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軍人篇(7)(1 / 2)

奇怪了,我怎麼從你的表情一點讀不出氣憤來呢?林先生的表演頗為失敗。

不過,那次給我們的印象很深,後來,某位幹部發了半天愣說——老蔣要是這樣的話,簡直可以入黨了。眾人哄笑。

多年以後,我們才明白,當時台灣也是在搞個人崇拜,那時很多台灣人對老蔣的看法近乎聖人。其實老蔣在台灣雖然吸取了一些在大陸失敗的教訓,也絕非完人,白色恐怖也厲害得很,隻不過林先生這樣的老百姓無從知道。

不過,近些年的台灣人對老蔣又是一種看法,變成了“二·二八”的屠夫,獨裁民賊。接著,就是台北的中正堂要改成民主紀念館。以我的看法這純粹熱昏——今天到台灣旅遊,最重要的節目就是看中正堂衛兵換崗。你要換成民主紀念館,還會不會有這麼多旅遊者感興趣,可就不知道了。

有些人,不是被當做鬼,就是被視做神,就是沒有當人的機會。

老蔣,或許也是這樣吧。

孫立人將軍軼事

孫立人在緬北反攻中,極重部下生命,每戰不急於求進度,總以猛烈炮火開路,即便史迪威責怪他進展不夠快也不改初衷,老部下為孫立人寫書,名叫《小兵之父》。孫軍中沒有死刑(一說隻執行過一次死刑),最高刑罰是“記死”。

孫立人其人,中西學貫通,尤其一口英語極為流利,是史迪威最為器重的中國軍官,認為他與一些滿腦子封建思想,沒見過外麵世界的國民黨將領不同。但有趣的是,這位精通英語的中國將軍,與史迪威相處的大多時候卻是在吵架。這一點是美軍參戰軍人回憶的,有一次麥支隊指揮官麥裏爾準將曾迷惑地問孫立人,說你和喬(史迪威的綽號)哪裏有這樣多的架要吵?

孫立人回答——“如果我不和他講,他永遠不會明白中國人怎樣想。”

史迪威雖然壞脾氣,但也是一個優秀的將軍而且為人正派,因此,反而很欽佩孫的率直。所以,他和孫立人吵得越厲害,之後的配合隻會越好。

這是斯利姆將軍在From Defeat to Victory裏麵提到的。

有人認為孫立人熟悉美國,想當然認為他唯美是從,這固然不對;也有人誇大孫與史迪威的爭吵,認為越吵越體現民族氣節,我認為也是不對的。在緬北反攻中,中美雙方是盟友關係而不是敵我關係,孫、史的爭執,都是為了實現共同的目標。

史迪威去重慶開會,代理指揮的美軍參謀長柏利諾認定日軍在胡康河穀穀口隻有少數指導官和緬甸偽軍,因此命令以一一二團分散攻擊臨濱、拉加蘇等日軍據點,結果進展艱難。孫立人審問俘虜後,發現日軍至少有兩個大隊的番號,認為情況不對,與柏大吵,要求立即派出援軍。雙方爭論使史迪威不得不提前飛回,詢問孫立人為何不尊重參謀長,孫道:“日軍可不是你們美國人,不會因為沒有公路就無法使用炮兵!”

史迪威等美國軍人都很惱火,但史迪威自己到拉加蘇看過,不得不承認孫立人說的有道理,於是命令孫率新三十八師主力馳援,取得於邦大捷。一仗打下來才明白——麵對的日軍竟然不是兩個大隊,而是五十五、五十六兩個完整的步兵聯隊!一個一一二團竟然頂了日軍兩個聯隊且打得平分秋色,這回,感到吃驚的不僅是美國人,連孫立人自己都有點兒不敢相信了。

中國軍人得到良好後勤後的強大戰鬥力就此得到承認。

孫立人為人機敏而榮譽感極強。一次在印度,美國記者采訪他,可能為了打一打這個年輕將軍的傲氣,故意說:“加爾各達出了好幾次汽車被盜案件,都是中國人幹的,孫將軍知道嗎?”

熟悉美國的孫立人應聲答道:“美國各城市丟失汽車的案件都很多,是否也是中國人幹的?”

到台灣後,孫立人擔任陸軍總司令。當時國民黨軍中,陸軍待遇不如空軍、海軍,孫極為不滿,追著蔣介石要求改善,蔣袒護海軍、空軍。孫一向看不起空軍總司令周至柔(夫人公館派)和海軍總司令桂永清(外號睡虎),情急之下喊道:“總座,我們可以比啊,國文也行,英文也行,數理化也行,操練也行,作戰也行,來比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