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曆史事件(1 / 3)

人類第一次的飛天夢想是誰實現的?

1903年12月7日,一對兄弟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州貓頭鷹村附近進行了兩次飛行測試。第一次由弟弟試飛,飛行了12秒鍾,飛行距離36米;第二次是哥哥,飛行了51秒鍾,飛行距離255.6米。這架飛機的機翼長約12米,重約340千克,引擎功率為12馬力(約8826瓦),重僅77千克,造價不到1000美元,被兄弟倆命名為“飛行者I號”。

兄弟倆的名字分別叫威爾伯·萊特和奧維爾·萊特。他們實現了人類在天上自由飛翔的夢想!

在貓頭鷹村做完飛行後,萊特兄弟返回代頓市,在那兒又製造了第二架飛機——“飛行者Ⅱ號”。兩人在1904年用此飛機飛行了105次,但是並未受到人們應有的重視。1905年,他們又製成了“飛行者Ⅲ號”——這是一架經過改裝、很實用的樣機。雖然他們在代頓市附近進行了多次飛行,但許多人仍不相信有人發明了飛機。

1908年,萊特兄弟終於結束了公眾的懷疑。威爾伯把一架飛機帶到法國,進行了一係列有效的公開演示。與此同時,奧維爾也返回美國,做了類似的公開表演,不幸的是,1908年9月17日他駕駛的飛機墜毀,這是他倆遇到過的唯一一次嚴重事故。但是他們更多次成功的飛行卻已經說服了美國政府,與他們簽署一項合同來為美國國防部提供飛機。1909年,聯邦預算款項裏就包括了為發展軍事航空而提供的撥款。

“泰坦尼克號”是怎樣沉沒的?

“泰坦尼克號”船體底部特別的雙層設計,再加上彼此分隔的16個水密艙,使得“泰坦尼克號”在當時被認為是永不沉沒的。1912年4月14日的午夜前夕,正航行在紐芬蘭外海冰山出沒地區、以全速前進的“泰坦尼克號”,右舷突然撞上了一座冰山。船身輕微震動了一下。有人以為遇上了大浪,有人以為是觸礁了,還有人以為是螺旋槳發生了故障。但是下麵船艙的乘客感覺到的震動要劇烈得多。冰冷刺骨的海水正從不知道的什麼地方漫過門縫。船很快停了下來,檢查過所有水密艙之後,得到的結果是船離沉沒還剩一兩個小時。0點15分,泰坦尼克號發出了的呼救信號。0點55分,泰坦尼克號的船頭已經沒入水中。2點20分,船頭部分沉入海中,後半截砸回海麵,緊跟著泰坦尼克號前半部分一道沉入了水中。在船上的2224名乘客中,有1513位喪生。在淩晨4點鍾左右被“喀爾帕西亞號”郵輪救起的幸存者描述了當時船上奮勇救人和混亂求生交織的難忘場麵。

你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導火線是怎樣點燃的嗎?

巴爾幹曆來是歐洲的戰略要地。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巴爾幹則是帝國主義列強爭奪的焦點,巴爾幹的民族獨立戰爭也被導入大國爭霸的漩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巴爾幹已經成為一座火藥庫,隻需一根火柴,就會引起歐洲政治局勢的大爆炸。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同他的妻子來到薩拉熱窩進行正式訪問,在訪問途中遭到暗殺。謀刺斐迪南事件給德、奧提供了一個發動戰爭、吞並塞爾維亞的借口。7月23日晚,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發出最後通牒。5天以後,奧塞正式宣戰。8月1日,德國對俄國宣戰;3日,德國又對法國宣戰,英國隨即也宣布參戰。隨著薩拉熱窩事件這個導火線的點燃,巴爾幹就像火藥庫一樣爆炸,人類曆史上空前殘酷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此爆發。

什麼是“凡爾登絞肉機”?

