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1]第五章 始於思考成於行動(1 / 3)

[BT1]第五章 始於思考成於行動

[BT2]做一個慣於思考的人

一個人要養成的一個重要習慣是思考,要學會思考,善於思考,勤於思考。通過認真的思考辨疑解難,增強思維能力,無論對任何事情都要多問一個為什麼,探求事物的發展規律,養成觀察事物、分析問題的良好習慣。

從前一個年輕的英國人在他的農場裏度假休息,他仰臥在一棵蘋果樹下思考問題。這時,一隻蘋果落到了地上。

“蘋果為什麼會落到地上呢?”他問他自己。地球會吸引蘋果嗎?蘋果會吸引地球嗎?它們會互相吸引嗎?這裏麵包含著什麼樣的普通原理呢?

這位年輕人就是牛頓。他用思考的力量,獲得了一項極其重要的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牛頓向自己提問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

而霍英東向自己提問,創成富豪。霍英東是個頗有心計的人,他時時都在留心尋找能有發展的事業。朝鮮停戰以後,霍英東獨具慧眼,他看出了香港人多地少的特點,認準了房地產業大有可為,於是毅然傾其多年的全部積蓄,投資到房地產市場。1954年,他著手成立了立信建築置業公司。他每日忙於拆舊樓、建新樓,又買又賣,大展宏圖,用他自己的話說,他“從此翻開了人生嶄新的、決定性的一頁!”

如果說霍英東早年經營駁運業是他創業初期的練兵的話,那麼,在經營房地產業的過程中,則充分顯示了他過人的經營頭腦。在他以前的房地產業,都是先花一筆錢購地建房,建成一座樓宇後再逐層出售,或按房收租。怎樣才能獲得更好的效益呢?霍英東不停地問自己。思之再三,他終於將房產界的這一遊戲規則“變了個戲法”,即預先把將要建築的樓宇分層出售,再用收上來的資金建築樓宇,來了一個先售後建。這一先一後的顛倒,使他得以用少量資金辦了大事情。原來隻能興建一幢樓宇的資金,他可以用來建築幾幢新樓,甚至更多;同時,他又能有較雄厚的資金購置好地皮,采購先進的建築機械,從而提高建房質量和速度,降低建造成本。他不僅以比同行低得多的價格出售那些地點較優越的樓宇,而且他還采用分期付款的預售方式,使人人都能買得起。霍英東的戲法真是高招,他開創了大樓預售的先河。為了推廣先出售後建築的“戲法”,霍英東率先采用小冊子及廣告等形式廣為宣傳。他說:“我們開展各種宣傳,以便更多有餘錢的人來買。譬如來港定居或投資的華僑、僑眷、勞累了半生略有積蓄的職員、賭博暴發戶、做其他小生意漲滿了荷包的商販,都來投資房地產。誰不想自己有房住?隻要有眾多的人關心它、了解它、參與它,我們的事業就有希望。”霍英東的廣告宣傳十分奏效,立信建築置業公司在短短的幾年裏所營建、出售的高樓大廈就布滿了香港、九龍地區,打破了香港房地產買賣的紀錄。這個既不是建築工程師出身,又非房地產經營老手的水上“窮光蛋”,一下子成了香港房地產業的巨頭。霍英東名下的公司有60餘家,大部分都經營房地產生意,或與房地產經營關係密切。由他擔任會長的香港地產建築商會,占有香港70%的建築生意。

霍英東給自己提問,成就了成功創富的大業,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任何剛開始經營的商人,要養成最有價值的習慣是在他下決心之前,可以停下片刻,迅速回顧他的推理。這種最後的檢查,也許隻需要幾分鍾甚至幾秒鍾,但收獲卻非常之大。這可以讓人有一次機會,來合理地整理自己的思緒,或回想自己為什麼或怎樣會有這種決定。這個簡單的過程,可以大大地增加一個人如何迅速而有效地去處理可能碰到的難題。這有點像世界上某些最佳演員所養成的習慣一樣,雖然他們可能對所扮演的角色已經熟透了,但是在開幕之前,仍會迅速地把劇本或他們自己的那一部分過目一遍。

一個很成功的推銷員曾這樣說:他的成功是在經營事業的初期便養成了慣於思考的習慣。“我甚至還想出一個秘訣來養成這個習慣。”他說,“去拜訪顧客之前,我一定要先靜下心,喝杯咖啡,擦擦皮鞋。這樣一來,在我真正踏人顧客辦公室之前,我有一個最後思索的機會——如何表現自己。所得到的效果好極了!除了能從容地應付對方所提的問題外,還使我推銷了很多的東西。”

