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的天空純淨得好似不是人間,之下的青海湖湛藍似海,水麵遼闊,竟看不到邊際,滿眼滿眼都是無邊的藍色。天際處水天一色,滿眼都是海天相交的彌蒙與悠遠。浪花輕搖,有海浪的輕聲耳語,有潮起潮落的輕微濤聲。青海湖是湖,卻有海的遼遠和深情,青海湖似海,卻沒有海的洶湧和磅礴。如果將它比作一美女,一定結合小家碧玉和大家閨秀之眾長於一身,嫵媚而又寧靜。

青海湖雪山間草原相連,這是古已有之的牧場,廣袤無邊,牧草豐美,牛羊成群。白色、綠色、藍色,世間最簡單的顏色在這裏做了最美的組合。四五月間,漫山遍野的油菜花喧囂地盛開著,大片大片地閃耀著它們的精彩,此刻你的心情也會被點燃,熱烈而充滿希望。越過日月山,在山的那邊,古村幢幢,炊煙點點,梯田阡陌,麥浪滾滾。日月山是青海湖的分水嶺,草原、村莊,不過是來親近青海湖罷了。日月山山頂有遙遙相對的日亭和月亭,倒淌河自這裏向西流入青海湖,蜿蜒在草原之上,就像一縷飄帶點綴著濃濃的綠草。

青海湖中有一座小山,名為“海心山”,在青海湖湖心偏南,山並不大,以產“龍駒”聞名。據說北朝時,吐穀渾人善養馬,為了得良種,每年冬季青海湖結冰時,便將體高膘肥的牝馬從冰上趕入海心山上放牧,次年春天,讓海龍和牝馬交配,生下“龍駒”,此馬能日行千裏,被稱為“青海駿”。山上古刹白塔隱存其間,廟宇中壁畫生動,彩繪佛像形象。立於山頂,青海湖全景一覽無餘,四周藍海茫茫,猶如步入仙境一般,古時成仙者所期盼的也不過如此吧。

鳥島距離海心山不遠,一泉水叮咚作響,碎石成堆。青海湖是鳥的天堂,鳥兒喜歡在鳥島棲息。羽翼掠過,天空便有了靈動的氣息。每年五六月份,數以萬計的候鳥會飛臨鳥島,繁衍生息。碧波之上,萬鳥飛翔,光影迷離,堪與非洲納庫魯湖相媲美。

青海湖的美離不開青藏高原,離不開藏族風情。青海湖是藏民心中的聖湖,它是不能被侵擾的,藏民用心在珍惜青海湖的一水一木、一草一石。他們不會在青海湖中遊泳,因為那樣會驚擾聖湖的寧靜;他們不會吃青海湖裏的魚,因為那樣會破壞聖湖的安寧。生活在青海湖畔是他們的幸福,而青海湖有了他們的相隨亦是天意。轉湖是這裏藏民經常做的事情,手搖轉經筒,一遍一遍環湖膜拜。青海湖那麼大,總有虔誠的信徒在湖邊磕著長頭,為了心中某個願望。瑪尼堆一座座在湖邊豎立,信念在那裏升華,相信與否其實不重要,隻要一份信念就夠了。瑪尼堆堆起的是無數個心願,飄舞的經幡傳遞著虔誠,青海湖給我們的是一次心靈之旅,難忘終生。

羅布泊

羅布泊是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東南部湖泊,位於塔裏木盆地東部最低處。蒙古語羅布泊,即多水彙入之湖,為中國第二大鹹水湖,也是我國第二大內陸河,海拔780米,麵積2400~3000平方千米。羅布泊曾有過許多名稱,有的因它的特點而命名,如坳澤、鹽澤、涸海等,有的因它的位置而得名,如蒲昌海、牢蘭海、孔雀海等。

古羅布泊形成於第三紀末、第四紀初,距今已有200 萬年的曆史,在新構造運動影響下,湖盆地自南向北傾斜抬升,分割成幾塊窪地。現在的羅布泊是位於北麵最低、最大的一個窪地,曾經是塔裏木盆地的積水中心。古代發源於天山、昆侖山和阿爾金山的河流,源源注入羅布泊窪地形成湖泊。(圖:羅布泊)