凡爾登是當時法國沒有失陷的要塞中最大最重要的軍事重鎮,由一個凸入德國防線的堡壘綜合體拱衛著。所以德國總參謀長法爾肯漢(1861~1922年)決定向這裏進攻,企圖吸引法軍精銳到這裏來而加以殲滅,使它成為“碾碎法軍的磨盤”。因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凡爾登戰役中,法德雙方都動員了大量的兵員和武器裝備,在要塞內反複鏖戰,戰況空前激烈,雙方死傷人數達百萬左右,有“凡爾登絞肉機”之稱。

1916年2月21日清晨7時15分,“絞肉機”啟動。法軍以10萬人、200多門大炮抵抗敵人27萬人和1000尊大炮,形勢十分危急。24日,德軍攻破法國的主要防線。

25日,法國任命貝當為守衛凡爾登要塞的總指揮,並且調遣了19萬大軍前往增援。貝當(1856~1951年)上任後,立即組織了修路隊,修複被炸毀的公路,還組成了9000人的運輸隊,調用了3900輛汽車,把增援的步兵和2.5萬噸武器彈藥以及其他物資送上前線,法軍因此得以拚死守住了要塞。

戰場上經過幾天沉寂以後,德國第三集團軍於3月5日在默茲河兩岸發動了新攻勢。攻守雙方密集的炮彈使大地為之顫抖,人的肢體、裝備、土石滿天飛舞,火力的熱浪使積雪都融化了,彈穴都成了水坑,傷兵浸在裏麵掙紮呼號,血肉模糊的人到處亂爬。

到4月初,法軍炮兵大量摧毀了德國炮兵陣地,從而使守衛形勢開始穩定下來。貝當於5月11日離開凡爾登,接替他的是羅貝爾·尼韋爾。

7月初以後,由於英法在索姆河發動攻擊,加上東線俄軍進逼,德方已無力再向凡爾登大量增援,凡爾登終於守住了。10月24日,法方以17萬兵員,700多門大炮和150架飛機的總兵力奪回了杜奧蒙炮台。從此,德軍在凡爾登地區節節敗退,到12月28日,精疲力竭的進攻者絕望地放棄了凡爾登铩羽而去。此役法德雙方分別傷亡85萬人和45萬人。法爾肯漢要使“法國把血流盡”,最後卻幾乎使德國“把血流盡”。而他自己則早於8月28日被迫引咎辭職。

你知道魯爾危機的解決表明什麼嗎?

德國在1921年交付首次戰爭賠款後,即提出延期支付下一年賠款的要求。法國對德國拖延支付賠款十分惱火。1923年1月11日,法國聯合比利時出兵10萬開進德國西部重要工業中心魯爾地區。1月12日,德國外交部照會法、比兩國政府,指責占領魯爾是最嚴重的侵害德國主權的戰爭行為。在國際多方壓力下,法、比不得不在1924年11月從魯爾撤軍。魯爾危機的解決表明,法國開始喪失了在歐洲大陸的優勢地位。

“十月革命”是怎樣爆發的?

1917年,俄國二月革命後,沙皇被永遠趕出了冬宮。但七月事變後,臨時政府卻搬進了冬宮。1917年11月7日(俄曆10月25日)“阿芙樂爾”號的一聲炮響,攻打冬宮的戰鬥開始了,十月革命爆發。

攻占冬宮是一場非常艱難的戰鬥。從11月7日清晨起,守衛冬宮的2000多人,用成垛的木頭排成堅固的街壘,街壘裏布置的機槍巢,堵住了冬宮的全部出入口。起義部隊進入廣場,就處在他們的火力圈內。但攻打冬宮戰役的指揮官安東諾夫不懼危難,親自率領起義部隊,衝進廣場,衝向了宮門。經過激戰,終於攻占了冬宮。

11月8日晚上9點鍾,蘇維埃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在斯莫爾尼宮開幕。代表大會通過了列寧起草的《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發表了《告工人、士兵和農民書》,莊嚴宣告俄國一切政權歸蘇維埃。列寧當選為蘇維埃政府——人民委員會主席。斯大林、安東諾夫等被選為人民委員。人類曆史上第一個工農政府誕生了,十月革命取得了勝利。

“讀史心得”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俄國革命形勢迅速趨於成熟。1917年2月,俄國爆發了第二次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了沙皇製度,但出現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蘇維埃兩個政權並立的局麵。而此時的世界大戰仍硝煙彌漫,內外交困的俄國臨時政府無法擺脫倒台的命運,革命需要繼續進行。於是,1917年11月7日(俄曆10月25日)爆發了偉大的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在人類曆史上書就了濃墨重彩的一頁。

你知道蘇聯農業集體化運動是怎麼回事嗎?

