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五 章2

6.與人開玩笑要有分寸

幽默是人際交往的催化劑,也是放鬆自我的調節劑。在與陌生人交往時,適時恰當地運用幽默,不僅可以讓雙方消除距離感,還可以消除尷尬的場麵。

有一次,一個從俄亥俄州來的人前去拜訪林肯總統。當時,正有一隊士兵站在門外,等候林肯訓話。

林肯請這位朋友隨他外出,並繼續和他交談。當他們行至迴廊時,等候的士兵們齊聲歡呼起來。那位朋友本應該識趣地退開,但是他並沒有這樣做。於是,一位副官走到那人麵前,囑咐他退後幾步,他這時才發現自己的失禮,窘得滿臉通紅。但是,一邊的林肯卻立即微笑著說:“白蘭德先生,你得知道他們也許分辨不出誰是總統呢!”在那難堪的一瞬間,林肯用他的幽默化解了這一窘迫的局麵。

其實,每個人都可以運用幽默,它不是天才、高智商者、喜劇演員的專利品。隻要你常看一些笑話故事、歇後語,學習讓嘴角向上翹,換個新鮮高度欣賞事物,必能找到幽默和學會幽默。

使人歡笑,使人快樂。你做愉快的事、說愉快的話,就會把歡樂散布到四周。如果你為別人做了一件好事,那麼你也治愈了自己,因為歡樂是—劑精神良方,能超越一切障礙,也會伴你成功。

幽默雖好,但不能濫用,濫用幽默不光使自己陷入尷尬和困境,而且導致別人輕視你,使你喪失人格價值。在眾人的目光中,喋喋不休者仿佛小醜一樣可笑,故作幽默者更勝過小醜。因而在運用幽默時,千萬要注意時機、場合和對象。

幽默,要講究時機。英格蘭人常說:盡管幽默力量很重要,但它並不是生活的全部。當時機恰當的時候,你就去用它。

西方4月1日的愚人節,是捉弄人的節日。這一天,可能一個足不出戶的小夥子突然接到姑娘約會的電話;一個姑娘突然接到不是父母的父母來信;一個人到澡堂洗澡,衣服不翼而飛;一個學生去上課,教室裏卻空無一人。誰都想在這無所顧忌的節日裏高高興興地捉弄別人,而被捉弄的人發覺上當後,也為實實在在地被人捉弄而高興。

愚人節,一個人在街上散步,突然背後傳來吆喝:“請讓開,便桶來了!”他急忙閃開,一輛自行車匆匆而過,上麵是一個小夥子帶著個漂亮姑娘。

如果上述事情不是發生在愚人節,而是發生在其他的時候,可能不但收不到幽默的效果,還會使他們覺得無聊,甚至引起他人的反感。由此可見,幽默不是隨時都可以拋灑的,隨著文明的進步、生活經驗的積累,人們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幽默要講究時機。

幽默,也要講究場合。如果你僅僅把講究時機作為幽默語言的準則,那還遠遠不夠,因為要想成功地使用幽默,在講究時機的同時還應當注意大環境。

毫無疑問,講究場合,才能把幽默運用得更加恰如其分。

在發生重大事件的嚴肅場合,或者在葬禮上,不合時宜的幽默話語會引起別人的誤解甚至怨恨。比如,朋友正為失去親人而傷心,你對在靈前落淚的朋友說:“去世的那位先生一定是個個性強硬的人,你看,他現在從頭到腳都是僵硬的。”這番幽默幾乎可以肯定會受到痛斥。

在莊重的社交活動中,任何戲謔的話語都可能招來非議。在莊重場合,如果你幽默起來沒邊沒際,太過誇張,為追求效果而手舞足蹈、脫離自己的平常個性,也會讓人反感。人家會覺得你虛偽浮躁,不夠穩重。這必將嚴重影響你的個人形象。

