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古埃及王國是怎樣建立的嗎?
非洲北部的尼羅河,在夏季上遊雨量豐沛,河水定期泛濫,大致要延續100天,這樣,幹涸的沙漠變成了沃土,極適合穀物的栽培。用古希臘曆史學家希羅多德的話來說,河水的泛濫是尼羅河饋贈給埃及的厚禮。這樣,早在大約公元前五六千年以前,這一地區就有人類定居。
隨著社會的發展,古埃及慢慢地從原始社會進入了奴隸社會,逐漸地形成了上、下埃及兩個大王國。位於尼羅河上遊的是上埃及王國,國王戴著白冠;位於尼羅河下遊的是下埃及王國,國王戴著紅冠。兩個國王都想統治整個尼羅河流域,都想擴大自己的領土。終於有一天,他們在尼羅河畔進行了一場決戰。
經過激戰,上埃及的國王美尼斯統一了整個尼羅河三角洲,成立了統一的埃及王國。
從公元前3000年美尼斯統一埃及起,一直到公元前1100年,在近兩千年裏,埃及經曆了古王國、中王國、新王國共31個王朝。隨著歲月的流逝,埃及逐漸衰落,先後遭到利比亞、亞述等國的入侵。公元前7世紀中葉獲獨立,但不久又被波斯帝國和希臘馬其頓國所征服。公元前30年,羅馬帝國吞並了埃及,古埃及從此消亡。
延續近三千年的古埃及王國創造了燦爛的文化。聳立在尼羅河畔的大大小小眾多金字塔以及獅身人麵像,正向我們展示著那古老的曆史和文明。
孔雀帝國是如何進入鼎盛時期的?
印度這一名稱來源於印度河。這裏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發祥地之一。在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前4世紀,印度並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而是處於各自為政的列國時代。這些相互爭戰的王國總計有16個,其中恒河中遊的摩揭陀王國則是實力比較雄厚、經濟比較發達的王國之一。據史載,摩揭陀王國有騎兵兩萬人,步兵20萬人,戰車兩千輛,戰象三千頭。
後來摩揭陀王國的統治被旋陀羅笈多推翻,在摩揭陀王國的故都華氏城建立孔雀王朝,他自立為王,定都華氏城。
據說旋陀羅笈多原來也在摩揭陀王國,他曾在亞曆山大的軍隊中潛心學習軍事,並找出了馬其頓軍隊的弱點。他招募了自己的軍隊,並且憑借強大的軍事實力奪得了印度河以西的土地,將馬其頓人趕出印度。
在旋陀羅笈多的統治後期,他開始信仰智那教,極其虔誠,竟至放棄王位而出家,他的兒子繼承了王位。後來,旋陀羅笈多按照智那教教義的要求絕食,最終餓死。
旋陀羅笈多的兒子在位十多年,繼續向外擴張,使孔雀王國成為南亞次大陸的一大帝國。後來將王位傳給了阿育王。在阿育王統治的初期,興兵大舉征伐印度南部,使除極南端的一小塊土地之外的幾乎整個印度都處於他的統治之下。
阿育王對殘酷的戰爭給人民造成的災難感到十分後悔,他向全國的人民宣布:“戰鼓的響聲”沉寂了,代替它的將是“法的聲音”,自此,他不遺餘力地宣揚佛法,不再向鄰國派遣軍隊,而是派去宣揚佛法的高僧。還興辦水利、修築道路、興辦醫院,使孔雀帝國進入鼎盛時期。
但是,這個靠武力統一起來的帝國是不可能長久的,這個龐大的帝國沒有統一的基礎,各個地區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上還保留很大的獨立性。所以,在阿育王死後不久,帝國即告分裂。
人類文明的曙光是什麼?