20年代中,蘇聯為進一步發展國民經濟,改善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製定了一係列新的經濟政策。

新經濟政策全麵實施後,經濟發展迅速,市場日趨繁榮,但也產生了眾多問題:一是出現社會分化,許多人害怕分化,要求加強國家幹預,控製分化。蘇聯上層領導人布哈林則認為中農仍是農村的中心人物,應鼓勵農民發財致富;二是價格調整不好。政府時而向農民讓步,放鬆對價格的控製;時而又打擊私人貿易,壓低農產品價格。這種搖擺政策造成城鄉供銷和工農關係多次出現緊張情況。

1927年底,第十五次黨代表大會討論了農業問題,明確提出黨在農村的基本任務是“把個體小農經濟聯合並改造為大規模集體經濟”,提出這一過渡的基礎是進一步開展對富農的進攻。另一方麵又說,這個過渡是“逐步的”,因為個體經濟“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仍將是整個農業的基礎”。這種相互矛盾的決議內容反映黨內還尚未找到解決農民問題的辦法。

第十五次黨代表大會後,危機立即暴露出來。1928年初,國家收購上來的糧食隻有513萬噸,比上年同期減少了189萬噸。斯大林認為,糧食收不上來是富農反抗造成的。1月,黨和政府決定采取同新經濟政策相違背的非常措施,強迫農民把多餘的糧食按固定價格賣給國家,否則按刑法第107條規定沒收他們的糧食和農業機器並判處徒刑。

1928年初,在聯共中央的指示下,先後組織了3萬名征糧隊員,采取了“非常措施”來征收糧食。

在執行過程中,不少地方挨門挨戶搜查糧食。富裕農民終於忍無可忍,一起反抗政府的決定,全國發生150多起騷動事件。許多富裕農民縮減耕地,屠殺牲口,甚至棄地出逃,自我消滅經濟,農村形勢十分緊張。

1929年2月9日,布哈林、李可夫、托姆斯基三人在中央會議上聯合發表聲明,批評現行政策。

4月,斯大林在黨中央工作會議上作報告,全麵批判布哈林的觀點,指責他宣揚階級鬥爭熄滅論和富農和平長入社會主義的觀點。四月全會譴責布哈林等人為右傾機會主義集團,並決定撤銷布哈林在《真理報》和共產國際的領導職務,撤銷托姆斯基的工會領導職務。1930年12月,李可夫失去人民委員會主席職務。

布哈林遭批判後,斯大林決定用行政手段加快農業集體化進程。1929年6月到9月,全蘇有90多萬戶新加入集體經濟組織,占全國農民總數的3%多一點。斯大林據此宣稱農村發生了“根本轉變”,決定改變政策,不再支持個體農民經濟,更不允許富農經濟繼續存在。

1930年1月黨中央通過會議,要求北高加索和伏爾加河流域等主要產糧區在1931年春天完成集體化任務,非主要產糧區在1932年春天完成。這一規定大大超過原有的要求。幾個月前通過的第一個五年計劃規定,公有經濟的播種麵積到1933年隻達到播種總麵積的17.5%。

全盤集體化運動興起後,1930年1月5日,聯共中央通過了《關於集體化的速度和國家幫助集體農莊建設的辦法》的決議,把全國完成集體化的速度分成三類:

第一類:包括主要產糧區,預定在1931年春季完成;第二類:包括全國所有其他的產糧區,預定在1932年春季完成;第三類:包括其餘的邊區、州和民族共和國,預定在1933年完成。

在加速集體化步驟的同時,政府還開展了消滅富農的鬥爭。1930年1月,通過決議,決定沒收富農的財產,把它轉交給集體農莊。對富農本身分為三類處置:對進行反蘇維埃活動的富農,采取逮捕鎮壓政策;對大富農,把他們遷徙到國家北部和東部地區從事伐木、采礦、開荒等勞動;對其他富農則遷出農莊地界,安置在本區的邊緣地帶,撥給他們一定土地耕種。官方宣布,從1930年初到1932年秋,一共有24萬戶富農被遷徙到西伯利亞等邊遠地區。

蘇聯學者認為,絕大部分富農戶是被掃地出門、驅逐到國家邊遠地區的,還有100-110萬農戶被暴力消滅,其中相當一部分是被錯劃的中農戶。

在黨的號召下,農村集體化運動迅速開展起來。1930年1月,加入集體農莊的有300萬戶。2月,又增加了700戶。在驚人發展的同時,全國各地都發生了過火行為和嚴重錯誤。各基層蘇維埃和集體化工作隊員在上級嚴令督促和警告下,紛紛采取命令和威脅手段強迫農民加入集體農莊。僅1930年2~3月間,全國就出現1400萬大牲畜被殺的局麵。這些行為嚴重侵犯了中農的利益,一些地區出現了反蘇維埃暴亂。