不管任何人,最好養成下決心之前留下幾分鍾來冷靜地整理思緒的習慣。

[BT2]善於動腦的人走在前頭

在人生的旅途中,每個人都要積極開發自己的潛力,養成創新習慣,用先人一步的智慧,來獲得一生的不斷成功。我們要永遠開創新的路子,永遠擁有獨到的智慧,最終將創新變成自己的日常習慣,使自己永遠立於競爭的潮頭。

從前,西部有一個缺水的邊遠小鎮,居民要到5裏外的地方去挑水吃。在這裏,吃水是人們生活中的一大難事,缺乏勞動力的人家就更困難了。

困難就是商機。腦瓜靈活的村民甲看到其中的生意。他挑起水桶,以挑水、賣水為業,每擔水賣得2角錢。雖然辛苦點,還算是一條不錯的路子。村民乙看了,覺得不能讓他一家獨占市場,也走上挑水、賣水之路,並且將兩個兒子也動員進來,很快占據了市場的大頭。甲想,你家勞動力強,不如我的腦袋瓜好。於是他略加思索,以柔克剛,買來了20副水桶,請了20個閑散勞動力,由他們挑水,自己坐鎮賣水,每擔水抽成5分錢。這樣,既省了力氣,又多賺了錢。可時間一長,這些閑散勞動力熟悉了門道,不再願意被抽成,紛紛單幹去了。於是,甲一下子成了光杆司令,且競爭更激烈了。

但聰明人是難不住的。甲請人做了兩個大水櫃車,並租來兩頭牛,用牛拉車運水,每次40擔,效果提高了,成本卻降低,因此賺頭更大了。這讓其他人看得直眼紅。

人們很快看到“規模經營”的優勢,於是紛紛聯合起來,或用牛拉車,或用馬拉車,參與到競爭中。

然而,正當競爭日益激烈時,人們突然發現,自己的水竟然賣不出去了——原來,甲買來水管,安裝了管道,讓水從水源直接流到村子裏,自己隻要坐在家裏賣水就行了,且價格大幅度下降,一下子壟斷了全部市場。

社會就是這樣,善於動腦筋的人走在前頭,其他人則在後麵跟著走。如果人人能夠在競爭中共同前進,社會也就進步了。

[BT2]比別人多想一步

成功並不隻是比別人多付出,其實在很多時候,天才和普通人的區別就在於能比別人多想一步。

羅伊·普蘭克是杜邦公司的化家專家。有一次,他做了一項實驗,失敗了。當時,實驗結束,他打開試管,發現裏麵一無所有。他感到不解,於是稱出試管的重量,卻意外地發現重量增加了。“為什麼呢?”

帶著這個疑問他繼續努力尋找答案,後來發現了奇妙的透明塑膠。

當我們碰到無法理解的事情時,要多問一個“為什麼”,然後仔細想一想,認真地琢磨琢磨,你也許會有奇妙的發現。

一位年輕的英國人到祖母的農場度假。他倚著一棵蘋果樹,任自己的思緒漫遊。一個蘋果掉到地上。

“果為什麼會掉到地上?”他問自己,“是地麵吸引蘋果,還是蘋果吸引地麵?萬物相互吸引?其中是否存在某種定律?”

他就是牛頓。牛頓比常人多想一步,運用思考的力量找出答案——蘋果和地麵相吸引——進而發現了萬有引力。

20世紀80年代,日本一位18歲的少年繼承父親的製麵事業。

他的父親病重無法工作,少年獨力維持家計,養活6個弟弟、3個妹妹及多病的雙親。他不但製麵,還要負責賣麵。

20歲時他愛上了一個女孩,女孩的父親不願意女兒嫁給製麵的少年。於是,他改行從事珍珠買賣,並不斷追求新的專業知識。

一位大學教授告訴他一項未經證實的理論:“珍珠的形成,是異物進入珍珠貝,例如砂粒,珍珠貝才會分泌珍珠的成分,將異物包裹起來,形成珍珠。”