幽默,還得注意對象。生活中,每個人的身份、性格、心情不同,對玩笑的承受能力也不同。同樣一個玩笑,能對甲開,不一定能對乙開;能對乙開,也不一定能對甲開。

一般來說,晚輩不宜同前輩開玩笑,下級不宜同上級開玩笑,男性不宜同女性開玩笑。在同輩人之間開玩笑,則要掌握對方的性格特征與情緒信息。對方性格外向,能寬容忍耐,玩笑稍微過大也能得到諒解。對方性格內向,喜歡琢磨言外之意,開玩笑就應慎重。對方盡管平時生性開朗,假如恰好碰上不愉快或傷心之事,就不能隨便與之開玩笑。相反,對方性格內向,但正好喜事臨門,此時與他開個玩笑,幽默的氛圍會一下突現出來,效果也會出乎 意料地好。

曾經不止一位幽默理論家這樣告誡我們:觀察對方的個性、好惡和心情,乃是成功施展幽默的竅門。的確,俗語說:“一種米養百樣人。”社會每個成員的性格、心理、教養都不盡相同,意趣更是千差萬別。假如你對幽默參與者的個性不夠了解,那麼你苦心經營的幽默必會白廢不少。

因此,在社會交際中,要視對象的不同,注意把握分寸,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比如,一些關於盲人的幽默,對於真正的盲人就不適宜了。在社交生活中,我們應根據具體的環境、對象和氛圍,采用適當的形式來表達出恰當的幽默。

所謂顧及聽眾,當然不是一種姿態、一種態度,而是幽默作為交際的藝術天經地義必須具備的前提條件。

幽默的群體性和共娛性特征是十分明顯的。又由於群體是由個人構成的,因而能夠娛樂甲的一句話,可能在乙聽來卻是侮辱。如果你忽視了這一點,一味地強調自我的興致和偏愛,絲毫不放棄個人的想法,那麼,你的幽默將黯然無光。有關種族的幽默是最微妙、最難處理的。當你和一群人都是流著共同祖先的血液時,說說種族的幽默可能會減輕每個人心頭的負擔;但當一群人分別來自不同的種族時,使用涉及到種族的幽默則會有很大的危險性。

注意對象,了解對象,才容易找到合適的幽默話題;適應對方的心理需要,才能真正達到溝通的目的。分而治之,是現代幽默最為完美的戰術。

最後要說的是,一個真正的幽默家首先要願意接受他人的信息。當他人幽默地發表意見時,你有義務報以微笑,而不是冷言冷語來潑他一頭冷水。這是因為,幽默並非某一個人的特權,它是整個社會的財富。笑,具有傳染性,為他人捧場,你的合作態度會得到由衷的感謝。隻要氣氛活躍了,該你施展幽默時,自然也會一路綠燈。

心理學關鍵詞

幽默雖好,但不能濫用。濫用幽默不光使自己陷入尷尬和困境,而且會導致別人輕視你,使你喪失人格價值。

7.過猶不及,保持恰當距離

既要親近陌生人,又要和其保持距離,這話似乎有些矛盾。既然要親近,那為何還要保持距離呢?這樣不就彼此疏遠、缺乏誠意嗎?

親近陌生人是不容置疑的,但俗話說得好:過猶不及。如果與陌生人過分親近,也不一定是好事。這不僅會大大降低工作效率,也會因為離得太近,使陌生人失去對我們的尊重。

人都有這樣一種普遍的心理:得不到的東西總是最好的。獅子般的人一旦與人過於親近,便失去了威嚴,會像老鼠般被輕視。

親近陌生人的目的,是讓他們尊重我們,服從我們,而不是與他們建立親密無間的關係。否則,陌生人自認為與我們親密無間,地位平等,便不會樂於服從我們的指揮。親近對於陌生人的含義不同於其他人,這一點我們必須好好把握。

與陌生人在工作中靠得太近,還會有其他的危險:你個人的威信可能大打折扣。一旦越過這一界線,會給陌生人造成這樣一種印象,就是當你做出一個困難的決定時,他們以為你會站在他們一邊。如果你的決定與他們期望的相反,他們就會以為你背叛了他們。

