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的能耐
朱輝
中國的文人經常會被形容為“百無一用”,究其原因,或許因為我們的老百姓骨子裏最講實用。文人通常隻可以幫閑不能幫忙,詩詞歌賦寫得再好,既不能拿去殺敵,也不能促進水稻豐收。在一般百姓看來,吟詩作賦隻是在閑著沒事的場合下,增加點雅興罷了。
李白在中國古代文人中的名氣應該是首屈一指的,文盲都不可能不知道他的名頭。假如他當過宰相或者尚書,或許有些政績可以證明他“有用”。然而李白一直是布衣,對於古代大多數文盲老百姓,如何宣傳出李白的能力成了難題,好在野史和通俗小說擔負起了“炒作”詩仙的重任。
馮夢龍的《警世通言》裏有一篇叫《李謫仙醉草嚇蠻書》,書中首先追認李白為皇室貴族出身,說:“李白乃西梁武昭興聖皇帝李局九世孫,西川錦州人也。其母夢長庚人懷而生,那長庚星又名太白星,所以名字俱用之。”扯虎皮作大旗,這大概是古時候要樹立一個模範人物首先必須經曆的一道加工工藝。
文人百無一用,相當程度是因為曲高和寡,大多數百姓還沒有達到享受精神產品的生活水準。為了使得李白變得“有用”起來,馮夢龍讓李白精通起了外語。《李謫仙醉草嚇蠻書》中描述“忽一日,有番使遞國書到。玄宗敕宣翰林學士,拆開番書,全然不識一字。天子聞奏,將與南省試官楊國忠開讀。楊國忠開看,雙目如盲,亦不曉得。滿朝文武,也並無一人曉得。龍顏大怒……”寫到這個時候,李白閃亮登場。他看了一遍,就很快翻譯出了國書內容,這是渤海國王的書麵挑釁。然後,李白又代表唐朝政府用外語回了一封充滿軍事威脅的回函,番使聽李白用標準的外語朗讀之後不敢則聲,麵如土色,歸至本國,與渤海國王述之。國王看了國書,大驚,與國人商議,天朝有神仙讚助,如何敵得。於是寫了降表,願年年進貢,歲歲來朝。
運用文字可以不戰而屈人之兵,這當然是一種白日夢似的幻想,不過以此去讓那些文盲老百姓信服,在國民普遍愚昧的古代是不難做到的。李白據說出生於吉爾吉斯斯坦北部的托克馬克附近,五歲就隨父遷居四川綿州昌隆縣。這樣的背景或許是小說家杜撰他會外語的依據,不過即便他懂幾句外語,也是西域的外語。當時的渤海國在中國東北和朝鮮境內,他們的語言絕不會與西域相同。
大概因為被封建禮法壓抑太久,古代國人平日循規蹈矩,在生活中難得有放肆一下的機會,因此常常渴望看到別人的狂放,給自己在精神上解解渴,所以傳說中有才能的人往往恃才放獷。關於李白,最放肆的經曆當屬讓楊國忠為自己磨墨,讓高力士為自己脫靴。史料證明,李白在政治上一直是個要求進步的人,完全不可能如此自毀前程。
有實用技能(會外語),有獨特個性。接下來,市井傳說又讓李白成為了郭子儀的救命恩人。傳說郭子儀年輕時曾在太原服役,一次因押運的糧草被燒,要以處以極刑。這件事情被漫遊到此地的李白知道了。李白去看了郭子儀,一眼發現他是個棟梁之才,日後必成大器。於是李白找到了郭子儀的領導,這個領導剛好是李白的朋友。於是從輕發落,保住了郭子儀的性命。眾所周知,郭先生後來挽救了唐朝,也挽救了漢民族,所以救他一命,起碼也可以記個特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