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網絡改變著民眾與政府之間的信息關係
(一)網絡的開放性、交互性為公眾參與政治提供了信息平台,下情上傳,自由勾連,在方便公眾傾吐心聲、滿足其利益訴求的同時,也不斷提高了公眾的民主政治參與度。網絡信息發布和傳播的低門檻導致了傳播主體的多元化,網絡上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傳播主體,話語權並不再由特定的集團或組織控製,一個人隻要擁有一台聯網的電腦,就可以順利地發表自己的意見、看法,並把這些意見、看法極大限度地傳播出去,這就真正宣告了“人人都有麥克風”時代的到來,從而區別於傳統媒體時代“大喇叭”式的單向傳播範式。
(二)網絡傳播的超強時效性、廣容性、開放性和超文本鏈接方式,使網絡成為了政治信息溝通的新橋梁。網絡的信息量之大以及信息的多元化,是任何其他媒介都無法企及的。無論是政府網站還是商業網站,都設有政治、時政新聞頻道或欄目,提供給人們大量的政治信息;同時幾乎所有的網站都采用滾動式報道對重大政治新聞進行持續關注。網絡的傳播速度之快使傳播與接收幾乎沒有時間差,超文本鏈接方式使信息路徑呈現出非線性特征,信息可以無窮地發散,向各個方向延伸,為網民通過檢索全麵了解有關信息提供了很大方便。再者,網絡裏采用了先進的技術,對各種文字、影像、聲音等都進行了數字一元化處理,在信息傳播的廣度和深度上都超越了傳統媒體,因此,它在絕大部分情況下可以替代書籍、報刊、廣播和影視等媒介向我們傳遞不同類型的信息,而對於各類政治消息的了解和認知是公眾形成政治態度和參與政治的前提。
(三)依托網絡媒體,推出電子政務,上情下達,對於提高政治透明度、提高政府執政能力、促進服務型政府變革走向深入意義重大。近幾年來,中國各級政府都在努力緊跟傳媒發展潮流,利用先進的傳播技術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建設,如任職等重大政務的公示、考試及結果查詢、政令發布以及重要講話的視頻等等,使網絡在政治傳播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保證了公眾對政策的知情權。網絡的低成本、強互動性為執政黨及政府做好決策調查又提供了新的平台,同時也是檢驗公共政策效果的有力手段。再者,網絡媒體的開放性和匿名性的特征,使它能夠對社會生活中的各個方麵進行監督,網民通過網絡發布的任何信息不需要經過嚴格審查,覆蓋專題討論麵極廣,極易形成輿論壓力,其監督作用也就發揮到了最大,網絡已經開始成為反腐敗的新力量。[ 《執政麵臨的網絡挑戰及其應對策略》,熊忠輝、陶靜著,《新聞研究導刊》2011年第6期。]
(四)網絡的全球性、開放性特征使得網絡媒體的政治傳播可以延伸到世界上任何國家,並產生國際性影響。網絡真正實現了“地球村”的構想,通過網絡,人們不僅可以瞬間知道世界各個角落發生的事件,而且可以與世界各地的人們進行各個層麵的交流,與傳統媒體相比,網絡在提供了更多更全麵的消息的同時,也開闊了人們的政治視野。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一些知識分子、青年學生都可以通過國際網絡掌握在本國或許無法看到的政治信息,接受異質政治文化,這直接促進了世界範圍內政治的多元化發展。
二、網絡虛擬社會對政府執政形成的挑戰
(一)網絡虛擬社會對國家主權的挑戰。隨著社會信息化進程全麵加快,電信網、互聯網和廣電網的全麵融合,現代社會的正常運轉對以互聯網為代表的現代信息通信網絡的依賴性和依存性日漸加深,傳統的社會活動不斷向信息網絡空間延伸擴,網絡空間已經成為推動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巨大杠杆。一方麵,網絡空間中出現的超越傳統國家主權管轄範圍的信息流、資金流和技術流對推動全球經濟的一體化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但另一方麵,網絡虛擬社會的開放性、複雜性、無界性和脆弱性,使其自身以及依附其上的重要信息係統成為各種網絡攻擊的重要目標,各類跨境網絡攻擊、網絡犯罪、情報竊密行為超越單個國家司法管轄的範圍,網絡空間的信息對抗也已成為國家主權爭鬥的重要戰場。2005年聯合國信息社會世界峰會通過的《原則宣言》明確指出:“與互聯網有關的公共政策問題的決策權是各國的主權。對於與互聯網有關的國際公共政策問題,各國擁有權利並負有責任。”在網絡空間,國家主權並沒有消失,各國的網絡最終也仍然被置於相應的屬地管轄權下。但是,在一體化的全球網絡空間中如何維護國家主權和利益,確實是一個需要認真麵對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