3月2日,報刊公布了經聯共中央修訂的農業勞動組合示範章程。同時,《真理報》發表了斯大林《勝利衝昏頭腦》一文,批評在集體化運動中違反農民自願原則的做法。

3月14日,聯共中央通過了《關於反對歪曲黨在集體農莊運動中的路線》的決議,糾正全盤集體化運動中的“左傾”錯誤。允許解散條件不具備的集體農莊。

文章和決議發表後,集體化運動中的一些極端作法得到糾正。在糾偏初期,大約有1000萬農產退出農莊。但從秋天起,集體化運動重又開展起來,到1932年底第一個五年計劃完成時,全國60%以上的農戶走上集體化道路,建立了20多萬個集體農莊。

這一年,國有農場和集體農莊的播種麵積達到總播種麵積的80%。聯共中央在1933年1月宣布,“把分散的個體小農經濟納入社會主義大農業的軌道的曆史任務已經完成”。

在集體化過程中,國家把全部農業機器集中在自己手裏,組成機器拖拉機站為農莊服務,同時通過它監督農莊的生產活動。農莊的管理分配體製是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後確定下來的。

1935年,通過了《農業勞動組合示範章程》,規定農莊的土地為國家所有,農莊和農民隻有使用權,不得買賣和出租。農莊組織生產隊,負責某一地段的農業生產或其他專業生產。農莊的收成,首先應完成國家下達的義務交售定額,其次要留下必要的種子和儲備糧,剩餘的按勞動日在莊員中進行分配。莊員可以擁有小塊宅旁園地,飼養一定數量的家禽家畜。

全盤集體化運動使農村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富農階級被消滅,個體農民變成農莊莊員,分散的小生產變成集體中的大生產,農業成為直接聽從政府指揮的部門。這一變化為蘇聯工業化的實現提供了條件。它使城市居民的糧食供應和工業生產的原料供應得到一定保障,還為工業發展提供了相當數量的資金和勞動力。但是,集體化運動也存在著嚴重問題和錯誤,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1.它違背了改造農民的自願和逐步的原則,使千百萬農民在這場變動中遭受了許多苦難和死亡。

2.它建立的一套嚴密的行政命令體製,把農民束縛在農莊裏,使農民失去生產和分配的自主權。

3.它忽視了農民的物質利益,限製城鄉間的商品貨幣關係的發展,用超經濟手段去剝奪農民的一部分勞動果實。

所有這些,使工農關係、城鄉關係問題重重,農民生產積極性低下,農牧業生產長期落後,嚴重阻礙了蘇聯經濟的發展。

“讀史心得”

集體化運動使蘇聯農村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糧食收購不斷增多,城市居民的糧食供應和工業原料供應得到了保障。但這場運動也給農民和農業生產帶來了災難,在多數地區集體化是強製實行的。在極左思想的指導下,千百萬農民和少數民族地區的牧民受到了迫害,僅哈薩克地區在1930年到1933年間就有200萬人死亡。

有著大麵積肥沃土地的蘇聯一直沒有真正解決好農業問題,這不能不說是一係列錯誤政策造成的。

“啤酒館政變”是怎麼回事?

1923年11月8日,納粹黨頭目阿道夫·希特勒在慕尼黑東南郊一家名叫貝革勃勞凱勒的啤酒館發動政變,這是他的法西斯理論的第一次實踐,也是他想在德國建立一個法西斯獨裁政權的第一次嚐試,他的這次發難,雖然沒能成功,但對他後來攫取政權產生了很大影響。

納粹黨正式建立以後,希特勒企圖以這個黨來統一德意誌國家,建立一個高度集中的獨裁權力機構。希特勒準備采用恫嚇和暴力的手段,先奪取巴伐利亞邦政權,繼而向柏林進軍,推翻中央政府,實現他奪取全國政權的野心。

1923年11月4日,是德國“陣亡將士紀念日”,慕尼黑市中心要舉行軍事檢閱。希特勒準備在這一天用卡車裝上幾百名納粹黨衝鋒隊員,在受閱軍隊到來之前,封鎖、包圍通向檢閱台的街道,在檢閱開始前扣押巴伐利亞邦的頭頭卡爾和洛索夫,然後宣告政權移交。然而事件的發展並不能如人所願,當希特勒任命的衝鋒隊隊長羅森堡提前到達預期地點偵察時,發現這裏戒備森嚴,全副武裝的警衛嚴陣以待,希特勒感到不易得手,隻好放棄這個計劃。

