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參戰
很久以前,飛禽和走獸有過一場猛烈的戰鬥。蝙蝠兩方麵都不參加,等待著看哪邊取得勝利。起先,飛禽戰勝了走獸,蝙蝠就加入飛禽一邊,跟它們一起飛,表示自己是飛禽;後來,走獸開始占優勢的時候,蝙蝠就投到走獸那邊去了。它把自己的牙齒、爪子和奶頭給它們看,證明自己是走獸,同時保證自己熱愛同類。最後,飛禽終於得勝了,蝙蝠又投到飛禽那邊,可是這回飛禽把它攆走了。
蝙蝠想再加入走獸這邊來,已經不可能了。從此它兩方麵都不能夠參加,隻好待在地窖裏,或者待在窟窿裏,黃昏的時候才敢出來到處飛。逃避自己理應承擔的責任,就會受人指責,失去更多的朋友。生命就是一種責任,誰逃避自己的責任,誰就會被命運捉弄。誰拒絕承擔組織和團隊中所應負的責任和義務,誰就會被淘汰出局。
承擔超越生命的職責,責任讓弱者變強,讓強者更強。沒有風浪,就沒有帆的本色。促使成功的最大向導,就是從自己的錯誤中所得來的教訓。
貪玩的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16歲那年,整日同一群調皮貪玩的孩子在一起玩耍,致使幾門功課不及格。一個周末的早晨,愛因斯坦正拿著釣魚竿準備和那群孩子一起去釣魚,父親攔住了他,心平氣和地對他說:“愛因斯坦,你整日貪玩,功課不及格,我和你的母親很為你的前途擔憂。”
“有什麼可擔憂的?傑克和羅伯特他們也沒及格,不照樣去釣魚嗎?”
“孩子,你千萬不能這樣想。”父親充滿關愛地望著愛因斯坦說,“在我們故鄉流傳著這樣一個寓言,我希望你能認真地聽一聽。”
“有兩隻貓在屋頂上玩耍。一不小心,一隻貓抱著另一隻貓掉到了煙囪裏。當兩隻貓從煙囪裏爬出來時,一隻貓的臉上沾滿了黑煙,而另一隻貓的臉上卻幹幹淨淨。幹淨的貓看見滿臉黑灰的貓,以為自己的臉也又髒又醜,便快步跑到河邊洗了臉。而黑臉貓看見幹淨的貓,以為自己的臉也是幹淨的,就大搖大擺地到街上閑逛去了。”
“愛因斯坦,誰也不能成為你的鏡子,隻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鏡子。拿別人做自己的鏡子,天才也許會照成傻瓜。”
愛因斯坦聽後,羞愧地放下魚竿,回到了自己的小屋裏。
從此,愛因斯坦時常拿自己作為鏡子來審視和映照自己,並不斷地自我暗示:我是獨一無二的,我沒有必要像別人一樣平庸。這就是愛因斯坦之所以成為愛因斯坦的原因。
成功的心態
1936年,美國著名醫師及藥理學家勒韋榮獲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他是一個非常專注於目標的人。
勒韋1873年出生於德國法蘭克福的一個猶太人家庭,從小喜歡藝術,繪畫和音樂都有一定的水平。但他的父母是猶太人,對猶太人深受各種歧視和迫害心有餘悸,不斷敦促兒子不要學習和從事那些涉及意識形態的行業,要他專攻一門科學技術。
在父母的教育下,勒韋進入大學學習時,放棄了自己原來的愛好和專長,進入施特拉斯堡大學醫學院學習。
勒韋是一位勤奮誌堅的學生,他不怕從頭學起,他相信,專一必定會成功。他帶著這一心態,很快進入了角色,他專心致誌於醫學課程的學習。心態是行動的推進器,他在醫學院攻讀時,被導師的學識和專心鑽研精神所吸引。這位導師叫淄寧,是著名的內科醫生。勒韋在這位教授的指導下,學業進展很快,並深深體會到醫學也大有施展才華的天地。
勒韋從醫學院畢業後,他先後在歐洲及美國一些大學從事醫學專業研究,在藥理學方麵取得較大進展。由於他在學術上的成就,奧地利的格拉茨大學於1921年聘請他為藥理教授,專門從事教學和研究。在那裏他開始了神經學的研究,通過對青蛙迷走神經的試驗,第一細胞傳至另一個細胞,又可將刺激從神經元傳到應答器官。他把這種化學物質稱為乙酰膽堿。1929年他又從動物組織分離出該物質。勒韋對化學傳遞的研究成果是一個前人未有的突破,對藥理及醫學上作出了重大貢獻,因此,1936年他與戴爾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
勒韋是猶太人,盡管他是傑出的教授和醫學家,但也如其他猶太人一樣,在德國遭受了納粹的迫害,當局把他逮捕,並沒收了他的全部財產,被取消了德國籍。後來,他逃脫了納粹的監禁,輾轉到了美國,並加入了美國籍,受聘於紐約大學醫學院,開始了對糖尿病、腎上腺素的專門研究。勒韋對每一項新的科研,都能專注於一,不久,他這幾個項目都獲得新的突破,特別是設計出檢測胰髒疾病的勒韋氏檢驗法,對人類醫學作出了又一重大貢獻。現實生活中,人人都有夢想,都渴望能美夢成真,但隻會幻想的人永遠都不可能如願。當你有了堅定的目標時,勇敢地邁出第一步,也就意味你離成功近了一步。