少年聽了大喜過望。他想:“如果我將異物植入珍珠貝體內,就會有人工飼養的珍珠產出了。”實驗成功。他的人工養珠,使他成為日本知名的大企業家。

另外一個與珍珠有關的故事,是一個年輕的美國人約瑟夫·高登史東。他在愛荷華州的農村挨家挨戶推銷珠寶。

有一天,他得知日本生產美麗的人工養珠,品質良好,價格比天然珍珠低很多。

約瑟夫“看到”了大好的機會。雖然時值經濟大恐慌,他和妻子艾莎還是變賣了所有的家當飛往東京。他們見到日本珍珠販售協會的主席北村,提出在美國銷售日本養珠的計劃,要求北村提供首批價值10萬美元的寄賣品。這是一個大數目,尤其在不景氣時。但是,7天後,北村答應了。

那批養珠銷售一空,高登史東前途看好。幾年之後,他們決定經由北村的協助,設立自己的養珠場。他再度“看到”別人視而不見的機會。

起初,植入異物的珍珠貝死亡率超過50%。“如何降低這麼大的耗損?”他們問自己。經過多次研究,他們先將珍珠貝的外殼刷洗幹淨,降低感染的幾率。然後使用少量的麻醉劑,以消毒幹淨的手術刀切割,並植入一小顆圓珠;完成之後,再將珍珠貝放進籠內,放回海底。每隔4個月,收起籠子檢查珍珠貝生長的情形。經過這些處理,90%的珍珠貝都能存活,並且產出珍珠,使高登史東賺進巨額的財富。

成功者總是走在別人前麵。有時,你比別人多想一點,比別人多走一些,就能看到別人沒有看到的機會,成功別人夢想不到的事業。所以,千萬別放過任何一個創新的機會。運用所學,勤於思考,付諸行動,你就會覺得到處都有無窮無盡的趣味和新領域在等你。

[BT2]學會逆向思考

早在2000多年前,老子說:“反者,道之動”,又說“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這啟示人們,凡事皆不能“照理”而論,還要學會反向思考。

無論是生活還是學習,運用逆向思維,倒過來思考,常常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下麵幾個例子,也許對大家有一些啟發。

一名員工知道老板有意要辭退他,讓他在兩張分別寫著“去”和“留”的紙團中任撿一個,撿到“去”就走人,撿到“留”就留下。這名員工還知道老板其實在兩張紙上都寫著“去”字,於是他把自己撿的那個紙團吞下肚裏。老板看到這名員工如此聰明,決定留他下來。

老師出了一個題目:池塘裏有一小塊浮萍,它的麵積每天比前一天擴大一倍,到25天時剛好長滿整個池塘,問多少天長滿整個池塘的四分之一?問題一出,大部分的同學就開始列方程,有一個同學站起來回答:“老師,25天時剛好長滿整個池塘,說明24天時長滿整個池塘的一半,23天長滿整個池塘的四分之一。”

“按下快門,其他的事由我來做。”這是“柯達第一號”小盒型照相機麵市時的廣告詞。照相機,在它麵世之初是被當作精密複雜的儀器來看的。一般大眾與它沒有緣分。但是,喬治·伊士曼——紐約羅徹斯特鎮一家小銀行的事務員卻認定:“照相機應像鉛筆一樣簡單,誰都可以使用。”

1881年,伊士曼用5500美元開辦了攝影器材公司,這就是今天名聞世界的柯達公司的前身。1888年6月,伊士曼把“柯達第一號”送進了市場。1963年,當柯達公司在27個國家同時推出大眾化的“自動式”照相機時,全世界為之轟動。

跳傘運動員從飛機上躍出,在降落傘張開前的瞬間,他完成了膠卷的裝卸。老人、兒童、婦女,全部都應付自如地擺弄著柯達自動照相機。它的好處還在於售價便宜,在柯達自動照相機三種機型中,大半在50美元以上,最便宜的隻售10美元。

這種“自動式”相機立即風靡世界,柯達公司大發其財。柯達成功的原因就在於“反常而行”。相機的功能開始並不複雜,可隨著性能越來越好,操作使用也越來越繁瑣。

這對於專業攝影者來說當然無所謂,但對普通人來說就不同了。因此一反常規,讓相機的操作簡單得不能再簡單——隻需輕輕一按便可完成照相過程,就連“傻瓜”也能操作,這便獲得了轟動性的創新成果。