1835年,一個偶然的機會,法國學者羅林森在伊朗哈馬丹郊外的貝希斯頓村附近,發現了一塊刻著3種文字的大岩石,其中有兩種是新埃蘭文和古波斯文,還有一種特別奇怪,這種文字每一筆都是從粗到細,就像木楔子一樣,所以被叫做“楔形文字”。1843年,羅林森譯解了其中的古波斯文,然後又將古波斯文與楔形文字對照,終於讀通了楔形文字,從此解開了楔形文字之謎。
這些楔形文字的創造者,就是蘇美爾人。
蘇美爾人是兩河流域已知最早的居民,他們在公元前4000年以前就來到了這裏。他們建立了兩河流域的最初的文明,楔形文字就是蘇美爾人在這個時候創造的。
最古老的楔形文字原來是從右到左直行寫的,因為寫起來很不方便,後來就把字形側轉90度,改成從左到右橫著寫。
最先,這種文字是象形的。如果要表示複雜的意思,就把兩個符號合在一起。比如,“天”和“水”合在一起,就表示“下雨”;“眼睛”和“水”合在一起就表示“哭”。但這樣的組合辦法,無法表示所有的意義。為簡化文字,楔形文字後來又發展為可以用一個符號代表多種意義。比如,“足”既表示“腳”,同時也表示“行走”、“站立”等意思,這就是表意符號。
隨著語言的發展,到後來,一個符號也可以表示一個聲音,比如“星”這個楔形文字,在蘇美爾語裏發“嗯”音;如果用來表示發音的話,就與原來的“星”這個詞的含義沒有關係了,隻表示發音,這就是表音符號。
為了表示有關的楔形文字應該表示什麼意思和發什麼音,蘇美爾人又發明了部首文字。比如,如果一個人名之前加上一個特殊符號,就表示這是一個男人的名字。
蘇美爾人的大部分文字材料都是刻在方形泥板上才保存下來的。
蘇美爾人的天文學和數學比較發達。他們按照月亮的盈虧把一年分為12個月,共354天,同時設閏月調整陰曆陽曆之間的差別。蘇美爾人還知道10進位製和60進位製,其中60進位製在古代兩河流域的應用更為廣泛。
蘇美爾人編寫了人類曆史上最早的農書《農人曆書》。
蘇美爾人還很會製作陶器。在古希臘人還沒有進入文明階段的時候,兩河流域的文明就已經持續了約2000年。希臘人後來的許多成就,就是在兩河流域文明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蘇美爾文明一直持續了2000多年,他們先後在兩河流域建立了一些奴隸製的城邦國家,每一個國家都是以一個城市為中心,包括周圍的一些土地,人口隻有幾萬人。這些國家為了掠奪奴隸和財物,它們之間經常發生戰爭。一直到公元前19世紀初,從敘利亞草原來了一支強悍的遊牧民族,占據了兩河流域的中心地帶巴比倫城,最後建立了曆史上著名的古國——古巴比倫王國,蘇美爾文明才漸漸衰落下去。
“讀史心得”
在古埃及文明高度發展的同時,西亞的兩河流域地區也發展成為世界文明的另一個搖籃。兩河流域在希臘語中稱為“美索不達美亞”,意思就是“兩河之間的地方”。這兩條河,一條是幼發拉底河,另一條叫底格裏斯河。公元前4000年左右,這裏就有了最早的居民——蘇美爾人。他們創造了燦爛的蘇美爾文明,最能反映這種文明特征的是他們的文字——楔形文字。
腓尼基為什麼被稱為“紫紅之國”?
大約距今4000年前,在今敘利亞的地方,有一個叫“腓尼基”的古城邦國家。古希臘人稱它為“腓尼基”,意思是“紫紅之國”。
原來,在當時貴族和僧侶都喜歡穿紫紅色的長袍,但隻有腓尼基人的紫紅色衣服似乎始終也不褪色,即使衣服穿舊了,那顏色也和新的一樣。於是,人們就紛紛向腓尼基人購買這種色彩鮮豔的布料做衣服。
這種紫紅色顏料為什麼不褪色呢,這裏還有一個故事。據說,在地中海沿岸有一個放牧人養了一條狗。一天,這條狗從岸邊銜回一個貝殼,用力一咬,頓時嘴裏和鼻子上都流出鮮紅的汁水。牧人以為狗受傷了,就趕忙給它清洗,可是洗來洗去,狗嘴仍是一片鮮紅。牧人感到納悶,仔細查看貝殼,發現貝殼裏有許多這種顏色。於是,牧人就去海邊尋找這種貝殼,結果,這種紫紅色的染料就這樣被發現了。
這種貝殼裏的天然染料因為本身不褪色而受到人們的青睞,身價也高起來。用它染成的絳紫色布料走俏於地中海沿岸,腓尼基人棄農棄牧開始經商。他們的身影也隨著布匹遍布地中海沿岸。同時,也鍛煉出了一批優秀的航海家。被人們稱為“地中海上的馬車夫”。
公元前15世紀,腓尼基人的商船已馳騁於整個地中海了。他們的商業活動於公元前9世紀達到了繁榮階段。同時也有不少腓尼基商人做販賣奴隸的罪惡勾當。商船穿梭往來,使腓尼基成為當時各國商品交換的中轉站。他們環繞非洲的航行,是人類的第一次航海壯舉。
腓尼基人還創造了文字。考古學家們在烏加裏特城舊址發現了數以千計的腓尼基人文字泥板。從1930年開始,學者們就已經讀懂了30個泥板上的詩篇。
公元前1400年左右,一場大地震摧毀了烏加裏特城,腓尼基人也漸漸地失去了他們的繁榮。
“知識鏈接” 希臘字母
約公元前1000年時,從源自腓尼基字母的北閃米特字母中派生出來。標準的希臘字母有24個,其中有7個元音字母,它是現代歐洲一切字母的祖先。
波斯帝國是靠武力建立的嗎?
