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腔北調罵人話(1 / 2)

南腔北調罵人話

朱輝

小時候,家長常常告誡我們不許罵人。或許因為逆反心理,罵人話往往無師自通,而且學起來特別快。上學以後,家長們對於罵人的限製便放寬了,不能罵長輩、老師,不能主動罵別人。至於別人先罵,以牙還牙一般是被默許的。否則長期受欺負,家長擔心孩子會變成窩囊廢。於是絕大多數人或多或少掌握了一些罵人話,以備不時之需。

中國的方言眾多,有的地方相隔幾十裏,互相說話就聽不懂。唯獨某些罵人話可以跨出地域,突破語言障礙廣為流傳,成為大眾口語。

“二百五”是中國最通用的罵人話,無論什麼地方人都能聽懂。意思等同傻瓜。

國人習慣於形象思維,以數字作為罵人符號,貌似太抽象了。好在中國盛產民間文學家,既然“二百五”已經位居罵人榜首席,自然要有個出身來曆。於是故事產生了:很久很久以前,蘇秦六國封相,一時間風光無限。槍打出頭鳥,當老大總是難免不得善終,蘇秦便有了許多仇家,終於在某個夏夜被人刺殺了。臨死之前,蘇先生的最後幾句話既非捐獻遺產報效國家,也不是硬撐著說出若幹治國遺言。而是要求齊王將他的頭割下來,懸掛在城門之上,然後貼著一道榜文說蘇秦是個內奸,殺他之人可獲黃金千兩,望來領賞……

齊王滿足了蘇先生最後的要求,榜文一貼出,果然馬上就有四個人聲稱是自己殺了蘇秦。齊王說:“這可不許冒充呀!”四個人一口咬定是自己幹的。齊王又說:“一千兩黃金,你們四個人準備各分多少?”四位倒也團結,齊聲回答:“一人二百五。”齊王拍案大怒道:“來人,把這四個‘二百五’推出去斬了!”“二百五”一詞就這樣流傳下來。

這樣一個傳說編得很粗糙,許多地方不符合史料,而且四位“二百五”先生究竟是冒領獎金的傻瓜,還是上了當出來領賞的凶手,最終也沒有弄明白。

國人吵架時講究語速,往往說得快就會占上風。有人後來將“二百五”縮講成“二”,字麵上更加抽象,不過吐字快,容易先發製人,倒也廣為流傳。

“二百五”來自北方,在傳媒不發達的古代,很少被南方人使用。江浙滬有個意思與二百五相近的罵人詞彙“十三點”,曆史遠不如“二百五”久遠,但也有些許文化味。相傳“十三點”一說來自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江浙方言中“梁山伯”諧音“兩三八”,三個數字加起來恰好等於十三。 梁山伯的書僮叫四九,四加九也是十三。主仆二人在戲裏都是呆頭鵝的形象,於是“十三點”便用來形容呆子。

與“二百五”可以簡稱“二”一樣,“十三點”也常常被簡稱“十三”。簡稱之後,也能達到先發製人的效果。

長三角地區另一流行罵人語是“豬頭三”。“豬頭三”一詞的由來,和祭祀有關。以前敬神用的祭品,有豬頭、雄雞、青魚三樣,所以籠統叫作“豬頭三牲”,“豬頭三”便是省卻了“牲”字後的簡稱。 無錫俗語中有“豬頭肉,三不精”之說,是說豬頭沒有精瘦之肉,常用來形容一個人本事不大,會的東西都不精通。後來又演變為頂針的“豬頭三,三不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