別帶著空槍出發
獵人帶著他的袋子、彈藥、獵槍和獵狗出發了。可是獵槍卻沒有任何子彈,雖然人人都勸他把彈藥裝在槍筒裏,他還是帶著空槍走了。
“廢話,”他嚷著,“以前我沒有出去過嗎?而且不見得我出生以來,天空中就隻有一隻麻雀呀!我走到那裏,得一個鍾頭,哪怕我要裝100回子彈,也有的是時間。”
然而,他還沒走過沼澤地,就發現一大群野鴨密密地浮在水麵上,獵人無比興奮,匆忙裝上子彈的時候,野鴨已經發出一聲叫喚,一齊飛起來了,很快就看不見了。
糟糕的是,天空又突然下起雨來。獵人渾身都是雨水,袋子空空如也,隻好拖著疲憊的腳步回家去了。不打無準備之仗,做事情要有充分的準備。不做好準備就上戰場的人無異於自我毀滅。為了明天的成功,今天就要充分武裝自己,做到未雨綢繆,這樣才能盡快適應這個瞬息萬變的社會。
在求學階段,一定要好好學習,好好儲備你的能量,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學習為人處事之道,這樣才能在將來的社會競爭裏出人頭地。
一滴焊接劑節省5萬美元
有一位年輕人,幾經周折,終於在一家石油公司裏謀到一份工作,他所做的工作是最低檔、最機械、最沒有創造性的巡視並確認儲油罐蓋有沒有自動焊接好。
這是公司裏最簡單枯燥的工作,凡是有出息的人都不願意幹這件事。盡管這份工作來之不易,但這位年輕人還是覺得,天天看一個個鐵蓋太沒有意思了。他找到主管,要求調換工作。可是主管說:“不行,別的工作你幹不好。”
年輕人隻好回到焊接機旁,繼續檢查那些油罐蓋上的焊接圈。既然好工作輪不到自己,那就先把這份枯燥無味的工作做好吧!
有一次,他突然發現石油罐蓋每旋轉一次,焊接劑滴落39滴,焊接工作便結束了。
為什麼一定要用39滴呢?少用一滴行不行?在這位年輕人以前,已經有許多人幹過這份工作,從來沒有人想過這個問題。這個年輕人不但想了,而且認真測算試驗。結果發現,焊接好一個石油罐蓋,隻需38滴焊接劑就足夠了。年輕人在最沒有機會施展才華的工作上,找到了用武之地。他非常高興,立刻為節省一滴焊接劑而開始努力工作。
原有的自動焊接機,是為每罐消耗39滴焊接劑專門設計的,用舊的焊接機,無法實現每罐減少一滴焊接劑的目標。年輕人決定另起爐灶,研製新的焊接機。經過無數次嚐試,他終於研製成功了“38滴型”焊接機。
這個小夥子節省的隻是一滴焊接劑,但“一滴”卻給公司帶來了每年上億美元的利潤。
許多年後,他成了世界石油大王——洛克菲勒。
有人問洛克菲勒:“成功的秘訣是什麼?”他說:“重視每一件小事。我是從一滴焊接劑做起的,對我來說,點滴就是大海。”千裏之行,始於足下。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靠的是一點一滴的積累。
一粒種子的收獲
有一位畫家,在三年之前被檢查出身患絕症,但他並沒有因此而倒下。三年來,他除了治療,仍舊天天作畫,還舉辦過十幾次個人畫展。即使在平時,他的臉上也總是掛著開心的微笑。有人問他為什麼生活得如此開心,他講了兒時的一件事情:
他讀中學的時候興趣十分廣泛,不但參加各種活動,還常常為了自己感興趣的事而曠課。有一次因為連續曠課,學校給予他嚴厲的記過處分,通知了他的父母。
父親知道這件事後,並沒有責怪他。晚飯之後,父親找來一個塑料漏鬥和一捧玉米種子。他迷惑不解地看著父親,父親溫和地說:“孩子,來看我給你做一個實驗。”
父親讓他把雙手放在漏鬥下麵接著,然後自己撿起一粒種子投入到漏鬥裏,種子便順著漏鬥那細小的縫隙滑到了他的手裏;父親連續地投了十幾次,他的手中就有了十幾粒種子;父親再抓起滿滿一把玉米粒一起放到漏鬥裏麵,那個狹窄的縫隙被玉米粒相互擠住了,竟一粒也沒有掉下來。父親意味深長地說:“這個漏鬥就代表著你,假如你每天都做好一件事,每天你就會有一粒種子的收獲和快樂。可是,當你想把所有的事情都擠到一塊來做,反而連一粒種子也收獲不到了。”
誰說馬蹄鐵不起眼
商人賺了一大筆錢,正騎著馬行駛在歸家的途中。離家不遠了,這時仆人發現馬的後掌蹄鐵上掉了顆釘子。
“管它呢,反正隻有六個小時的路程了。”商人一邊說,一邊趕著馬向前跑。
中途休息的時候,仆人又一次報告商人:“馬右後腿的蹄鐵已經掉了,是不是給它重新安一個呢?”
“算了吧。”商人回答:“我現在正趕時間呢。反正隻剩三個小時的路程了,馬應該能挺過的。”
走了沒多久,馬開始一拐一拐的。拐了沒多久,馬蹄浸出了血水,它終於一跤跌了下去,折斷了腿骨。
商人隻好下馬和仆人背上背包步行回家。等他氣喘籲籲地回到家裏時,已經深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