波斯人原來居住在伊朗高原的西南部,這裏曾先後興起過埃蘭和米底王國,米底人興起後,波斯人的社會也有了迅速發展,他們奪取了米底王位,於是兩族合二為一,共同致力於向外擴張。
波斯王居魯士(公元前558~前529年)善於謀略,軍事外交配合較好,波斯部隊又兵強馬壯,因此擴張戰爭進行順利,很快占領亞述、小亞細亞、敘利亞等地,對巴比倫形成包圍。後來又得到巴比倫的神廟勢力開城投降之助,遂兵不血刃地於公元前539年取得這個古代城防最堅固的城市,於是波斯王號稱天下四方之王,建立了波斯帝國。
居魯士死後,其子岡比西斯征服埃及,到大流士為帝時(公元前522~前486年),波斯達於鼎盛,不僅占有西亞全部,還有中亞及印度部分地區,西麵到達東歐保加利亞一帶,南麵則擁有埃及和利比亞,建立了地跨亞、非、歐的大帝國。
波斯帝國是靠武力建立的,其曆史充滿了血腥,但人民卻極溫文爾雅、熱情好客。他們像猶太人一樣,視肉欲為大罪。手淫者要挨皮鞭,男女苟合視為大罪,賣淫女為蛇蠍。但因為波斯是一個崇尚武力的國家,故其鼓勵多妻和納妾。波斯的女性地位也不低,她們可以不戴麵紗就在大街上行走,也可以擁有財產。
為什麼說底比斯是神奇古都?
1799年,拿破侖帶領著法國遠征軍到達非洲北部,準備攻擊英屬印度殖民地。拿破侖手下一個青年軍官帶領士兵在尼羅河口的羅塞塔城附近修建防禦工事的時候,無意間發現了一塊石碑。碑上用兩種文字三種字體刻著同一篇碑文。最上麵用的是古埃及象形文字,中間是古埃及草書體象形文字,下麵是希臘文字。
這就是後來被世人稱為“羅塞塔碑”的著名石碑。
當時年僅11歲的法國少年商博良決心揭開“羅塞塔碑”上古埃及文字的秘密。到了1822年,埃及的象形文字之謎,終於被商博良解開了。從此以後,人們對古埃及的了解也越來越深入,對古埃及的興趣也越來越濃厚。神奇古都底比斯,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被人們所發現和認識的。
底比斯是一座神奇的古城,它的興衰是古埃及興衰的縮影。從公元前2134年左右,埃及第11王朝法老孟蘇好帶布興建底比斯作為都城開始,直到公元前27年,底比斯被一場大地震徹底摧毀時止,在2000多年的歲月裏,底比斯在古埃及的發展史上始終起著重要的作用。底比斯不僅是埃及法老們生前的都城,也是法老們死後的冥府。
在拉美西斯二世時期建造的底比斯阿蒙神廟主殿,總麵積達5000平方米,有134根圓柱,中間最高的12根大圓柱高達21米,每根柱頂上可以容納100來人,規模之大,世所罕見。他們又在西底比斯修建了一係列工程浩大的陵墓,其中尤以著名的拉美西斯二世墓和圖坦卡蒙墓最為豪華。
由於國王的陵墓經常受到盜墓者的侵襲,所以法老們決定不再建造巍然屹立的金字塔陵墓,而是把荒山作為天然金字塔,沿著山坡的側麵開鑿地道,修建豪華的地下陵寢。在西底比斯一個不顯眼卻又盛產石灰岩的山穀裏,法老和權貴們為自己修造了一座座陵墓。這個山穀被後人稱為“國王之穀”。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裏的陵墓還是沒有逃脫盜墓者的洗劫。但是,有一座陵墓卻神奇地逃脫了厄運,在沉睡了3300多年之後,到1922年被英國考古學家卡特博士發現,這就是法老圖坦卡蒙的陵墓。
佛教是誰創立的?
