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1]第六章 與無常共處(1 / 3)

[BT1]第六章 與無常共處

[HTK][GK6]要記住人生無常,因此不應在順境過分高興,在逆境過分悲哀。

——蘇格拉底[HT][HK]

[BT2]世界並不完美

在這一章的開頭,我們先來看一看比爾·蓋茨給年輕朋友們的11個忠告。這11個忠告對我們初入職場,開始規劃人生夢想的所有青年來說都是大有裨益的:

1.生活是不公平的,你要去適應它。

2.這個世界並不會在意你的自尊,而是要求你在自我感覺良好之前先有所成就。

3.剛從學校走出來時你不可能一個月掙6萬美元,更不會成為哪家公司的副總裁,還擁有一部汽車,直到你將這些都掙到手的那一天。

4.如果你認為學校裏的老師過於嚴厲,那麼,等你有了老板之後再回頭想一想。

5.賣漢堡包並不會有損於你的尊嚴。你的祖父母對賣漢堡包有著不同的理解,他們稱之為“機遇”。

6.如果你陷入困境,那不是你父母的過錯,不要將你理應承擔的責任轉嫁給他人,而要學著從中吸取教訓。

7.在你出生之前,你的父母並不像現在這樣乏味。他們變成今天這個樣子,是因為這些年來一直在為你付帳單、給你洗衣服。所以,在對父母喋喋不休之前,還是先去打掃一下你自己的屋子吧。

8.你所在的學校也許已經不再分優等生和劣等生,但生活卻並不如此。在某些學校已經沒有了“不及格”的概念,學校會不斷地給你機會、讓你進步,然而現實生活完全不是這樣。

9.走出學校後的生活不像在學校一樣有學期之分,也沒有暑期之說。沒有幾位老板樂於幫你發現自我,你必須依靠自己去完成。

10.電視中的許多場景決不是真實的生活。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必須埋頭做自己的工作,而非像電視裏演的那樣天天泡在咖啡館裏。

11.善待你所厭惡的人,因為說不定哪一天你就會為這樣的一個人工作。

羅曼羅蘭說,認清這個世界,然後愛它。劉墉說,冷眼看世界。走出校園,離開家庭,踏入社會的年輕人,在最開始的那段時間,都會有一陣深深的失落感。我們會經曆這樣一個階段:先是對自己的價值估計過高,然後是對社會的抱怨,再是對社會現實的失望,接下來就開始對自身的能力懷疑,最後才開始變得冷靜、客觀,逐漸地融入這個社會。

年輕人對社會現實的不了解,或者說是主觀的美好想象,就像那群奔赴美國西部淘金的探險家對西部遍地是黃金的想象一樣,是建立在不切實際的幻想上的產物。這個世界每天都在上演戰爭、暴力、殺戮、陰謀、背叛、盜竊等醜惡的戲碼,有的人驕奢無度、有的人窮困不堪,有人在施暴、有人在受虐,完美世界不過是人們一廂情願的一種想象。如果年輕的一代將現實世界想象為桃花源般美好溫情的畫卷,那麼迎接他們的首先就是惡狠狠的當頭一棒。

我們會慢慢發現:同事很會拉幫結派、勾心鬥角;老板很摳門;騙子很多;要獲得信任很難;朋友真假難辨……

當我們在社會上行走的時間越長,對現實的認識會逐漸深刻,慢慢就會看清這個世界的真麵目。認清這個世界的真麵目,不是說我們要把所有的人全都貼上壞人的標簽,而是為了積極地保護好自己,“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看清不完美的現實,在心裏對外界有一個客觀的認識,那我們在遭遇醜惡事件或惡人的時候,就能有一個緩衝和鋪墊,而不至於受到太深的傷害。

冷眼看世界,不是讓你冷酷,而是讓你冷靜。我們在電影電視中,經常看到這樣的戲碼:清純善良又好騙的女主角遇上虛偽的愛情騙子。在單純的女主角心中,她的愛人就是全世界最偉大無私的白馬王子。縱然被花言巧語哄得七葷八素,女主角最終還是認清了男主角偽善的真麵目。這樣一來,女主角的內心就會受到極大的傷害,現實的殘忍會讓她遍體鱗傷,有的甚至會在心智上發生巨大的轉變,麵目全非。

影視作品都來源於生活,這些事情都曾經在我們的生活中真實地發生過。為了避免成為被騙的對象,我們首先就要做好準備。對於社會現實,一定要有理智上的儲備。隻有做好了準備,才能飛得高走得遠,不被太過複雜的現實所擊倒。

[BT2]付出不一定有回報

古往今來,我們中國人都在積極地倡導這樣一種理念:付出就有回報、一分辛苦得一分收獲、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但現實世界中,卻有很多的反例,讓我們不得不懷疑這些話是否太過絕對。

