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引子(1 / 2)

穿過六十年歲月的煙塵,回首曙光初映康藏高原的那一瞬間,一個行將讓人遺忘的地名——西康,重新出現在人們眼前;一個被稱之為“情歌故鄉——康定”的地名,頓時也讓人倍感親切。

西康,作為一個地名,最早出現在清宣統三年(1911年)六月,代理川滇邊務大臣傅華豐擬請建立西康省的奏折上。他在奏折上陳述說:“查邊境乃古康地,其地在西,擬名曰‘西康’”。“康”,是藏語裏古稱“喀木”地方的轉音,本意為距離佛教中心地遙遠的地方。

雖說這裏一直被視為“邊地”,這裏卻是一片山川壯麗,氣象萬千的土地,是一個各民族、各民族文化交彙、積澱深厚的地方。據有關史料記載:漢武帝天漢四年(公元前97年),“於邊外設都尉,建沈黎郡”(今瀘定、漢源、九龍一帶)。魏晉南北朝時期,其地屬蜀郡、益州;唐時設“羈縻”,開始實行土司製;宋、元、明、清,沿襲土司製,直至清末推行“改土歸流”。

1939年1月1日,民國政府正式成立西康省,其疆界東起四川雅安,南鄰雲南,北接青海,由於本屬西康省行政區域內的、昌都地方共有13個縣被藏軍占據,便與西藏隔金沙江相望。西康省實際所管轄的地盤主要是康屬(今甘孜藏族自治州)、寧屬(今涼山彝族自治州)、雅屬(四川今雅安地區)三大塊。解放以後,西康省的建製依然存在,並且建立了新中國第一個專區級少數民族自治州、也是全國最大的藏族自治州:西康省藏族自治區。

隨著歲月的變遷,很長以後一段時間後,才更名為“甘孜州藏族自治州”。康定,是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州府所在地。

1939年西康省建立時,西康省的省會就設在康定。

康定這地方,地勢狹窄,而且“三山挾持,二水分流”,雖說一直是人類活動、遷徙的咽喉通道,直到宋、元時期才開始有人定居。又過了許久,慢慢才有了“打箭爐”這個名稱。

據《四川通誌.輿地.形勢》對“打箭爐廳”的記載描述:“層巒峻嶺,削壁懸崖,中隔瀘河,蕃藏要道。連山接野,鳥路淚空,通西藏西海之要區。雪嶂重開,嚴四川之門戶;懸崖陡嶺,作西域之咽喉。三山鼎峙雲中,二水夾流城內,樹木稀疏,風雪彌漫。一帶崇山峻嶺,四時瘴雨巒煙。砌石為城,漢番雜處。天使駐藏,軺傳必經,番夷互市,商賈輻輳。當衛藏之孔道,誠巴蜀之要區也”。

清雍正8年(公元1730年),設“打箭爐廳”,隸屬雅州府(今雅安)。清光緒34年(公元1908年),設“康定府”,隸屬“川邊安康道”,康定,作為地名才正式見諸文字與口頭。

康定雖是邊陲小城,由於所處地理位置和特殊的山川環境,一直被看成是“康藏交通之鎖鑰”,到了清朝末年、民國初年更成為內衛川滇,外控西藏的唯一重鎮,因而軍旅雜處,人流頻繁,戶口日增,在未成“康定府”之前,就設有重兵駐防。

作為川邊、藏族地方的商貿中心,早在明洪武年間就有“當打箭爐孔道,茶鹽商賈,往來絡繹不絕於道”的記載。清朝光緒年間江南人吳崇光所著《川藏哲印水陸記異之成都至打箭爐程途》,文中說康定“即口外各種番夷貿易總彙之所,亦茶市之要區。人煙輻輳,市井繁華,凡珠寶等物,為中國本部所無者,每於此地見之”。

正是由於茶馬貿易的發展,讓康定赫然成為一個市井繁華的川邊都市。曆史不僅讓康定成為川、康、藏來往貨物集散地,中轉中心,貿易中心,在西康省建省後,這個小城又成為了中國西部當年一個大省的省會所在地。

西康、康定,作為地名見證了一段曆史,西康、康定這個地方也曾是一些曆史人物表現自己的舞台,就在1949年底到解放軍進駐康定這段時間裏,各色不同信仰、不同追求的人,圍繞西康的和平起義、解放進行了一場悲喜交加、莊嚴與荒唐交織的即興表演,在這些人中首先不得不提到的人物就是劉文輝。

西康省主席劉主輝,字自乾,四川大邑人,1916年畢業於保定軍校。劉文輝少年得誌,年齡三十出頭便曾擁兵百團,占據四川大部富庶之地。他本有“以四川而爭衡天下,上之足以王,次之足以霸”的大誌向,采取“蜀為基地,控製西南,問鼎中原”策略,正想大展宏圖之時,1932年至1933年間,四川軍閥鄧錫候、田頌堯、劉湘三人聯手向他進攻。在這一場波及全四川、史稱“安川”之役或“靖川之役”的軍閥混戰中,劉文輝不敵,兵退雅安、漢源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