泛指的羅布泊為羅布泊荒漠地區,東起玉門關,西至若羌至庫爾勒的沙漠公路,北起庫魯克塔格山山脈,南至阿爾金山腳下,跨越了新疆和甘肅兩省區地界。由於人們習慣使用泛指的羅布泊概念,離開庫爾勒數千米的戈壁就被列入羅布泊範圍了。狹義的羅布泊指該地區於20世紀70年代幹涸的中國最大的漂移湖,位於該地區中心位置,也是最低窪地區。現雖為幹涸湖盆,湖底麵積仍有1200多平方千米,呈橢圓形,因為逐年幹涸,形似大耳朵。

遍布羅布泊地區的雅丹,亦稱雅爾當,原是羅布泊地區維吾爾人對險峻山丘的稱呼。19 世紀末至20世紀初,瑞典人斯文·赫定和英國人斯坦因,先後來羅布泊地區考察,在他們的撰文中提到雅丹一詞,於是雅丹便成為世界地理工作者和考古學家通用的地形術語。

在當地古老的傳說中,往往把雅丹稱作“龍城”。因羅布泊周圍發育著典型的雅丹地形,似龍像城而得名。相傳遙遠的年代,羅布泊附近有個國家,百姓們衣不遮體,食不果腹,而國王卻花天酒地。玉皇大帝得知此事,便扮做和尚下凡“化緣”。昏庸無道的國王僅施舍給他了一點鹽巴。玉皇大帝大怒,調來鹽澤水,淹沒了這個國家,水退後出現了“龍城”。元代,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來過羅布泊地區,他在記文中寫道:“沿途盡是沙山沙穀,無食可覓,行人夜中騎行,則聞鬼語。”每當月白風清之夜,宿營“龍城”中,頗覺眼前景物,不是古城,勝似古城。分布在羅布泊荒漠北部的風蝕土堆群,麵積達兩千六百多平方千米。由於羅布泊地區常年風多風大,天長日久,土台星羅棋布。土台變幻出各種姿態,時而像一支龐大的艦隊,時而又像無數條鯨在沙海中翻動騰舞,時而又像座座樓台亭閣,時而又像古城寨堡。置身於撲朔迷離、深邃的土台群中,滿目皆是神秘、奇特、怪異的“亭台樓閣”,使人浮想聯翩,流連忘返。

納木錯

納木錯位於拉薩西北約200千米處,藏語“納木錯”意為“天湖、靈湖或神湖”,是藏傳佛教的著名聖地,傳為密宗本尊勝樂金剛的道場,是西藏三大聖湖之一。

納木錯湖麵海拔4718米,從湖東岸到西岸全長70多千米,由南岸到北岸寬30多千米,總麵積為1900多平方千米,是我國的第二大鹹水湖,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湖,最深處約33米以上。納木錯是新生代第三紀因喜馬拉雅運動凹陷而成。現存古湖岸線三道,最高一道距現在湖麵80米。湖中盛產細鱗魚和無鱗魚。湖濱地形開闊,分布有廣袤的湖濱平原、沼澤地和沙灘。湖濱平原水草繁茂,有野驢、黃羊、狗熊、狐狸、野兔等野生動物活動。

納木錯湖水靠念青唐古拉山的冰雪融化後補給,沿湖有不少大小溪流注入,湖水清澈,透明度大,礦化度低,每升水僅含1.7克左右鹽分,屬微鹹水湖。湖麵呈深藍色,水天相融,渾然一體。來到這個西藏最大湖泊岸邊,會驚奇地感到好像來到了大海邊,遠眺天高水闊,煙波浩渺;近處激浪拍岸、濤聲不絕於耳。閑遊湖畔,似有身臨仙境之感。(圖 納木錯)

湖中五個島嶼兀立於萬頃碧波之中,佛教徒們傳說他們是五方佛的化身,凡去神湖朝佛敬香者,莫不虔誠頂禮膜拜,其中最大的是良多島,麵積為1.2平方千米。此外還有五個半島從不同的方位凸入水域,其中紮西半島居五個半島之冠。島上紛雜林立著無數石柱和奇異的石峰,有的壯如象鼻,有的酷似人形,有的似鬆柏,千姿百態,惟妙惟肖。島上還分布著許多幽靜的岩洞,有的洞口呈圓形而洞淺短,有的溶洞狹長似地道,有的岩洞上麵塌陷形成自然的天窗,有的洞裏布滿了鍾乳石。