然而,更出人意料的還在後頭。就在柯達公司贏得大眾、自動相機賣好的情況下,又進一步宣稱:“自動照相機的專利本公司絕不獨占,我們同意所有廠商仿造它。”這絕對不是平常人願意做的。一般人在自家產品暢銷時,肯定會千方百計保守秘密,以專利壟斷市場,獨享其利。柯達的做法,讓人疑惑它的目的所在。

然而,這正是柯達成功的又一訣竅。今天,提起柯達,人們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動照相機,而是大名鼎鼎的柯達膠卷。原來,放棄專利讓其他照相器材廠商共同拓展世界照相機市場,最終必然刺激膠卷的銷售。

一般人都習慣於順向思維,習慣於按部就班地思考問題,這樣可能會失去很多新發現的機會。很多的時候,如果我們能逆向思考,往往能迸發出全新的創意,創造出驚人的成果。

所以,青少年學生要打破禁錮於正向思維的定勢,培養雙向思維的良好習慣,提高自己互逆思維轉換能力。逆行思維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青少年要在日常生活學習中有意識的去培養、訓練。

[BT2]大膽探索未知世界

未知世界是神秘的,這種神秘色彩一方麵能吸引人們的興趣,另一方麵又要有可能打壓了人的激情。有些人容易進入這樣一種誤區——極力回避未知事物,成了一位謹小慎微的“安全專家”。

人的習慣思維就是,邁出每一步之前,總是希望知道自己走向哪裏,達到目的之後會有什麼結果。這實際是一種安逸的想法,有點惰性,也有點怯懦。你總是懼怕失敗,並且變成一位盡善盡美主義者。你不願做出任何新的嚐試,不敢接受新的挑戰。你為了保證成功的安全係數而放棄了自我冒險和努力。當你陷入這種誤區時,你便故步自封,沒有絲毫長進。須知,未知世界是冒險家的樂園,勇敢而入吧!

其實,你完全不應恐懼未知,神秘的未知並不可怕,恰恰相反,它不僅是科學與藝術的源泉,也是人發展與激情的源泉。也許你經常有這樣一種生活體驗:對那些每天接觸並熟知的事物,你似乎十分厭倦。如果在問題還沒有提出之前,你便已經知道其答案,那麼你就不會有所發展。令你印象最深的時刻,也許正是你本能地投身於生活,並興奮地期望神秘的未來的時候。

如果你充分相信自己,你就具備了從事任何活動的信心與能力。一旦你敢於探索那些陌生的領域,就可能體驗到人生的各種樂趣。想想那些被稱之為“天才”的名人,那些生活中頗有作為的人,那些在政界和商界頗有影響的人物,他們都具有一個共同的特性:他們並非僅僅精通一件事情,更重要的是,他們從不回避未知事物。富蘭克林、貝多芬、蕭伯納、丘吉爾以及許多其他偉人,他們都是敢於探索未知的先驅者。與你一樣,他們也都是普通的人,唯一的區別隻不過是他們敢於走他人不敢走的路。

我國著名的文學家魯迅先生也曾說過:“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隻有那些勇於探索未知的人,才能帶領他人走出一條路來。你可以用新的眼光重新看待自己,打開心靈的窗戶,去嚐試那些你一向認為力所不及的活動;否則,你就會以同樣的方式反複進行同樣的活動,直到你結束自己的一生。事實上,任何一位偉人都是普通而平凡的,他們的偉大之處往往體現在其敢於探索的品質和勇氣之上。

要積極嚐試新事物,就必須摒棄這種觀點——改變現狀不如苟且偷安,因為改變將帶來許多不穩定的未知因素,並存在一定的風險。也許你一直認為自己非常脆弱,經不起摔打,如果涉足一個完全陌生的領域,就會碰得頭破血流,這是一種荒謬的觀點。當你身處逆境時,你可以依靠自己戰勝困難;當你遇到陌生事物、身處陌生環境時,你不會經不起考驗,更不會一蹶不振。相反,如果消除生活中的一些單調的常規,倒會減少你精神崩潰、厭倦生活的可能。如果你不斷給自己的生活尋找一些未知的因素,你的生活就增添了許多調味劑,你也會變得更加充實、上進,而不會選擇精神崩潰。

