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開發西南,南平百越(2 / 3)

至此,始皇帝終於在中華大地上實現了真正的大一統,而秦軍征伐嶺南也促進了當地社會的發展。那些遷徙到嶺南的大量人口,從內地帶去了先進的農業、手工業等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在此後漫長的歲月中,他們逐漸與越人通婚,不但促進了民族融合,也加快了嶺南地區的經濟和文化發展。

(二)

始皇帝修築長城、開發西南、征討嶺南,在建立這些偉大曆史功勳的同時,也讓百姓陷入到困厄之中。為滿足開拓疆土、戍邊和大興土木的需求,秦朝的兵役、力役和賦稅都十分繁重。秦朝法律規定,為國家服勞役是每一個成年男丁所必須承擔的義務。據說,男子20歲即開始服勞役,實際的服役年齡恐怕還要早一些。服役的時間也很長,西周規定每人服役一個月,到秦朝時可能要達3年左右。

休官道、長城、陵墓,這些都需要大量的人力,其中以始皇帝的陵墓征調的勞役最多。秦始皇陵自秦始皇初即秦王位時就開始修建,一直修到他死去為止,曆時37年,竟然還沒有完工。如此巨大的工程,耗費人力之多令人咋舌。據說,秦始皇修建自己的陵墓用了70餘萬人。征發如此眾多的勞動人手去營建不急之務,勢必會給社會生產力造成巨大的破壞。

除了勞役之外,成年男子還要負擔兵役。秦軍分正卒和衛卒兩種。正卒為正式的兵役,役期為一年。服役者要在本郡接受十分嚴格的軍事訓練,學習並掌握基本的軍事技術,如騎射戰陣等等。農閑期間,他們要接受郡、縣長官的檢閱和考核。一旦爆發戰爭,他們就要奉命開赴前線。雖說正卒服役期滿後可回鄉務農,但並不意味著永遠擺脫兵役的羈勒,他們還要隨時準備響應官府的征召,返回軍隊,重新服役。

衛卒的任務是戍守京師和邊防。秦代征發戍卒的數量是十分驚人的,例如秦將蒙恬在抵禦北邊匈奴時,所部兵力達30萬人之多;平定嶺南之後,始皇帝又征發了50萬人戍守在那裏。

沉重的力役與兵役負擔壓得人民喘不過氣來。當時的人口總數大約為2000萬左右,而長期被征赴各種力役、兵役的成年男子就有二三百萬人之多。這對當時相對比較脆弱的農業來說,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除了沉重的勞役和兵役之外,百姓還要承擔各種賦稅。秦國之所以能夠勢壓群雄,一統天下,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就是堅持以農戰為本的戰略方針。

所謂農戰,反映到經濟層麵上也就是賦稅是與兵役結為一體的措施。統計全國成年男子的數量、編製戶籍等,是秦國曆代統治者非常重視的一項工作。早在商鞅變法時代,秦國即編製了比較完備的戶籍,目的就在於“舉民眾口數,民不逃粟”。

按照儒家的傳統觀點,男子二十弱冠,即20歲方算成年,才開始登記於戶籍,承擔各種徭役和賦稅。但秦國男子登記於戶籍的年齡要早得多,通常從15歲就開始了。

戶賦和口賦是秦朝的兩種基本賦稅,但不是按田地或財產的多少來征收的,而是按照家中成年男子的數量征收的。除此之外,還有田賦和芻等。田賦就是按照田地的多少來征收糧食,芻則是按照土地的多少征收牲口食用的飼料。

在繁重的賦稅之下,農民麵朝黃土背朝天,終年辛勤勞作,用血汗換來一點可憐的收成,有三分之二都要被官府強行征繳,以供封建貴族揮霍。正因為始皇帝在實現國家統一之後沒有致力於經濟建設,而是橫征暴斂,濫發徭役,給國計民生帶來了更大的災難,才使得秦朝的統治岌岌可危,朝不保夕。

為了維護岌岌可危的大秦帝國,始皇帝還製定了嚴酷的刑罰。作為中國曆史上的第一個皇帝,秦始皇給自己規定的任務就是全心全意地維護自己至高無上的皇帝地位,竭盡全力去剝奪老百姓的自由。這位性格古怪、獨斷專行的皇帝製定的法律可以用“準”和“狠”兩個字概括。《韓非子》一書中的一段話是這樣說的:

“人臣之於其君,非有骨肉之親也,縛於勢而不得不事也。故為人臣者,窺覘其君心也無須臾之休,而人主怠傲處其上,此世所以有劫君弑主也。”

這段話的大致意思是說:君臣之間沒有血緣關係,臣下之所以對皇帝誠惶誠恐、畢恭畢敬、唯唯諾諾,完全是“縛於勢”,即被皇帝的勢力所逼迫的。所以,臣下時刻不在覬覦著皇帝的寶座,想把皇帝“拉下馬”。

始皇帝深受韓非的影響,因此他製定的法律中也有很多韓非的影子。根據史籍記載,始皇帝時期的死刑就有十幾種之多,如活埋、車裂、棄市、腰斬等。至於其他對人進行肉體折磨和精神侮辱的刑罰更是數不勝數,如黥刑、劓刑、宮刑等。黥刑就是在臉上刺字,劓刑就是剜去鼻子,宮刑則是破壞人的生殖係統。唐朝著名學者孔穎達疏注《周書·呂刑》時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