保持距離能使雙方產生一種“禮”,有了這種“禮”,就會相互尊重,避免碰撞而產生矛盾。但在運用這一技巧時,一定要注意“適當”,也就是一個“度”。如果距離過大,就達不到親近對方的效果,會使雙方疏遠。尤其是現代商業社會,大家都在為自己的事業奔波,難以擠出時間,這樣很容易忘了對方。因此,要經常打個電話,了解對方的近況,偶爾碰麵吃吃飯,聊一聊,否則兩人的關係等級會逐漸遞減。

俗話說:龍生九子,各有不同。人與人的性格、忌諱是各不相同的。在親近陌生人的過程中,我們必須注意避免下麵幾種錯誤:

揭露對方的錯處或隱私。心理學研究表明,誰都不願把自己的錯處或隱私在公眾麵前“曝光”。一旦被人曝光,就會感到難堪或惱怒。因此,在交際中,如果不是為了某種特殊需要,一般應盡量避免觸及他人避諱的敏感區,避免使對方當眾出醜。必要時可委婉地暗示對方,自己已知道他的錯處或隱私,便可對他造成一種壓力。但不要過分,隻需“點到為止”。

有這樣一個事例:在廣州著名的大酒家,一位外賓吃完最後一道茶點後,順手把精美的景泰藍食筷悄悄“插入”自己的西裝內衣口袋裏。服務小姐不露聲色地迎上前去,雙手擎著一隻裝有一雙景泰藍食筷的綢麵小匣子說:“我發現先生在用餐時,對我國景泰藍食筷頗有愛不釋手之意。非常感謝您對這種精細工藝品的賞識。為了表達我們的感激之情,經餐廳主管批準,我代表酒店,將這雙圖案最為精美並且經嚴格消毒處理的景泰藍食筷送給您,並按照酒家的‘優惠價格’記在您的賬簿上,您看好嗎?”那位外賓當然聽明白這些話的弦外之音,在表示了謝意之後,說自己多喝了兩杯“白蘭地”,頭腦有點發暈,誤將食筷插入內衣袋裏。並且聰明地借此“台階”說:“既然這種食筷不消毒就不好使用,我就‘以舊換新’吧!哈哈。”說著,便取出內衣袋裏的食筷恭敬地放回餐桌上,然後接過服務小姐給他的小匣, 不失風度地向付賬處走去。

張揚對方的失誤。在社交中,誰都可能不小心弄出點小失誤,比如念了錯別字,講了外行話,記錯了對方的姓名和職務,或者禮節有些失當等等。當我們發現對方出現這類情況時,隻要無關大局,就不必對此大加張揚,故意搞得人人皆知,使本來應被忽視的小過失一下子變得顯眼起來。 更不應抱著譏諷的態度,以為“這回可抓住笑柄啦”,來個小題大做,拿別人的失誤在眾人麵前取樂。這是因為,這樣做不僅會使對方難堪,傷害其自尊心,或者引起他的反感或遭其報複,而且也不利於樹立自己良好的社交形象,容易給人留下為人刻薄的印象。別人在今後的交往中可能 會對你敬而遠之,產生戒心。如果把每個人的失誤都當成笑柄,自己也就成了製造笑柄的人。

讓對方敗得太慘。在社交中,大家經常會進行一些帶有競賽性的文化活動,比如棋類比賽、乒乓球賽、羽毛球賽等。盡管這是一些文娛活動,但大家都希望成為勝利者。有經驗的社交者,在自己實力雄厚、能絕對取勝的情況下,往往不會使對方失敗得太慘而狼狽不堪,反而會有意讓對方勝一兩局。這樣做,既不妨礙自己總體上的獲勝,又不使對方太失麵子。比如,有些象棋高手在連贏幾盤棋後,往往會有意走錯幾步,讓對方最後贏一兩盤。與人處事正像下一盤象棋,隻有那些閱曆不深的小青年才會一口氣贏對方七八盤,讓對方抬不起頭,他卻還在那兒一個勁兒地喊“將”。其實,對社交活動中的非正式比賽,不必太計較輸贏,主要目的還是交流感情,增進友誼,滿足文化生活的需要。否則,計較起來,會使對方心情沮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