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6

營銷經濟——讓你的產品紅遍千家萬戶

北大經濟課之所以能夠成為經濟學課程中的翹楚,得益於自身與市場的有機結合,並能夠提出與傳統市場所理解的商業模式不一樣的思路。營銷作為經濟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它對經濟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企業生產產品的最終目的是賣給消費者,獲取利潤,而如何改變消費者對產品的態度、怎樣樹立自己的品牌形象、如何進行廣告宣傳擴大影響力、怎樣利用價格上的優勢以及售後服務對消費者進行營銷等等,這些都關係著企業的得失和成敗。

改革開放幾十年,中國經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消費者的消費觀念也在隨之變化。如何在變化中找市場,如何緊扣當前社會的經濟熱點以期掌控市場規律,這是北大經濟課需要著重研究的問題。

如何抓住消費者的“心”

銷售不是賣,是幫助對方買。

——翟鴻燊(北大教授)

在北大經濟課的營銷傳播課上,我們了解到這樣的理念:在銷售過程中,如何抓住消費者的“心”,促使消費者對產品產生興趣,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要想完全顛覆一個人的想法、審美情趣,確實不大可能。然而,我們也不必去改變消費者,隻需要有技巧地引導他們,使他們對商品產生興趣,就已經成功了一大半。

凡事講求方法,方法得當則事半功倍。同樣,要想促使消費者購買商品,也需要一些技巧。

1.用實事求是的態度打動消費者。

要想打動消費者,首先要取得對方的信賴。不光是產品的質量、服務要過關,還要注意在宣傳或者營銷的過程中實事求是,不能過分矯飾、言過其實。人常說:“期望越大,失望越大。”給出五十分的承諾,做到80分,對方必然歡天喜地;而給出一百分的承諾,做到八十分,必然會挫傷消費者的購買積極性。

劉建軍是一位非常優秀的銷售人員,他所在公司的主要業務是出售不同噸位的大卡車。不久前,公司跟某卡車生產廠商簽購了一批四個噸位的卡車。沒想到這一型號的卡車銷量非常差,公司裏的很多業務員都不願意去推銷這種卡車。然而,剛出差歸來的劉建軍卻主動請纓去推銷這種車型。

得知一家公司希望購進卡車的消息後,他想辦法與該公司的相關部門負責人取得了聯係,並且約好了洽談時間。

見到這位客戶時,沒等他開口,客戶就主動詢問道:“你們的卡車是多大噸位標準的?”

劉建軍如實答道:“四噸位。”

客戶頓時失去了興趣,有逐客之意:“我們不過是一家小公司,用四噸位的卡車簡直就是浪費,不僅買車款要多付好幾十萬,以後的油錢也是個不小的數字啊。”

劉建軍說道:“萬一有一天你們公司壯大了呢?”

客戶說:“畢竟我們現在還用不著,那這樣吧,我再考慮考慮,等需要的時候聯係你。”

劉建軍卻沒有放棄,自行轉移話題道:“你們的貨物是不是有時候一噸左右,有時候兩噸左右呢?”

客戶奇怪地點了點頭,不知道他葫蘆裏賣的什麼藥。

“最合適的車型並不隻是看載貨噸位,還有一些平時不被關注的條件,比如:路況、季節等。你們運貨最常去的地方應該是一些農村,甚至要經過很多山地,這樣的話再加上貨物本身的重量,兩噸的車從載重上看是沒問題,但是路況不好就會大大加重發動機、輪胎的壓力,在下坡的時候還會造成車頭的壓力,從安全方麵講,兩個噸位的就不太合適了。”

一提到安全問題,該客戶立馬緊張起來,因為公司裏擔任運貨工作的正是他的兒子。劉建軍對這一點,早就調查得很清楚,並且適時地提了出來。

這樣一說,客戶思慮再三,為了運貨的安全著想,最後還是決定買下劉建軍銷售的四噸位卡車。

所謂“實事求是”並不是要對消費者和盤托出,盡說一些不該說的話,而是要在一定事實的基礎上,委婉一些講出實情,用真相來打動對方。案例中的劉建軍事先做好準備,了解清楚客戶公司的貨車使用情況,以及開貨車的司機是客戶兒子的信息,然後利用這些信息作為籌碼,一步步地勸服客戶,最終使客戶改變了對這個型號貨車的看法,成功售出了產品。

