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來不曾研究過演戲的技巧,然而幸運的是,我從小生活在一個偉大演員輩出的時代,有機會發展他們的知識和經驗。
--卓別林
(一)
像卓別林所扮演的夏爾洛一樣,卓別林是個樂觀的人。雖然之前官司纏身、事業受挫,但他的創作力並沒有受到影響。在與烏娜外出度假時,他終於完成了劇本《凡爾杜先生》的創作。而為了將之前浪費的時間趕回來,他更是夜以繼日地拍攝,隻花了12個星期,電影便完成了,這打破了他以往的拍片記錄。劇本也進行了大膽的創新,講述了一個銀行小職員凡爾杜先生的故事:
表麵上凡爾杜是認真幹活的好員工,但為了養家,他卻幹起了罪惡的勾當:他裝成一個紳士,去騙取有錢的老處女的婚姻。金錢到手之後,他便下毒害死她們。
他的妻子並不知道他的罪惡,而他卻成了法國人心中的“藍胡子魔鬼”。但他也具有兩麵性,既有殘忍狠毒,又有善良同情的一麵--他看到花園裏的蟲子不忍心傷害它們,可地下室裏卻正在焚燒姑娘們的屍體……
最後凡爾杜落入法網。在審判、行刑之前,他為自己辯護,並抨擊了用武器、戰爭屠殺人民,造成社會畸形的軍火商和戰爭販子。
卓別林這個劇本的創新性和對人性的深入挖掘是前所未有的,他滿心以為這部電影能像以往他所拍攝的電影一樣大紅,並能創造1200萬美元的利潤。但他卻受到了意識形態的阻礙,而他個人的命運也因為這部電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劇本早在審查時就遇到了阻礙,電影聯合會的審查機構--道德聯合會布林辦事處甚至做出了“禁映”的回複,理由是“有幾段故事裏,凡爾杜控訴了‘製度’,並且抨擊了目前的社會結構”,“凡爾杜在好幾篇講話中都大肆吹噓他那些罪行的道德價值”,“故事有一些地方表現了淫亂的惡劣的趣味”,“劇本中涉及救世軍的地方,我們認為可能開罪屬於這一團體的人士”,等等。
無奈,卓別林隻得重新修改劇本。當《凡爾杜先生》拍完後,代表了審查團和各宗教團體道德聯合會的成員看了這部新片後,大部分人都憤怒不已,幸好有好友布林先生的堅持才勉強過關。
二戰後,戰勝國按照意識形態的不同將世界劃分為兩大陣營,各個陣營裏的人都在努力掃除異己。而卓別林在美國多年卻並不加入美國國籍,這件事讓很多極端民族主義者耿耿於懷,戰後民族情緒的高漲更為這種情緒打了一支強心針。
因此,當卓別林為這部新片舉行記者會時,居然有人逼問卓別林:
“你為什麼不加入美國國籍?”
卓別林毫不隱瞞地回答說:
“我認為無需改變我的國籍,我把自己看作是一個世界公民。”
“可是,你是在美國賺錢。”
卓別林笑道:
“如果您要算帳,可得把問題談清楚。我做的買賣是國際性的,我的收入75%來自海外,而美國卻從我的這些收入中大大地抽了一筆稅。可見,我還是一個花了大錢、應當受歡迎的旅客哩。”
退伍軍團的人又說,他們這些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法國登陸反攻德軍的人,對卓別林不做美國公民這件事感到十分憤慨。
對此,卓別林正色說道:
“我的兩個兒子也在那裏,在巴頓的第三軍,在最前線。可他們並沒像您這樣發牢騷,或者誇耀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