種瓜不一定得瓜,種豆也不一定得豆,因為陽光、雨露、溫度的不當,無論你種的是什麼,最後都注定是顆粒無收。就像竹籃打水和緣木求魚一樣,工具選得不對、方向錯誤,再多的努力都是徒勞。付出不一定有回報,這並不是說因為這可能出現的失敗我們就放棄努力,而是說我們要有失敗的心理準備。事先設想到失敗的後果並積極地防止這種結果的出現,這是成功者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

我們知道,很多時候這個世界上的事情都是不按常理出牌的。你嘔心瀝血地為之付出的企業可能倒閉,你辛辛苦苦準備的考試可能考得一塌糊塗,你投入了所有時間和精力創辦起來的公司也可能很快關門大吉……所以說,一分辛苦得一分收獲隻是我們理想化的一種狀態。在現實生活中,它因太完美,往往無法實現。

付出不一定有回報,在我們為某個目標奮鬥的時候,不要一心想著回報。“有意栽花花不成,無心插柳柳成蔭”, 世間事有時候就是愛捉弄人,刻意的追求容易物極必反。當你試著放手看淡的時候,機遇巧合又會將你渴望的東西送入你手中。

每個人都希望成功,因為成功給人帶來歡樂;每個人都害怕失敗,因為失敗給人帶來痛苦。可是,人人都避免不了失敗,拿破侖得到了一般人夢寐以求的一切。他卻對聖海琳娜說:“在我的一生中,從來沒有過快樂的日子。”付出了很多卻沒有回報的滋味,每個人都品嚐過,這滋味就如一壇老酒,入口辛辣,慢慢品嚐卻口感醇香。從一次次的付出中,我們懂得了一個道理:付出與回報之間並不存在固定的因果關聯,一切皆有意外的可能。

在一次殘酷的長跑角逐中,參賽的有幾十個人,他們都是從各路高手中選拔出來的。然而,最後的得獎名額隻有三個,所以競爭格外激烈。

一個選手以一步之差落在了後麵,成了第四名,成了最尷尬也最讓人惋惜的對象。相比那些跑在更後麵的選手,他受到的責難更多。“真是功虧一簣,跑成這個樣子,跟倒數第一有什麼區別?”這是眾人的看法。在比賽之前,無數次辛苦地鍛煉,汗水與辛勞隻有他自己知道;在比賽中與得獎名額失之交臂,他內心受到的打擊也隻有他自己才能體會;而場外那些“站著說話不腰疼”的觀眾發出的聲討之聲更是讓人心情沉悶,付出了這麼多,最後卻落得這樣的下場,誰都不甘心。但這個選手卻能若無其事地說:“雖然沒有得獎,但在所有沒有得到名次的選手之中,我是第一名!”

坦然地麵對失敗,是一個成功者必備的素質。懂得付出並不一定就有回報的道理,將輸贏看淡,才不至於在勝利時衝昏頭腦,在失敗時又耿耿於懷、一蹶不振。做好失敗的準備,

才能保持客觀冷靜的狀態,在人生的賽場上才能輕鬆自在,最終贏得勝利。

韓國早年時期有一位乒乓球運動員李善玉,在國內屢戰屢勝。有一次,她代表韓國國家隊參加世界錦標賽。臨比賽前的一個晚上,她擔心自己會失敗,承受不住心理壓力,用刀將自己的手腕割破,謊稱有人行刺她後逃跑了。這件事被查出來,成為國際上一大醜聞,她也慘遭國家隊除名。

但在隨後的韓國國內比賽中,她又屢屢獲勝。為了再一次給她機會,韓國國家隊又重新將她召回。在一次國際重大比賽中,她遭遇了一名之前從未輸過球的德國運動員。剛開始比賽的時候,李善玉連贏兩局,但在第三局對方趕上幾分後,李善玉就開始動搖了,結果連輸三局。外電評論:李善玉沒輸在技術上,而是輸在她隻想贏不想輸的心態上。

如果李善玉的心中沒有把勝利看得那麼重,如果她事先做好了沒有收獲的打算,她可能就是那場球賽的最後勝利者。但她過於渴望勝利的心理害了她,最終讓她輸掉了比賽。

付出不一定有回報,是成功人士應具備的基本心理素養,做好失敗的打算,贏起來反而更輕鬆。不知不覺間,勝利就降臨在你麵前了。

[BT2]人性的弱點

劉墉在《我不是叫你詐》一書中講了這樣兩個小故事:

有一天我到某地辦事,下飛機之後搭計程車。

由於是初次到那個城市,就跟司機打聽當地的情形。他除了為我介紹,還發表了不少對時局的看法,兩人談得很投機。

到達目的地,表上是180塊。

“給一百就好了!”他居然手一揮,豪爽地說。

“那怎麼成?”我遞過去兩百塊,說:“不用找了!”就跳下車。聽到他在背後連聲喊著“謝謝、謝謝”,覺得好溫馨。

辦完事,我又叫車回機場。駕駛先生看來很嚴峻,我也就沒跟他多說話。

機場到了,計程表上的數字是120元,我真是哭笑不得,發現和前一位司機雖然談得投機,但在談的時候,他發現我是外來客,也就大繞遠路。加上我給他的小費,足足多要了我80塊。

