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 間:清乾隆11年至18年
(公元1746~1753年)
地 點:山東
人 物:
鄭板橋:濰縣知縣,54歲(初出場年齡,下同)
沈椒園:禦史,後為知州,60多歲
王 鳳:鄭板橋老仆,65歲
硯 耕:鄭板橋弟子,12歲,女
高先生:硯耕父,秀才,40多歲
郭先生:濰縣鄉紳,近50歲
縣 丞:濰縣縣丞,後為州同,近50歲
樵 根:小和尚,20歲
桑 葉:小尼姑,17歲
田廷林:濰縣豪富,50多歲
毛掌櫃:濰縣富戶,近50歲
田廷烳:吏部侍郎,田廷林之弟,40多歲
五什子:田廷林家人,30多歲
一
暮春時節。原野。白雲,青山。
三頭毛驢,從白雲青山深處悠悠而來。鄭板橋身著布衣長衫,騎在驢背上,王鳳走在頭前。
他們越過山坡,趟過河流,穿過樹林……
鄭板橋或陶醉景色,或捋須賦詩,或即興作畫……
王鳳不時與他說笑著……
片名徐徐升起:鄭板橋(六分半書)。
職、演員表字幕……
遠方顯出一個城鎮的輪廓,王鳳指點著說著什麼。
鄭板橋麵露喜色,遙遙望去。
一頂披彩官轎,徑直迎上前來。
濰縣城關,西門。披紅掛彩。
一個小衙役在城門上翹首遠望。縣丞、田廷林等一班吏員鄉紳,衣冠楚楚候在門外。幾個鄉紳在悄聲議論著。
瘦子:“上任不坐大轎,這新任知縣也真夠體麵的了。”
郭先生:“聽說是個書畫家喲。”
毛掌櫃:“書畫家!怪人!啐!”
小衙役:“知縣大人來啦!”
大路上,披紅官轎擁擁而來。鼓樂齊鳴,鞭炮作響,縣丞、田廷林等人迎上前去。
官轎停住,眾人躬身屏息。小衙役上前揭開轎簾,轎內無人,隻有一篋書畫、一包行囊。眾人驚住。
野外田邊。鄭板橋神情憂鬱地注視著:
幹裂的地板;
枯黃的麥杆;
亂葬崗,橫七豎八的餓殍;
路上,逃荒、乞食的人群……
他心情沉重地、默默地向前走著。
一棵巨型銀杏樹下。一個小和尚朝一叢柳林學起了鳥叫。
柳林中走出一個小尼姑。
小和尚和小尼姑坐到銀杏樹下。
銀杏樹後,突然走出幾個和尚和尼姑。為首的老和尚一聲喝,小和尚和小尼姑被捆了起來。
鄭板橋看到樹下的情景,走上前來。問道:“這是為何?”
老和尚打量著,道:“寺中小徒,違犯教規。”
鄭板橋:“通奸?”
老和尚搖頭。
鄭板橋:“謀財害命?”
老尼姑搖頭。
鄭板橋:“那他二人如何違犯教規?”
老和尚:“……私自相會……”
鄭板橋:“你二人為何私自相會呀?”
小和尚:“……她母親病重,家中無糧,要我告她……”
鄭板橋:“此情可真?”
小尼姑哭著,點了點頭。
鄭板橋:“你二人何時相識?”
小和尚:“我二人本是同村,父母將我與她許為……夫妻……隻因天旱,父母餓死,我剃了發,她也……”
鄭板橋默然。
北關外路上。縣丞、田廷林等向這邊尋來。
銀杏樹下。鄭板橋走到小尼姑麵前:“你叫什麼名字?”
“桑葉”。
“你呢?”
“樵根。”
“桑葉……樵根……”鄭板橋目視老和尚、老尼姑:“她二人說的可是假話?”
“不假,不假。”
縣丞、田廷林等人來到麵前,老和尚等慌忙欲走,鄭板橋擺擺手迎上。
縣丞:“濰縣大小吏員恭迎知縣鄭大人。”
老和尚等注視鄭板橋,大為驚異。
主簿:“縣丞大人。”
田廷林:“濰縣鄉紳士民恭迎鄭大人。”
主簿:“田廷林,田大人。”
鄉紳們依次上前施禮。
主簿:“毛掌櫃、郭先生、譚先生……”
鄭板橋一一答禮,爽朗而親切地:“鄭燮奉調來濰,不勝榮耀,日後與各位朝夕相處,誠望各位多多相助。”
田廷林:“大人言重。我等惟大人之命是聽。”
主簿:“各位已備下酒宴,為鄭大人洗塵,請大人上轎入衙。”
鄭板橋:“天幹地旱民不聊生,洗塵就罷了。”一指小和尚和小尼姑道:“此二人舊有婚約,因家境貧寒削發為僧。方才二人相會,被老方丈等人擒住,各位以為該當如何處置?”
眾人注視不語。縣丞微微晃著腦袋:“全憑大人……”
田廷林:“小人等願聞大人高見。”
鄭板橋目視老和尚、老尼姑:“本縣代你等處置如何?”
老和尚、老尼姑:“老爺吩咐……”
鄭板橋:“二位小僧私自相會有違教規,理應嚴懲。”
眾人點頭。鄭板橋又道:“但二人削發本屬災荒所逼,私自相會又為家中斷糧、母親病重,自當別論。”注視眾人:“本縣有意將他二人還俗,歸鄉成親,侍奉老母,你等以為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