納木錯是著名的朝聖地。曆史上湖周廟宇林立,香火很盛。每年都有來自青海、甘肅、四川、雲南及西藏各地的佛教徒到此轉經朝拜。在公元12世紀末,藏傳佛教達隆嘎舉派創始人達隆塘巴紮西貝等高僧,曾到湖上修習密宗要法,並認為是勝樂金剛的道場,始創羊年環繞納木錯湖之舉。信徒傳說,每到羊年,諸佛、菩薩、擴法神集會在納木湖設壇大興法會,如此時前往朝拜,轉湖念經一次,勝過平時朝禮轉湖念經10萬次,其福無量。所以每到羊年僧俗信徒不惜長途跋涉,前往轉湖一次就感到心滿意足,得到了莫大的安慰和幸福。這一活動,每到藏曆羊年的四月十五達到高潮,屆時僧俗雲集,先後曆時數月,盛況空前。

納木錯湖畔瑪尼堆遍布,湖畔小島西北側坡頂,有一處50米長的瑪尼堆。上千塊刻有藏文經咒的石塊,個個都是極好的藝術品。數碼般彎彎曲曲的藏文字也很美麗。據說這些刻字的石塊多是各地的教徒不遠千裏帶來的,那上麵刻著對來世虔誠的祈禱。在納木錯湖畔還有兩塊高高聳立的合掌石,它確如兩隻巨大的手掌,高舉向天空,合掌為眾生平安而祈禱。

天山天池

天山天池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阜康縣境內,在烏魯木齊東北100千米,博格達峰北坡山腰,海拔1980,享有“天山明珠”之盛譽,是一個天然的高山湖泊。湖麵呈半月形,長3400米,最寬處約1500米,麵積4.9平方千米。湖深數米到105米。湖水清澈,晶瑩如玉,四周群山環抱。綠草如茵,野花似錦。挺拔、蒼翠的雲杉、塔鬆,漫山遍嶺。遮天蔽日。(圖:天山天池)

天池東南麵就是雄偉的博格達主峰,海拔達5445米。主峰左右又有兩峰肩連。抬頭遠眺,三峰並起,突兀插雲,狀如筆架。峰頂的冰川積雪,閃爍著皚皚銀光,與天池瓦藍澄碧的湖水相映成趣,構成了這個高山平湖綽約多姿的自然景觀。

遠在20萬年前,地球第三次氣候轉冷,冰期來臨,天池地區發育了頗為壯觀的山穀冰川。冰川挾帶著礫石,循山穀緩慢下移,強烈地挫磨刨蝕著冰床。對山穀進行挖掘、雕琢,形成了多種冰蝕地形,天池穀遂成為巨大的冰窖,其冰舌前端則因擠壓、消融,融水下泄,所挾帶的岩屑巨礫逐漸停積下來,成為橫攔穀地的終嘖巨攏。其後氣候轉暖,冰川消退,這裏便儲水成湖。它就是今日的天山天池。

據史籍記載,自宋至清,天池曾有冰池、龍湫、龍潭、神池等名稱,但史籍中很少有關於天池真實麵貌的記述,實際上古代的人們也很難到達天池。在封建時代的大官員中,真正親臨天池,而且第一次為天池命名的是200年前任烏魯木齊都統大臣的明亮。他於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親率騎從,攀上了博格達山,找到了天池,並鑿開泄水口,引水下山,灌溉農田。他在記述此事的《靈山天池疏鑿水渠碑記》中,借“見神池浩森,如天鏡浮空”一句的天池二字命名此湖。

環繞著天池的群山,還是一座資源豐富的“百寶山”,這裏有牛羊肥壯的牧場,伐木丁丁的林場,人工養殖的鹿宛。雪線上生長著雪蓮、雪雞,鬆林裏出沒著麅子,遍地長著蘑菇,還有黨參、貝母等藥材。山壑中有珍禽異獸,湖區中有魚群水鳥,眾峰之巔有現代冰川。群山之下埋藏有銅、鐵、雲母等多種礦物。

天池以西3000米處是燈杆山,海拔2718米,山體長3千米許。老君廟、東嶽廟就建於此。當年道士在山頂立一鬆杆,上掛天燈,晝夜不滅,當年烏魯木齊的百姓都以天燈為神喻,隻要燈長明不滅就預示世道太平,故該燈又稱太平燈。由燈杆山西眺,烏魯木齊可盡收眼底,尤其在華燈初上之際,遠看烏魯木齊萬家燈火,其樂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