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1]第四章 靠自己去成功(1 / 3)

[BT1]第四章 靠自己去成功

[HTK][GK6]生命會給你所要的東西,隻要你不斷地要它,隻要你在要的時候講得清楚。

[JY]——愛因斯坦[HT][HK]

[BT2]什麼是真正的成功

成功,一個既簡單又複雜、既平實又玄妙的字眼。古往今來,一代又一代的有誌之士為了參透成功的真諦而皓首窮經,為了追求各自的成功而奔波忙碌。在漢語詞典裏,成功的意思是事情獲得預期結果。對於成功,你的預期結果是什麼?

人人都在追求成功,人人都在對成功頂禮膜拜。但是,人的一生到底在追求什麼?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成功呢?在回答這兩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看下麵這個小故事:

有一個美國商人坐在墨西哥海邊一個小漁村的碼頭上,看著一個墨西哥漁夫劃著一艘小船靠岸,小船上有好幾尾大黃鰭鮪魚。這個美國商人對墨西哥漁夫能抓到這麼高檔的魚恭維了一番,還問要多少時間才能抓這麼多。

墨西哥漁夫說,才一會兒功夫就抓到了。美國人再問:“你為什麼不多抓一些魚?”

墨西哥漁夫覺得不以為然::“這些魚已足夠我一家人生活所需啦!”

美國人又問:“那你一天剩下那麼多時間都在幹什麼?”

墨西哥漁夫解釋:“我每天睡到自然醒,出海抓幾條魚,回來後跟孩子們玩一玩,再跟老婆睡個午覺,黃昏時晃到村子裏喝點小酒,跟哥兒們玩玩吉他。我的日子可過得充滿又忙碌呢! ”

美國人不以為然,幫他出主意,他說:“我是美國哈佛大學企管碩士,我倒是可以幫你忙!你應該每天多花一些時間去抓魚,到時候你就有錢去買條大一點的船。自然你就可以抓更多魚,再買更多漁船。然後,你就可以擁有一個漁船隊。到時候,你就不必把魚賣給魚販子,而是直接賣給加工廠。然後,你可以自己開一家罐頭工廠。如此你就可以控製整個生產、加工處理和行銷。然後,你可以離開這個小漁村,搬到墨西哥城,再搬到洛杉磯,最後到紐約,在那經營你不斷擴充的企業。”

墨西哥漁夫問:“這要花多少時間呢?”

美國人回答:“十五到二十年。”

墨西哥漁夫問:“然後呢?”

美國人大笑著說:“然後,你就可以在家當皇帝啦!時機一到,你就可以宣布股票上市,把你的公司股份賣給投資大眾。到時候你就發啦!你可以幾億幾億地賺!”

墨西哥漁夫問:“再然後呢?”

美國人說:“到那個時候你就可以退休啦!你可以搬到海邊的小漁村去住。每天睡到自然醒,出海隨便抓幾條魚,跟孩子們玩一玩,再跟老婆睡個午覺,黃昏時,晃到村子裏喝點小酒,跟哥兒們玩玩吉他!”

墨西哥漁夫疑惑地說:“我現在不就是這樣了嗎?”

真正成功的人生不是別人生命的翻版和複製品。有的人見到社會上一夜暴富或一步登天的例子,就希望自己也能用速成的方式獲得地位和金錢。但那種致富的方法真的適合你嗎?

有的人雖然考上了名牌大學,但他們似乎已經習慣了中學時代名列前茅的感覺。在大學校園裏,麵對實力不俗的眾多優秀學子,他們惘然若失,甚至深感自卑,進而對自己的學業和前途喪失了信心。

有的人從小就處於被動狀態,讀書、選學校、選專業等完全聽命於父母和老師。這些人不知道何為積極主動、何為自覺和自主,除了盲目的競爭、攀比以外,他們惟一可做的就隻是虛度光陰了。

每個青年都向往成功,每個學生都企盼成功。有時候,成功近在咫尺;有時候,成功又似乎遙不可及。成功的道路不止一條,成功的標準也不止一個。在與他人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固然是成功,但有勇氣不斷超越自己、不斷超越過去的人,為什麼就無法躋身於成功者的行列呢?

如果隻知道被動地接受世俗化的成功標準,就隻能在人雲亦雲的氛圍中迷失自我,盲目地選擇那些並不適合自己的成功之路,隻會為自己戴上沉重的精神枷鎖。

李開複說,成功就是按照自己設定的目標,充實地學習、工作和生活,就是始終沿著自己選擇的道路,做一個快樂的、永遠追逐興趣並能發掘出自身潛能的人。

[BT2]做最好的自己

在我們的人生中,有很多次的機會與成功邂逅,也有很多次的意外讓我們與成功失之交臂。受製於各種各樣的客觀條件,很多人並不能跟隨自己的願望與理想同行:有些人喜愛音樂,卻陰差陽錯地做了企業管理;有些人熱愛文學,卻終生從事著程序設計的工作……