你也許還抱有這樣一種心理意識:“這件事異常獨特,讓人覺得奇怪,我還是躲得遠一些好。”這種心理狀態使你無法獲得一種積極嚐試新生事物的經曆。例如,當你看見幾個聾啞人在相互用手勢交談時,你隻是覺得十分好奇,你隻在一旁觀看,也許從未想到與其交談;如果你遇到一位不會講漢語的美國人在商場購物,遇到語言障礙,而你正好學過英語,這正是你幫助他人和鍛煉自己的一個良機,而你卻不敢,因為你害怕露麵,擔心自己說錯英語或者一時搭不上腔而出洋相。於是你可能假裝自己什麼也不懂,或者悄悄溜走,這樣避免了許多可能不利的未知因素。

你還可能認為,我們不管做任何事情,都一定要有某種理由,否則做它又有什麼意義呢?這種觀點純屬謬論!隻要願意,你可以去做任何事情,而不一定非得等到有一個明確合理的理由。我們沒有必要在做每一件事情之前非得尋找一個理由。如果事事都要有理再做,你就不能去嚐試新的經曆。當你還是個孩子時,你會逗螞蚱玩上一個小時,其理由隻不過是你喜歡逗螞蚱玩。你或者還曾因喜歡玩捉迷藏的遊戲而隻身一人跑到樹林“探險”——其實,你當時並沒想到任何理由,隻不過是因為你喜歡這樣。當你慢慢長大成人後,你的行為受到更多的羈絆,你每做一件事情之時都得找到一個看似合理的理由。這種“熱衷”於理由的做法會阻礙你個人的成長與發展,使你不能開放自己。如果你不必再向任何人——包括你自己——就任何事情提出理由,那將是一種多麼令人寬慰的解脫!

對我們每個人來講,應該養成一種健康的思維和習慣,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其原因很簡單:因為你願意這樣做。這種思維方式將向你展現出新的活動前景,並有助於消除你迄今為止養成的生活方式——懼怕未知。

[BT2]突破世俗的框框

人都不是孤立的個體,因為我們生活於一個社會之中,社會生活是群體的生活。個人的思維方式因此很容易受到群體的影響,我們的思想和行為也可能時時受到社會世俗的約束。在我們生活的世界之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應該”、“必須”等條條框框,它們編織了一個很大的網,將現實生活中的人們網羅其中,而我們很多人往往習以為常、不假思索地照“章”行事。

但是,沒有什麼事情是絕對的。時代在進步,事物在變化,任何規則甚至法律都不能保證在任何時候、各種場合均能適用,或取得最佳效果。相比之下,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的原則應成為我們生活和行事的準則。然而,你可能會發現,違反一條不適用的規定或打破一種荒謬的傳統卻很困難,甚至不可能。

對於個人來說,盲從有時可能比違背規定更為有害,因為有時有些規定是荒謬的,有的傳統習慣也常常是毫無意義的。在這種情況下,你如果盲目地循規蹈矩,就無法真正地按照自己的願意去生活。

林肯曾經說過:“我從來不為自己確定永遠適用的政策。我隻是在每一具體時刻爭取做最合乎情理的事情。”如果一種規定或規矩妨礙著人們的精神健康,阻礙著人們去積極生活,它就是不健康的。如果你知道這種規矩是消極而令人討厭的,而你又一直遵守規矩,那你就陷入了人生的另一種誤區——你放棄了自我選擇的自由,讓外界因素控製了自己。生活中有兩種類型的人,即外界控製型與內在控製型。認真分析一下自己屬於哪種類型,這將有助於你進一步審視自己生活中的大量誤區性條條框框。

一般而言,你的是非觀念往往是因為那些普遍適用的“應該”標準而造成的。對於這些標準,你或許有著一些不確切的認識,例如,你可能認為,所謂對的就是好的、合理的,而所謂錯的則是壞的和不合理的。其實,這種認識是荒謬的,因為世上根本不存在這種意義的“是”與“非”。這種“是”本身有一種保證:你如果以特定的方式做某件事,就肯定可以成功。然而,這種保證實際上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從現在起,你可以將某個決定視為不同的、有效的、或者是合理的,但如果你將其視為對的或錯的,那你就掉進了一個陷阱。

