特色精華,造園者把江南永鄉人們對水的喜愛和對水的崇拜,表達得最透徹和最生動了。園中以池為中心,一泓澄碧的水,滿滿當當,樓、閣、亭、台皆緊貼水麵,如漂浮在水麵上,俯身伸手即可攪到池水,池裏的金魚吮吸你的手指,岸邊的枝條蕪草倒掛到水中,一座小橋,一條回廊,一艘石舫,一平方台都臨水、跨水、臥水,最大程度地和水連接在一起,把遊園的人們盡量拉向水麵,推到水邊。水意盡量做足了,與水親近是人們最愜意的享受,袁龍用建築表達出來了水是萬物生命之源,這就是退思園的精妙。
自明清以來,江南地區的大宅富戶盛行磚雕、木雕,以此互相攀比,標新立異,爭奇鬥豔,形成一種風氣,給我們留下許多極為精彩的藝術佳作,也是江南民居的一大特色。同裏鎮嘉蔭堂的磚雕、木雕就極為精細。
嘉蔭堂位於竹行街尤家弄口,最出色的是主廳的木雕。五架梁兩側中心刻有“八駿圖”,梁兩端刻有“鳳穿牡丹”,梁底刻有“稱心如意”和“必定高中”圖案,這是江南民間吉祥俗語,一是用一柄如意來表示,一是用一支筆和個銀錠的形象以諧音來意喻。最為精妙的木雕是鏤空雕刻在“紗帽翅”上的《三國演義》戲文中的情節,共8幅。在該廳前部軒的部分梁木上所雕刻的花飾全為花卉圖案,中間雙步梁兩側是“梅蘭竹菊”四君子。東西盡間雙步梁上刻的是“國色天香”(牡丹)和“淩波仙子”(荷花),落地長窗裙板則配以“春蘭、秋菊、夏荷、冬梅”,東邊一幅白玉蘭寓意“金玉滿堂”,西邊一幅木樨花寓意“蟾宮折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