我們強調人要做自己想做的事,要學會自己拿主意,選擇自己喜愛的職業,但這並不表示我們可以忽視責任心的作用。

現實與理想總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因為種種原因,很多時候我們都不得不去做自己並不喜歡的工作,而且在短時間內又無法更改。這時,任何的抱怨、消極、懈怠都不是正確的選擇。唯有把那份工作當成不可推卸的責任扛在肩頭,全身心地投入其中,盡力讓自己做到最好,才是最明智的選擇。

幾年前,美國著名心理學博士埃爾森對世界100名各個領域中的傑出人士做了問卷調查,結果讓他十分驚訝。其中61名傑出人士承認,他們所從事的職業並不是他們內心最喜歡做的,至少不是他們心目中最理想的。這些傑出人士竟然在自己並不喜歡的領域取得了輝煌的成績,除了聰穎和勤奮外,究竟靠的是什麼力量呢?

帶著這樣的疑問,埃爾森博士又走訪了多位商界英才。其中,紐約證券公司的金領麗人蘇珊的經曆,為他尋找滿意的答案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蘇珊出生於中國台北的一個音樂世家,從小就受到很好的音樂啟蒙教育。她非常喜歡音樂,希望自己的一生能夠馳騁在音樂的廣闊天地裏,但她卻陰差陽錯地考進了大學的工商管理係。一向認真的她,盡管不喜歡這個專業,可還是學得很刻苦,每學期期末考試各科成績都是優異。畢業時,她被保送到美國麻省理工大學,攻讀當時許多學生可望而不可即的MBA。後來,她又以優異的成績拿到了經濟管理專業的博士學位。

如今,她已經是美國證券業界的風雲人物。她在做問卷調查時,仍然心存遺憾地說:“老實說,至今為止,我仍然不喜歡自己所從事的工作。如果能夠讓我重新選擇,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音樂。但我知道,那隻是一個美好的“假如”了,我隻能把手頭的工作做好……”

埃爾森直截了當地問她:“既然你不喜歡你的專業,為何你學得那麼棒?既然不喜歡眼下的工作,為何又做得那麼優秀?”

蘇珊的眼裏閃著自信,十分明確地回答:“因為我在那個位置上,因為那裏有我應盡的職責,我必須認真對待。不管喜歡不喜歡,那都是我自己必須麵對的,沒有理由草草應付,必須盡心盡力、盡職盡責。那不僅是對工作負責,也是我對自己負責。”

對自己的人生負責,任何事都要做到最好,是那些傑出人物共同的信念。無論做什麼工作,他們都要做行業裏的佼佼者。正是在這種“在其位、謀其政、盡其責、成其事”的高度責任感的驅使下,他們才贏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功。

許多年前,一個妙齡少女來到東京一家酒店當服務員。這是她涉世之初的第一份工作。因此,她很激動,暗暗下了決心:一定要好好幹!可萬萬沒想到:上司竟然安排她洗廁所!當她用自己白皙細嫩的手拿著抹布伸向馬桶時,胃裏立刻翻江倒海,惡心得要嘔吐,卻又吐不出來,太難受了!而上司對她的工作質量要求高得駭人:必須將馬桶抹洗得光潔如新!

她認為自己不適合洗廁所這一工作,也不知道如何將廁所洗得光潔如新。?

這時,一個前輩出現在她麵前:他一遍一遍地抹洗著馬桶,直到抹洗得光潔如新,然後從馬桶裏盛了一杯水,毫不勉強地喝了下去!他不用一言一語,就告訴了少女一個極為樸實的真理:隻有馬桶中的水達到可以喝的潔淨程度,才算是把馬桶洗得“光潔如新”了。這位少女看得目瞪口呆,羞愧萬分,同時也恍然大悟,並暗暗下了決心:“就算一生洗廁所,也要做一名洗廁所最出色的人!”

當她抱著這種態度去做事時,一切困難都變得微不足道。幾十年後,她已從最初的服務員一步步做到了日本政府的郵政大臣。職位不斷改變,唯一不變的是她不管做什麼,都要做到最好的毅力。

無論我們處在什麼崗位上,無論那工作是如何卑微和渺小,隻要我們堅持做到最好,一步步慢慢提升,總有一天你會光芒閃耀。

[BT2]成功沒有公式

人生沒有完全相同的軌跡,成功的人生更沒有統一的衡量標準。隻有確定自己的目標,堅定自己的意誌,每個人才能走出自己的路,讓自己成功。

有些成功是不可複製的,不要問別人我該怎麼做,你必須自己去想、自己去做,走出你自己的成功路。隻要你敢幹,成功的篇章就會因你而改變。

這是一位少年的有趣經曆:

6歲時,一位非洲的主教跟他一塊兒玩了一下午的滾球。他覺得從來沒有一位大人對他這麼好過,認為黑人是最優秀的人種。??