2.用真誠打動消費者。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真誠是打動消費者最有用的辦法之一。所謂真誠,就是要設身處地站在顧客的位置上想問題,用真誠的態度引導消費者,從而使他改變態度。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盡可能地耐心、專心,讓消費者感受到我們的熱情。

周亞茹是一家火鍋店的服務員,平時推銷酒水時會有一定的提成。這天,她負責的區域來了兩位美女,她便迎上前去推銷鮮榨果汁。她發現其中一位女士長得很漂亮,但是臉上有很多青春痘,於是就笑著說:“您好,我們有鮮榨的果汁,看您臉上有青春痘,給您來一杯苦瓜綠豆的怎麼樣?不僅排毒、清火氣,還……”

沒等她說完,這位女客人就漲紅了臉:“我有青春痘怎麼了,我有青春痘就不能到你們這裏吃飯啊?”

這時,前廳主管剛好經過,看到了這一幕。她趕緊走過去致歉:“不好意思啊,我們這個小服務員新來的,您不要跟她一般見識,我先吩咐水果吧台免費給您做一個果盤。您別生氣,看看今天咱們怎麼安排,給您點什麼菜合適。”

點完菜,女客人態度緩和了一點,主動詢問道:“剛才我聽說有鮮榨的果汁,給我們介紹一下吧。”後來,聽完介紹,她們就點了一紮酸棗汁。

主管接著說:“我們的小配料是自助的,您可以自己去選擇,需要特別幫您拿一碟陳醋嗎?”

客人驚訝地問到:“你怎麼知道我喜歡酸的口感?”

主管笑了笑說:“因為您剛才點的菜有好幾道都是特別酸的,最後還點了我們的酸棗汁,所以我猜想您是不是比較喜歡吃酸的。”

她聽了,非常感動,專門把總經理叫來,表揚了這位主管,最後還辦理了一張一萬塊錢的白金會員卡。

這位主管之所以會受到表揚,就是因為她對細小問題的敏銳觀察力讓消費者感受到了真誠和熱情。在這種心理攻勢下,消費者自然就被征服了。也正因為如此,顧客才消除了之前的不滿,進而認可了主管的服務,並成為火鍋店的常客。

3.用一定的營銷手段引起消費者的好奇心。

也許消費者本來對某件商品並不感興趣,但是若能夠成功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就極有可能改變他們的消費態度。人們或多或少都會有一種獵奇心理,我們可以利用消費者的這一心理,激發消費者的購買欲望。

(1)有一個好的開場白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營銷活動就從好的開場白開始。與消費者溝通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用一些巧妙的話語喚起消費者的好奇心,先引起消費者對產品的興趣,再從產品開始切入正題,從而改變消費者的態度,促使銷售活動順利完成。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美國有一位非常著名的推銷員,他就是喬·格蘭德爾。在銷售過程中,他總是能用各種各樣的小花招吸引客戶,讓客戶有興趣聽他說下去。他曾經用過鍾表、鈔票等一些稀奇古怪的東西引發客戶的好奇心。他認為:“隻要客戶被吸引,我就能夠找到讓顧客購買的突破口。”

一次,他帶著一個造型可愛的蛋型計時器敲開了一位潛在客戶的門:“您好,先生,請您給我兩分鍾的時間,讓我為您介紹一款對您大有裨益的新產品。兩分鍾後您若是不想聽我再講下去,我就立即離開。”他把計時器放好,堅定自信地看著客戶。

客戶雖然無意購買什麼,但是覺得從沒見過這樣有趣的推銷員,就很想知道兩分鍾內他能說什麼,便情不自禁停下手頭工作說:“好的,你請講。”

喬·格蘭德爾接著問:“先生,您覺得世界上什麼東西最懶呢?”