在印度的列國時代,印度思想界漸趨活躍,從不同角度對婆羅門教和種姓製度提出批判。新思想、新宗教像雨後春筍般地出現,佛教便是這些新宗教中發展最快,影響最大的一個。它的創始人是釋迦牟尼(約公元前565~前485年),原為釋迦族王子喬達摩。
喬達摩生於公元前563年,他的家鄉迦秕羅城位於白雪皚皚的喜馬拉雅山下,父親是該城的國王。喬達摩從小生長在無憂無慮的環境中,他除了狩獵就是玩耍。他19歲娶了一位漂亮的妻子,但是優越的種姓——刹帝利和美滿快樂的生活並未使他感到滿足。他在29歲的時候,開始變得莫名其妙地煩躁和苦惱起來。一天,他和車夫外出閑遊,途中所發生的三件事情改變了他的一生。
第一件事,他們遇見了一位極其衰弱的老人,駝著背,腳穿破鞋,一副貧困相。車夫說:這就是生活之路。
第二件事,喬達摩看見了一位身患重病的人,疼痛使病人臉色慘黃,痛苦萬分,車夫重複說:這就是生活之路。
第三件事,他們看見路旁躺著一具屍體,屍體已經腐爛,沒有了雙眼,樣子恐怖。車夫又重複著同樣的話。
貧困、疾病和死亡一下子湧上了喬達摩的心,他感到種姓製度的不公平在撕裂著他的心,後來他又看到一個雲遊的苦行僧,忽然他好像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他要去尋找某種深奧的真理。
傳說一天夜裏,喬達摩從精神極度痛苦中醒來,忽然感到有種神秘的力量在驅使著他,於是他告別了熟睡中的妻子兒女,連夜駕車出走了。清晨,車在河邊停住,喬達摩割下長發,卸去一切裝飾,換上一件襤褸衣服,朝群山深處走去。他來到一個深山溝,和一群術士擁擠在山洞裏,每天絕食、苦行。一天,正當他沉思苦想時,虛弱的身子一下跌倒在地,不省人事。不知過了多長時間,他慢慢地蘇醒過來。忽然,他感到眼睛一亮,他徹悟到了一切!他所苦苦尋求的真理在他心中升騰起來,於是,佛教便產生了。
釋迦牟尼領悟到:人生苦相而力求解脫,集中於苦、集、滅、道四諦。苦諦指出人生一切皆苦;集諦則分析苦的根源在於欲望,有欲即有苦;滅諦闡明滅苦是佛教的宗旨,但滅苦必須滅欲;道諦則指出滅欲的方法,說明佛教修道的主張與途徑。
四諦之說可看做是佛教的基本綱領。其特點則是要求信徒在哲理上力求透悟,在生活上力求簡樸,既不搞婆羅門教的繁瑣儀式,也不提倡極端的苦修,教義富於啟發,精神比較開放。佛教獲得了除婆羅門以外的各方麵人士的擁護,是比較接近人民且富有改革精神的新宗教,到公元前4世紀時已是印度最大宗教之一。
“知道鏈接” 四諦說
佛教最基本教義。“諦”即真理,“四諦”包括苦諦、集諦、滅諦、道諦。苦諦,說人生皆苦;集諦,說人生多苦的原因,認為根源在於“欲念”;滅諦,說要消滅苦,必須滅掉欲念,消除輪回,達到超脫人世諸苦的涅槃境界;道諦,說達到涅槃的道理和方法。
猶太教是怎樣創立的?
古代巴勒斯坦地區,希伯來人曾建立了兩個王國:以色列國和猶太國。但到了公元前772年和公元前580年,兩個王國分別被亞述和新巴比倫王國滅亡,其中許多猶太人被擄往新巴比倫王國,身在異國他鄉的猶太人念念不忘重返家園,於是一個叫西結的人,開始宣傳耶和華(神)將派一位救世主來幫助猶太人重歸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