8歲那年,他有了一個嗜好,喜歡問父親的朋友有多少財產。大部分人都被他嚇了一跳,隻好昏頭昏腦地告訴他。

上小學時,他常常花一整天時間偷看大姐的情書,從來沒有被發覺。

他天生哮喘,夜裏總是輾轉難眠,白天又異常疲憊,這個病一直折磨著他。他對很多東西都有恐懼症,比如大海。

他懇求父親帶他去釣魚,父親說:“你沒有耐性,帶你去會把我弄瘋的。”也由於沒有耐性,他成了牛津大學的肄業生。

老師問他拿破侖是哪國人,他覺得有詐,自作聰明地改以荷蘭人作答,結果遭到了不準吃晚飯的懲罰。

他總覺得自己的智商隻比天才低一點,結果一測試,隻有96,隻是普通人的正常智商。

下麵,我們再來看一位偉大人物的傳奇:

他一生朋友無數,他曾列了一個有50個名字的摯友清單,包括美國國防部部長、紐約的著名律師、報刊總編以及女房東、農場的鄰居、貧民區的醫生等。

二戰期間,在他31歲時,他為了幫助自己的祖國,服務於英國情報局,當了幾年的間諜。

38歲時,他記起祖父從一個失敗的農夫成為一名成功的商人,於是決定效仿。沒有文憑的他,以6000美元起家,創辦了全球最大的廣告公司,年營業額達數十億美元。

他曾自嘲:“隻要比競爭對手活得長,你就贏了。”他活了88歲。

他一生都在冒險,大學沒讀完,就跑到巴黎當廚師,繼而賣廚具,到美國好萊塢做調查員,隨後又作了間諜、農民和廣告人。晚年隱居於法國古堡。

他敢於想像,設計了無數優秀的廣告詞,至今仍在使用。

他說:“永遠不要把財富和頭腦混為一談,一個人賺很多錢和他的頭腦沒有多大關係。”

那位少年和偉人是一個人,名字叫做大衛·奧格威,奧美廣告公司創始人。

我們把上述兩對7個例子一一對應,便會發現它們之間沒有所謂成功的必然規律:有的可以很牽強地聯係起來,比如偷看情書為當間諜做了鋪墊,對財富的欲望導致日後開了廣告公司,天性友善適合結交朋友。有的則完全相反,沒有耐性卻創造了偉業,身體不好卻長壽,智商不高卻有著驚人的智慧。當然,我們也可以不一一對應。可是,你看了這位少年的有趣經曆一定能斷定他會成為偉大人物嗎?

萬事萬物都存在著一定的規律,但我們不能機械地理解。如果你真的渴望從那些成功人士的身上找到成功的密碼,那你無疑是要失望了。有位著名的企業家說:“市場永遠不變的法則就是永遠在變。”別人成功的經驗也許有部分可以借鑒,但那是過去的曆史,所有的一切都不同了,可借鑒的部分你也必須通過自己的“改良”才能用。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成功方式。現在,越來越多的人走進了成功的誤區,懷抱著所謂的成功法則,踩著成功人士的腳印,小心翼翼地向前邁進。但人的性格、環境、智商、情商、機遇、身份都不一樣,怎能拷貝成功?結果往往是我們還沒有靠近理想,反而越走越遠。

如果說成功真的有規律可循,那就是認識你自己、創造你自己、成為你自己。成功沒有公式,惟有走自己的路,才能有真正的成功。每個人都要走自己的路,完成最遠大的理想。

[BT2]找尋你自己的路

世界上並不是每一條路,都有豐富的果實可供你采擷,也不是每一個方向,都可以提供一堂學習的功課,重要的是,找尋一條你自己的路。

有一個叫做漁王的人,捕魚的技能太強了,被譽為漁神。他有三個兒子。這三個兒子從小跟從他出海,但捕魚的技能卻還在一般人之下,更不用說和父親相比了。所以,漁王特別沮喪。

後來,來了一位哲人,問漁王:這三個孩子,從什麼時候開始跟你捕魚的?漁王說:他們從小就在船上長大的,他們沒離開過漁船。

哲人問:孩子們都是跟你學習捕魚技術嗎?漁王說:我手把手地教他們,一丁點閃失都沒有。我總是把我最重要的訣竅毫無保留地教給每一個兒子。

哲人問:孩子們自己捕魚的時候都在哪裏?漁王答:當然在我的船上。因為有我給他們把關,他們就不可能有閃失。我總告訴他們,哪種征兆會有大魚,怎樣起網會有最好的收獲。

問完這三個問題,哲人就告訴漁王:你三個兒子的悲哀就在於他們的一切都被你安排好了。他們得到了你的經驗,但他們缺少的是捕魚的教訓。他們沒有離開過你,自己出去實踐,他們不知道坎坷和困難,所以沒有教訓。你一生由教訓總結出來的經驗,對他們來講,就是一些平庸的教條。

其實,這個故事也適用於我們每個人。我們得到的那些間接經驗無疑是有用的,但僅僅有間接經驗就夠了嗎?

我們今天常常說,人生要少走彎路。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講,人生沒有彎路可言。如果你沒有走過那一段路程,怎麼能抵達現在?如果不站在現在,你怎麼能回頭去看,說那是彎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