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許多多古今大小的外國作家裏麵,我覺得最可愛,最熟悉,同他的作品交往得最久而不會生厭的,便是屠格涅夫。這在我也許是和人不同的一種特別的偏嗜,因為我的開始讀小說,開始想寫小說,受的完全是這一位相貌柔和,眼睛有點憂鬱,繞腮胡長得滿滿的北國巨人的影響。但從他的長短作品,差不多有四分之三,都被中國翻譯出了的一點看來,則屠格涅夫的崇拜者,在中國,也決不是僅僅隻幾個弄弄文筆的人的這件事情,也很明白。
他於一八一八年十月二十八日,生於奧料兒(Oryol)的一家貴族(本為韃靼係)之家。一八二九年入一私塾,初學英文。一八三二年至三三年間,生了一場大病,由童年一變而為青年,身體也長高了,愛好文學夢想的傾向也堅定了,一八三三年滿十五歲的前後,當進莫斯科大學的時候,他居然是一位身體強健,背脊略駝的成人了。在莫斯科大學修完了一年業後,他的哥哥尼哥拉斯已在彼得堡,母親在預備到德國去試浴溫泉,而病得厲害得很的父親,也在打算離開莫斯哥而去首都,在這些風塵仆仆的來往之間,年輕的伊凡·屠格涅夫(Ivan Sergeyevitch Turgenief)早就養成一種行旅飄流的性癖,他的後來的流寓異邦,死在法國的結末,不能不說是家庭在幼時將他養成的傾向。
一八三四年的秋天,伊凡也上聖彼得堡去了,就在那裏進了彼得堡的大學。他到彼得堡不久,長年病發的他的父親,也就死去。夫妻間的感情,本不融洽,相貌也並不美麗(是一張麻臉,富有遺產,後來屠格涅夫常去住的斯巴斯可埃Spasskoye的房產田地等,就是他母親帶來的遺產)的他的母親,當時還在意大利養病,故而父親死後,伊凡和尼哥拉斯兄弟倆,就成了受叔父照管的無父的孤兒。
他的父母,他的叔父,他的曆次所遇到的先生同學之類,後來都一個一個的被他用了靈妙的筆法,寫在他的許多長短作品之中。這件事情,想是讀過幾冊屠格涅夫的作品的人,誰也知道的,我在此地可以不必說了。
在彼得堡修學的三年中間,他接觸的人也多了,看社會的變動也看熟了,讀書的範圍也擴大了,就在中間,屠格涅夫便奠定了他後來的震驚一世的文學者的始基。
他的《文學與生活回憶錄》裏麵的第一章,所寫者就是一位彼得堡大學的文學教授泊來脫內夫Pletneff和他的關係。(見Literatur und Lebens erinnerungen十頁至二十二頁)。他在泊來脫內夫家的門口,曾第一次遇見了當時為一般俄國青年所拜倒的詩王普希金,他也在那裏第一次參加了詩文評誦的文學家的座談會。他的所以被邀入參加的原因,就因為在這前後,他曾做了一篇處女作詩劇Stenio交給了這位教授,請他評定;而泊來脫內夫也在這處女作裏,看出了他是一位可造之才,這是一八三七年春間的事情。
他的第一次的發表創作,也是由於泊來脫內夫教授的推薦,是兩首詩,係印在由普希金領導的現代人(Sovremennik)雜誌上的。
一八三八年五月,他在大學卒業後還不滿一年,因欲更求深造之故,就匆匆上了柏林留學的旅途。他的母親,曾叮囑再三,講了許多的規勸的絮語,臨行前,並且全家曾上客棧的禮拜堂去祈禱他的行旅的安全,汽笛鳴時,輪船“尼哥拉斯號”(因為當時鐵路未通,由俄赴歐,走的是海道)將欲離岸的一瞬間,他母親幾乎為了不忍別離之故而昏厥,這些事情,都縷縷在Avrahm Yarmolinsky著的那冊《屠格涅夫》的大著裏詳述在那裏。從此之後,屠格涅夫就滿身的沉入了西歐的文化渦中,不複是一位馴良懶惰的斯拉夫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