客戶搖搖頭,一臉茫然,但是他顯然對喬·格蘭德爾的話產生了興趣。

喬·格蘭德爾:“先生,就是您在銀行裏的存款啊,他們放在那裏顯然是沒有用的,您何不讓它們勤快起來呢?比如:您現在就可以買一台空調,讓您舒舒服服地度過炎夏。”

當喬·格蘭德爾說到這裏的時候,顯然已經超過兩分鍾了,但是,客戶依然聽得津津有味。

很多時候,他就是用這樣的方式成功打動了客戶,直至成為美國家喻戶曉的金牌推銷員。

(2)用獨特的方式展示出產品的優點

龐先生是一家手機連鎖店的金牌促銷員,這天,公司新進了一批抗摔、防震手機。但是,這種手機有一個缺點:看起來並不怎麼好看,也沒什麼名氣,很多消費者並不認可這個品牌。所以,同事們都不看好這款手機,在他們看來,現在買手機的人群中,占最大比重的是年輕人,他們根本不會買這樣笨重的手機。不過,龐先生並不這樣認為,他覺得隻要讓顧客看到這款手機的優點,就一定能夠賣出去。於是,他主動要求調到該專櫃,負責這款手機的銷售。

當時正值周末,店裏的客流量非常大,龐先生拿著一個手機,“啪”的一聲用力摔了下去。巨大的聲響引來一批圍觀者,他把手機遞給圍觀的一位大叔,說:“您摔吧,隻要您能把它摔壞了,我就給您一百塊錢。”說完,就從兜裏掏出一張百元大鈔放在櫃台上。這下,看熱鬧的人更多了。龐先生把手機的播放器打開,讓大叔拚命摔。結果,大叔摔下去之後,手機仍然完好無損,還照樣正常播放歌曲呢。於是,大家紛紛鼓掌叫好。

隨後,龐先生開始介紹起這款手機,並說明今天有優惠活動,原價一千多塊的手機現在隻賣八百多塊錢。就這樣,他成功地吸引到一大批消費者,甚至原本並不認可這款手機的人 也開始搶購。一時間,龐先生分身乏術,開單子都忙不過來。

每一款產品都有自己的優缺點,世界上也不存在“完全沒有任何優點和價值”的商品。銷售人員要做的就是將產品的優點和價值充分地展現在消費者麵前,用獨特的方式或者技巧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引發他們購買的興趣。

(3)利用顧客的好奇心,設置懸念

在銷售過程中,我們可以製造一些懸念來吸引消費者,進而引發他們的購買興趣。

意大利某著名商場有這樣一個營銷策略:不管某一款商品多麼暢銷、多麼受歡迎,隻要售完,絕不會再購進,哪怕消費者百般要求,他們也會婉言拒絕。這一營銷策略導致他們的產品都是一次性出售,絕對不會再有同樣的產品上市,於是一經推出,消費者就會爭相傳頌,前來搶購。如今,近百年的時間過去,他們的生意依然火爆。而且,前來光顧的消費者隻要碰到自己喜歡的東西,都會絕不手軟、毫不遲疑地買下來,因為他們知道,稍不注意,自己喜歡的東西就會被別人“搶”走。

在平常的銷售理念中,隻要是顧客喜歡的商品,商家就會大批量地生產、銷售,而這個案例中該商場卻反其道而行,打出了“不管商品多麼熱銷,都不會再上新貨”這張牌,結果反而讓害怕錯過了自己鍾愛商品的消費者們趨之若鶩。

日本有一家非常著名的女子服裝專賣店,取名“鈴屋”。他們在店內外掛滿了鈴鐺,隻要有風吹過,鈴鐺就會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音。在相鄰幾家店鋪震耳的音樂聲中,他們的小店別具一格,很容易就吸引到了很多客人。

當然,僅僅依靠這種“策略”還遠遠不夠,他們還有一個絕招。依靠這一絕招,他們的營業額也攀升了不少。而所謂的絕招就是:找給客人新的紙幣,這些錢都是從銀行中兌換的新鈔票。

店主解釋說:“雖然新鈔跟舊鈔在價值上是一樣的,但是,找新鈔能夠更好地滿足顧客的好奇心。比如:從未光顧的客人會想知道這到底是不是真的,光顧一次的客人會想知道第二次是不是還是新鈔票,多次光顧的客人會想知道這些新鈔哪裏來的……”

這些看起來很管用的“小花招”其實都是一些簡單的銷售技巧,隻要“懂”顧客的消費心理,就能緊緊抓住他們的“心”。

市場越蕭條越營銷

香港海港城我覺得是非常全麵的案例,告訴我們怎麼在麵臨環境老化的情況下、經濟形式不好的情況下,化危為機,妙手回春,使老的商場煥發新的活力,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

——塗平(北大光華管理學院教授)

