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須有的奸臣
朱輝
“騎白馬的不一定是王子,也可能是唐僧”,“長翅膀的不一定是天使,也可能是鳥人”,這是網絡上很流行的調侃段子。在曆史上,許多事情很符合這樣的調侃。
宋代是道學的興盛期,然而南宋“慶元學禁”,官方貶斥“道學”為“偽學”。一些道學信徒為保護自己,便改稱自己所學為“理學”。到明成祖時官方編修《性理大全》,發展出了“宋明理學”之稱。
有“道”,有“理”,卻不一定有“道理”。元代,一幫道學人士有幸參與編撰《宋史》,原本編史是件很嚴肅的事情,客觀公正是第一要素。可是這夥人卻以史謀私,借機炒作程朱理學,將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邵雍、朱熹等都載入《忠義傳》、《道學傳》,《忠義傳》中人物竟有二百七十八人之多。而把道學的敵人,不由分說列入奸臣係列,製造一係列冤假錯案。比如把韓侂胄列為與秦檜比肩的大奸臣,而賣國求榮的史彌遠卻未被列入奸臣傳。
時至今日,韓侂胄如果還略有點名聲,主要借了嶽飛、秦檜的光。在他掌權時期,朝廷追封嶽飛為鄂王,使嶽飛冤案得到了徹底平反。開嬉二年,在他的努力下,又銷去秦檜爵位,把秦檜的諡號“忠獻”改為“繆醜”。由此,秦檜終於被釘在了曆史的恥辱柱上。
按說韓侂胄撥亂反正,做出了重大的曆史貢獻。不過在道學文人筆下,韓侂胄尊嶽貶秦,完全是出於北伐金國的需要。當然,伐金不能說是壞事,於是文人們從動機上去否定韓侂胄的伐金,說他是為了沽名釣譽建不世之功,才積極主戰的。老韓是否有這種想法?並沒有任何文字甚至言論可以證明。即便有,積極向上有所追求也並不是壞事,道學家們的這種貶低完全站不住腳。
韓侂胄的悲劇起源於他的北伐失敗了,雖然從北宋到南宋,對外戰爭幾乎沒有打過像樣的勝仗。但失敗後的韓侂胄麵臨著前所未有的困境,正麵要麵對金兵的狼牙棒,背後還要麵對道學家們的黑筆、黑嘴,所以最終下場似乎比嶽飛還慘。
韓侂胄與道學結仇源於他上台前的權力之爭。當時,知樞密院事趙汝愚想擁立嘉王為帝,需要有一個能接近太皇太後的人去請命。韓侂胄的母親是太皇太後的妹妹,於是韓侂胄接受了這個使命,最後寧宗得以繼位。
按說革命勝利後,接下來就應該論功行賞,可是韓侂胄居然什麼也沒有得到,隻遷了個宜州觀察使。對此趙汝愚的解釋是:“我是皇親,你是後戚,擁王定策是我們份內事,何以言功呢?惟爪牙之臣才應該推恩請賞。”說得著實冠冕堂皇,然而當時趙汝愚大權在握,當然可以不要封賞;韓侂胄隻有一個虛銜,有功無賞,顯然是不公平的。趙汝愚把老韓當槍使,還不想付“槍支租借費”。無論以前趙汝愚的為人如何好,他在這件事情上的表現,有點像政治流氓。
趙汝愚一派的核心人物朱熹看出韓侂胄不是等閑之輩,提醒老趙應該重賞韓侂胄酬其勞,之後再與他保持距離,否則以後肯定會被他報複。趙汝愚自負,根本看不起韓侂胄,沒有采納這一建議。之後,朱熹等人先發製人,啟奏寧宗,說韓侂胄奸不可用。可是事實不清,證據全無,皇帝當然不會輕易相信。被惹毛了的韓侂胄迅速展開防守反擊,幾個回合下來,趙汝愚派被打得落花流水,開禧元年(1205年),韓侂胄終於成為了傳說中的權臣,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成王敗寇,朱熹之學被官方定性為“偽學”,凡與道學沾邊的官員均遭貶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