人們為了回避未知,往往要尋求一種“穩妥”,當我們麵對是非選擇時,也往往存在一種需要找到正確答案的心理。這也許是你願意將事物絕對化的一種表現。在這種情況下,你總是會將世界劃分為完全對立的兩個方麵:黑與白、是與非、好與壞、對與錯,事實上,我們將世界上的事物如此絕對地分類往往是不可能的。聰明的人通常都遊蕩在模糊的中間地帶,他們輕易不會明確地說對或錯。這種喜歡黑白分明的傾向在家庭生活及其他各種人際關係中最為明顯。你或許會注意到,人們平常進行的討論總是會發展成辯論,最後無非是要證明一方是正確的,另一方是錯誤的。人們常常說:“你總認為自己一貫正確”,或者“你從不認錯”。但是,在日常討論中,往往不存在是非問題。人是各不相同的,他們看問題的角度也不盡相同。倘若非要證實一方是正確的,結局必然是中斷思想交流。這實際就給你設置了一個陷阱,現在,隻有改變這種狀況,改變以絕對的是非標準來衡量一切的思維方法,你才有可能跳出去。

其實,各種是非觀念都代表著一種“應該”的框框。這些條條框框會妨礙你,當你的條條框框與他人發生衝突時,尤為如此。你或許覺得自己在很多事情上也難以做出決定,甚至在小事上也是如此。這是習慣於以是非標準衡量事物的直接後果。如果當你要做出某些決定時,你能拋開一些僵化的是非觀念,而不顧忌什麼是是非非,你將輕而易舉地做出自己的決定。如果你在報考大學時竭力要做出正確的選擇,則很可能不知所措,即使做出決定後,也還會擔心自己的選擇可能是錯誤的。因此,你可以這樣改變自己的思維方法:“所謂最好、最合適的大學是不存在的。每一所大學都可能有其利與弊”這種選擇談不上對與錯、僅僅是各有不同而已。

要消除優柔寡斷,你不要將各種可能的結果都用對與錯、好與壞,甚至最好與最壞來衡量。所有選擇的結果隻是他們各自不同而已。例如,你到商店購買了一件衣服,當你穿給父母、朋友,或孩子們看了之後,他們會表露出不同的觀點,而你無法判斷他們哪一個人的觀點是對的,哪一個是錯的。關鍵一點,你自己喜歡最為重要。

衡量是否更適合生活的標準並不在於能否做出正確的選擇,因為一種所謂正確的標準包含著我們前麵談到的“條條框框”,而你應當努力打破這些條條框框。這裏提出的新的思維方法將在兩個方麵對你有所幫助:一方麵,你將完全擺脫那些毫無意義的“應該”標準;另一方麵,在消除了是非觀念誤區之後,你便能夠更加果斷地做出各種決定。

[BT2]不滿是創新的源泉

現實生活如果有令你不滿的地方,不要隻一味發泄,也不要因此自暴自棄。這時候,需要端正自己的想法,應該認識到:現實的不如意也許恰恰是激勵你改變現狀、開發新天地的大好契機。如果能化不滿為創新,你將與成功和財富握手。

加藤信三,原來隻是日本獅王牙刷公司的小職員。作為一個再平常不過的小職員,盡管他前一天夜裏加班加點,很晚回家休息,盡管他頭暈目眩,還想美美地睡上一覺,但是他必須馬上起床,趕到公司去上早班。起床後,他匆匆忙忙地洗臉、刷牙,不料,急忙中出了一些小亂子,牙齦被刷出血來!加藤信三不由火冒三丈,因為刷牙時牙齦出血的情況已不止一次地發生過了。情緒不好的他懷著一肚子的牢騷和不滿衝出了家門。

作為一個牙刷公司的職員,數次刷牙牙齦出了血,加藤的不滿情緒越來越大了。他怒氣衝衝地朝公司走去,準備向有關技術部門發一通牢騷。

走進公司大門時,走著走著,他的腳步漸漸地放慢了。

加藤信三曾參加過公司組織的管理科學學習班。管理科學中有一條名言使他改變了自己的態度。這條訓誡說:“當你遇有不滿情緒時,要認識到正有無窮無盡新的天地等待你去開發。”

當他冷靜下來以後,和同事們想出了不少解決牙齦出血的好辦法。他們提出了改變刷毛的質地,改造牙刷的造型、重新設計毛的排列等各種改進方案。經過論證後,逐一進行試驗。試驗中加藤發現了一個為常人所忽略的細節:他在放大鏡下看到,牙刷毛的頂端由於機器切割,都呈銳利的直角。“如果通過一道工序,把這些直角都銼成圓角,那麼問題就完全解決了!”同事們都一致同意他的見解。經過多次實驗後,加藤和他的同事們把成功的結果正式地向公司提出。公司很樂意改進自己的產品,迅速投入資金,把全部牙刷毛的頂端改成了圓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