市場就像天氣,時而烏雲密布,時而陽光明媚,中間有太多不可控因素,因此我們根本沒辦法左右市場這個大環境。然而對於銷售人員來說,遇到陽光明媚的市場固然能夠一展才華,做好業績,但是當市場蕭條的時候,該怎麼辦呢?是坐以待斃、束手無策呢,還是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不斷創新、出奇製勝?我們先來看看這樣一個小故事:

從前,有個賣梳子的個體戶,我們姑且稱他為王二吧。有一次,他在眾人麵前自稱是“營銷之王”,並信誓旦旦地說可以把梳子賣給所有人。一名圍觀的老者不屑一顧地說:“你能賣給和尚嗎?”他眼皮也不抬一下,說:“當然。”之後,雙方決定打一場賭,看看王二是否真的能將梳子賣給和尚,賭資是一百兩白銀。

王二第二天就來到了香火茂盛的寺廟,隻見信男信女來來往往,他徑直去後堂找到了方丈,說:“你可知道,身為方丈你現在卻對佛祖大不敬?”

方丈問:“老衲不曾做過錯事啊……”

“還不曾有過錯?你看這些長途跋涉的禮佛之人,哪個不是披頭散發、風塵仆仆?這樣拜佛,實在有失分寸。身為方丈,你卻分毫不曾察覺,不是失禮是什麼?”

方丈聽了,羞愧難當道:“施主實在是佛法高深之人,老衲慚愧,請問施主有何高見?”

“很簡單,在寺廟入口處準備一個洗臉池,備上清水、梳子、明鏡。相信香客們會自覺梳洗,幹幹淨淨地去拜佛。”

方丈道謝說:“謝施主指點,老衲這就差人去買。”

“不用了,我已經替方丈備好了……”

這樣一來,王二就成功把梳子賣給了寺廟。自寺院的銷路打開之後,王二用打賭贏來的錢,趕製了一大批梳子,專門供給寺院,作為香客們捐功德錢的回報。如此一來,寺院香火更旺,王二的生意也越做越大了。

對於傳統賣梳子的人而言,“和尚”這個市場還是一個空白,可是王二卻憑借著自己獨到的營銷技巧,贏得了源源不斷的利潤。所以,對於有“慧眼”的銷售者來說,越蕭條、越空白的市場越有開拓的空間,隻要運作得好,也會成為獲利的大好機會,因為他們總能在市場蕭條的背景下找出一些“漏洞”,創造銷售奇跡。

要注意的是,不管市場背景有多麼蕭條,銷售人員都應該堅持自己的底線:不欺騙消費者。所謂營銷技巧,就是指一些營銷人員在獲得一定的營銷知識和經驗之後,總結出來的一些簡便途徑。通過這些途徑可以更快、更有效地促使消費者做出購買決定。這種技巧是在傳達商品信息的基礎上,用一些措施來刺激消費者進行購買的方式,而不是一種蒙騙或者忽悠的手段。因此,在市場蕭條的背景下,我們更應該有技巧性地進行銷售活動,但是,同時也要做到真誠、守信。

其實,很多時候賣不出商品並不是商品有問題,而是有一些特殊的情況,隻要找準切入點,同樣能夠打破僵局,創造出利潤。

一個專業生產收銀機的公司,碰到一件讓全體員工很不服氣的事情。盡管他們企業的銷售業績非常不錯,但是,就在離他們廠區不遠的地方有一家中型超市,怎麼都不肯買他們的收銀機。公司曾派業績最好的銷售人員去洽談,都沒能成功。最後,老板決定親自試一試。

不久後,老板的秘書去倉庫提貨,據說老板已經成功將收銀機賣出去了。這一消息讓公司裏的銷售人員大吃一驚,紛紛詢問過程。

原來,老板為了拿下這個客戶,最近常去該超市買東西,一來二去跟超市的經理混熟了。這天,他主動跟經理攀談,裝作不經意地問:“咱們超市生意這麼好,每天有這麼多的顧客排隊結賬,為什麼不買個收銀機節省時間呢?”

經理一聽麵露難色,說:“不是我不想買,也不是買不起,而是有特殊原因的。超市裏負責收銀的工作人員都是老板的親戚,他們從來沒用過電腦,若是買了收銀機,這不是明擺著是讓他們失業嗎?誰敢去提這件事啊。”

了解到這個信息後,老板立即找到了超市的負責人,委婉地告訴他,這個收銀機不但不難學,反而還能節省時間,為超市創造更多的利潤。

負責人一聽,就來了興趣:“真不難學嗎?他們可是一點都不會用電腦啊。”老板認真地告訴負責人:“這點你大可放心,我們包教包會,怎麼樣?”