但是,再想想,他後來主動說“給一百就好了”,如果我照辦,他不是反而虧了嗎?他為什麼降價?一定是談得投機,心裏過意不去了。

我有個朋友,夫妻二人到南歐旅行。臨回國,特別跑去工藝品店,訂了一個大號的畫像複製品。

店老板是個很豪爽的人,仿佛一見麵就成了老朋友,七折八扣,還附送女士一件小禮物。

但是當他們拿過賬單時,覺得數字好像不對,細看才發現,居然老板把上麵的1995年,也當做貨款加了上去。

“天哪!多糊塗!”老板把兩隻手攤向天空,趕快作了“修正”,直賠不是地送二人出門,並保證東西準時寄到。

夫妻倆站在門口等計程車,偏偏碰到下班,一輛空車也沒有。眼看飛機要起飛,他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

“叫不到車?”店老板探出頭來,“飛機幾點起飛?”接著跑到屋後,開出自己的車,飛馳到機場。

“快走!快走!不要付錢!下次再說!”店老板又叫又搖手地把他們推進機場,正好趕上飛機。

回國後,兩人立刻寄了一張支票過去,還寫了封信,感謝老板的臨危相助。

不久,接到郵包,畫像寄到了,包裝得非常講究,毫無損傷,隻是——大號變成了小號。

我們不妨把故事中的第一位司機和工藝品店的老板拿出來做一個分析,他們是好人還是壞人?或者,既是好人又是壞人?

仔細想一想,你會發現這世上的許多人,都是這種不好不壞的人。當你不小心的時候,他們會占你的便宜;當你跟他有了交情,他又可能對你付出。

我們要在這個混沌的世界上生存,要和這個世界上的人打交道,就要有足夠的心理準備。每個人都是“人”,都有著人性的貪婪、自私、可憎的一麵,這是人性的弱點。雖然在信奉“人之初,性本善”的中國社會,把人性的卑劣麵放在太陽底下亮堂堂地展示出來,很難讓人接受,

但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每時每刻都會有人欺負你,又有誰會願意天天像個傻蛋一樣被人耍得團團轉呢?我們永遠不能因為對方一時表現出來的善良、真誠,就忘記了他也是有人性的弱點。當然,也不能因為他一時的卑劣就否認他可愛的一麵。

認識並了解人性的弱點,不是說人要去學會使壞,用計謀、心計去害人,這隻是一種防備。俗話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知道人性的弱點並加以防範,會讓你少吃一點虧。

社會是光怪陸離的,人也是良莠不齊的。認清這個世界的真相,才能最好地保護自己。

[BT2]人生無常是生命的真相

佛陀說:這個世間現實的真相是“人生無常”。生命隨時都在走向死亡,上一秒還活蹦亂跳的鮮活生命,下一刻就倒在了疾馳的車輪前;生命又隨時都在走向新生,世界上平均每秒鍾都有4.4個新生命誕生。我們永遠都不知道這一秒、下一秒將會發生什麼。人心也是如此,一天二十四小時都在變。早上覺得很愉快,中午卻煩惱沮喪得不得了;今晚說好的事情,明天就變了;今年決定的事情,明年就忘了。這就是人心無常。

無常就是凡事都會改變,世界上沒有永恒不變的事情,無常時時刻刻都在我們身邊。認識到這個真相,我們將會變得更堅強。

富蘭克林·羅斯福於哈佛大學畢業後不久,便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先是1909年參加紐約州參議員獲勝,繼而又積極為威爾遜獲得民主黨候選人的提名和為威爾遜競選總統四處奔走。威爾遜當選總統後,羅斯福被任命為海軍助理部長。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羅斯福與民主黨黨閥支持的詹姆斯·傑拉爾德競爭聯邦參議員職位,結果黨內提名遭到失敗。1920年,在總統選舉中,他被任命為民主黨副總統候選人,結果被共和黨候選人柯立芝擊敗。同年,他回到紐約重操律師舊業,暫時退出政壇,積蓄力量,準備東山再起。

正在這時,一場意外的大災難降臨到羅斯福的頭上。1921年8月10日,他在海濱別墅撲滅了一個小島上的一場林火後,汗流浹背地跳入芬地灣遊泳。驟冷驟熱加上疲憊,他不幸患上了小兒麻痹症。一場嚴峻的考驗擺在了39歲的羅斯福麵前。它比生死的考驗更為殘酷,也更叫人難以忍受。羅斯福從一個有著光輝前程、年輕力壯的硬漢子,一下子成了一個臥床不起、時時都需要別人照料的殘廢人,肉體上和精神上的雙重折磨讓羅斯福痛苦極了。在他剛得病的最初幾天裏,他幾乎絕望了,但他很快就振作了起來。他理智地控製住了自己的悲傷,不願讓自己的痛苦、憂愁傳染給妻子和孩子們,更不願讓自己遠在歐洲的媽媽牽腸掛肚。羅斯福對自己說:我絕不相信這種娃娃病能夠整倒一個堂堂男子漢,我一定要戰勝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