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裏的男人(1 / 2)

三國裏的男人

朱輝

“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這句話流傳已久,許多人不明白如何解讀?通常人們可以接受的解讀是:少年閱曆尚淺,雄性激素水平高,看了《水滸》容易學壞,一不留神就成了刑事犯罪分子;而中老年人閱曆豐富,一經《三國》裏的謀略點撥,說不定出落成一個低級“奸雄”,雖然不一定能禍害國家,卻有可能危害身邊的同事、同行、鄰居……

“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其實反映出一個問題:恰恰少年喜歡看《水滸》,中老年愛看《三國》。這種讀者結構對於作品的理解產生了很大影響,比如《三國》之中,諸葛亮居然會成為大家最喜愛的男主角。

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批三國誌通俗演義中的諸葛亮為“狀多智而近妖。”,這句話說出了大多數人的感覺。“舌戰群儒”還算是讓人比較信服的口才展示;“空城計”雖然有些懸乎,好歹也體現出諸葛亮身上有賭聖的潛質;精確的“借東風”讓諸葛亮沾上了不少“妖氣”;而根據看相始終堅持魏延有反骨,自己死後都沒放過他,這讓其“妖氣”更足了。

“既生瑜何生亮”,羅貫中借周瑜之口抬高諸葛亮。其實比較一下這兩位,按現代眼光,顯然周瑜會更受歡迎。

《三國》中最經典的是“赤壁之戰”,為了突出諸葛亮的光輝形象,羅貫中讓他一個人包攬了赤壁之戰的絕大部分功勞,在諸葛亮的映照下,周瑜基本上是個小醜。他用種種手段刁難諸葛亮,完全不顧統一戰線的團結,不顧大兵壓境的大局。而諸葛亮每每不廢吹灰之力,輕易就化解各種難題,讓周瑜一次次撲空。讓人十分不解的是,既然周瑜如此無能,而且嫉妒心超強,為什麼一直強敵壓境的東吳居然沒有早早倒閉。

翻閱史料,我們發現原來周瑜才是赤壁之戰的主角。其一,當時劉備兵力微弱,主要靠東吳軍隊作戰。赤壁之戰中,劉備的部隊即便不算跑龍套,最多也隻是配角。其二,所謂“舌戰群儒”根本沒有發生,史書記載東吳方麵開內部高層會議時,根本沒有邀請諸葛亮參加。事實上這類決定國家命運的會議,不可能邀請持外卡的人員參加。在那次會議上是周瑜力排眾議,用自己的影響力促成孫權決心開戰。之前,諸葛亮的遊說僅僅起到了一定的輔助作用。至於火燒曹營,根據《三國誌》記載,設計者居然是文化程度不高的黃蓋,並不曾依靠諸葛亮借東風。作為火攻之計的設計者,黃蓋其實是個有勇有謀的人,不過既然他的上司周瑜被貶低為“醋壇子”,魯肅被寫成“憨包”,他也就沒有什麼可以叫屈的,人們對於黃蓋的印象隻是停留在那個挨打的屁股上。

至於草船借箭其實是孫權本人完成的,事情發生在赤壁之戰5年之後……

曆史與小說的反差如此之大,足可以讓那些瞧不起文人的實用主義者嚇一跳。槍杆子的威力體現在當時,筆杆子的力量卻可以穿透時間,讓那些當事人根本沒有自我辯護的機會。不少有權勢的古人都怕史官,擔心史官的筆使自己形象受損。他們沒有料到,時至今日,沒有幾個人讀史書了,小說家的筆才是最可怕的。

在史料記載中,周瑜有大功,如指揮赤壁之戰;無大過,找不到周瑜關鍵性戰役失誤的記錄。相形之下,諸葛亮的過失就非常明顯了。其中失街亭導致了第一次北伐失敗,錯失了可以改變整個三國格局的曆史機遇。諸葛亮平日事必躬親,造成日後過勞死,這點一直被後人詬病。然而在街亭一戰中,不知道為什麼他卻沒有親自去指揮,讓人匪夷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