聽到這裏,負責人痛快地簽下了單子。

“薑還是老的辣”,其他銷售人員千方百計都拿不下的客戶,老板就這麼三言兩語給解決了。老板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他探究到對方不肯購買的背後原因,然後對症下藥,最終解決了這個問題。

蕭條、空白的市場,以及銷售過程中那些“難啃的骨頭”,都是敏銳者的機遇和舞台,同時也是保守者的墳墓。因此,作為銷售人員,不妨把“越蕭條,越營銷”看作是突破營銷瓶頸的一把利器。相信隻要方式得當,一定能夠馬到成功。

品牌,永遠的王牌

一個品牌,經過幾十年上百年的積澱已經成為某個民族、某種文化的一部分,即使外來者可以將其購得,卻很難“本土化”為自身的東西。經驗地看,還很少有哪個國家的著名品牌是通過海外資產收購獲得的。一國具有國際影響到知名品牌,都是土生土長自主創新的結果。

——王躍生(北大經濟學教授)

隨著商業競爭越來越激烈,品牌的力量也日益凸現出來,企業家們也越來越重視品牌效應了。也難怪,早在1949年的時候,在紐約創辦奧美廣告公司的大衛·奧格威就說:“隨便哪個傻瓜都能達成一筆交易,但創造一個品牌卻需要天才、信仰和毅力。”

品牌是一個企業的競爭力之所在,品牌也是一個企業精神文化的承載。一個有價值的品牌必然獲得了消費群體的廣泛認可,甚至於很多消費者都對其產生了濃厚的感情和深切的依賴感。一個有價值的品牌已經成為企業的無形資產,是非常重要且無價的。

據悉,可口可樂的品牌價值約為673.9億美元,這是美國權威報紙《商業周刊》給出的數據,而這個數字占可口可樂公司所有價值的百分之六十,“可口可樂”這四個字也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值錢的品牌之一。

如此,也難怪可口可樂的創始人艾薩·坎德勒曾多次說:“假如可口可樂所有公司的所有財產在今天突然化為灰燼,隻要我還擁有‘可口可樂’這塊商標,我就可以肯定地向大家宣布:半年後,市場上將擁有一個與現在規模完全一樣的新的可口可樂公司。”

通過這個例子,我們不難看出品牌所蘊含的巨大價值和能量。品牌的力量如此之大,那麼它具體有什麼作用呢?首先,品牌受法律保護,它能有效地維護企業的專利權;其次,品牌還能幫助消費者迅速找到自己需要的產品,從而與其他的產品區分開;其三,品牌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是在幫助企業節省成本,因為有專家曾提出,贏得一個新客戶的成本是維護一個老客戶的六倍,而品牌能夠幫助企業維護老顧客。

大到汽車、珠寶、樓房,小到襪子、手套、杯子,消費者在選購商品時,往往會選擇自己信賴的品牌,甚至會為之瘋狂,堅決不會購買除它之外的其他品牌。然而,品牌也並不是那麼容易建立起來的,建立品牌之初要給品牌一個合適的定位。談到定位,北大經濟課經常提到一個人——傑克·特勞特,他是率先提出在商業中使用“定位”觀念的人,被稱為 “定位之父”。他曾強調說:“產品定位不是你要對產品做的事情,而是你要對預期客戶做的事情。也就是說,你需要在預期客戶的頭腦裏給產品定位。”另外,營銷大師菲利普·科特勒曾經在書中寫道:“對產品進行定位就是通過對公司產品的品牌、價格、主要麵對的消費人群等方麵的設計,使產品能夠在目標顧客意識裏占據一個獨特的有價值的位置。”

在現代商業活動中,產品定位已經成為企業至關重要的能力。企業需要通過正確有效的產品定位,吸引消費者的興趣和關注。前期宣傳階段要對產品進行恰如其分的介紹和講解,在全麵深入地把握了產品特點之後,讓消費者產生購買該產品的欲望。現如今,市場上同類產品浩如煙海,企業要想抓住消費者的心,就必須學會從以下幾個方麵準確地給產品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