希特勒一計不成又生一計,他決定在11月10日夜間把衝鋒隊員和“戰鬥聯盟”的武裝人員集中在慕尼黑北麵的弗羅特曼寧荒地上,到11日“德國投降紀念日”的上午,把武裝人員開進慕尼黑市內,占領各戰略要地,然後衝進市府機關,奪取政權。

11月8日晚,希特勒得到消息,巴伐利亞邦長官卡爾和駐巴伐利亞的國防軍總司令洛索夫將在貝格勃勞凱勒大啤酒館內,向3000名企業家、團體發表施政演說,希特勒喜出望外,他決定提前行動。

8日晚8點45分,希特勒帶領衝鋒隊員包圍了貝格勃勞凱勒啤酒館。此時巴伐利亞邦長官卡爾對著坐在粗木桌子邊、以巴伐利亞方式用石缸子咕嚕咕嚕大口喝著啤酒的市民已經進行了半小時的演說。希特勒在衛士的簇擁下,箭步衝向大廳,走向講台。一名少校警察想阻止他,希特勒用手槍指著他的腦袋,少校警察隻好閃身躲開。

站在講台上的卡爾已嚇得“麵如土色,手足無措”,從講台上退了下來,希特勒邁著輕鬆的步伐走上講台,占據了卡爾的位置。

“全國革命已經開始了!”希特勒對著人群大聲叫喊道,“這個地方已經由600名武裝人員占領,任何人都不許離開大廳。大家必須肅靜,巴伐利亞政府已經被推翻,臨時全國政府已經成立,國防軍營房和警察營房已經被占領,軍隊和警察已在納粹黨旗幟下從郊區向市內挺進!”

人群開始有些騷亂,憤懣的情緒在逐漸增長。希特勒的手下一個頭目走上講台,大聲叫喊道:“大家安靜點,沒有什麼可以害怕的,我們沒有惡意,隔壁房間裏正在組織新政府,你們沒有什麼不滿的理由,喝你們的啤酒吧!”

而希特勒則對著亂哄哄的人群叫喊道:“巴伐利亞政府已經撤換,新政府今天將在慕尼黑這個地方宣布成立!魯登道夫將擔任國防軍的領導工作。”

希特勒的謊言和欺騙確實靈驗,喧鬧的人群立即安靜下來,有的將信將疑,有的歡呼,有的恐懼。正在這時,魯登道夫被希特勒派去接他的人接來了。

魯登道夫對希特勒的做法很不滿意,一是希特勒瞞著他做了這件事,二是希特勒地位低下。他很生氣,但木已成舟,隻好順著希特勒的做法走下去。

由於魯登道夫的到來,三人居然同意與希特勒合作。希特勒自是喜不自禁,急不可耐地想與他們商討具體的合作事宜。事不湊巧,希特勒突然接到報告說,“高地聯盟”在陸軍工兵營房與正規軍發生了激烈的衝突。他急於解決,就把啤酒館裏的一切交給了魯登道夫處理。

希特勒走後,三人紛紛找借口溜掉,魯登道夫未加任何阻攔。等希特勒興高采烈的回來時,局麵已無法挽回,柏林很快下達了鎮壓政變的命令。

不久,魯登道夫、希特勒被捕,納粹黨被勒令解散,希特勒的第一次政變以他的全麵失敗而告終。

三個月以後,1924年2月26日~3月20日,慕尼黑特別法院判處希特勒有期徒刑5年,魯登道夫無罪釋放。

“知識鏈接” “第三帝國”

在德國曆史上,前後曾建立過三個“帝國”。第一個是建立於公元961年的神聖羅馬帝國。第二個是1871年德國統一後建立起的帝國,這個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瓦解。1933年德國納粹黨頭子希特勒上台後,建立起一個強大的軍事帝國,故稱之為“第三帝國”。

“知識鏈接” 馬其諾防線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法國為防備德國進攻,從1928年開始到1936年,用了八九年的時間,在從瑞士到比利時之間的東部國境線上修築起了一道防禦陣地體係。因為這道防線是在當時的陸軍部長馬其諾的倡導下修建的,所以被稱為“馬其諾防線”。1940年,德國軍隊經阿登山區,繞過馬其諾防線攻入法國,被法國認為是固若金湯的馬其諾防線徹底失去了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怎樣爆發的?

1939年8月31日,一支化裝成波蘭軍隊的德國法西斯黨衛隊,襲擊並“占領”了德國自己的格蘭茨電台,於是,希特勒宣稱波蘭侵略了德國。9月1日淩晨4時45分,德國出動大軍,62個師、2800輛坦克、2000架飛機和6000門大炮襲擊波蘭。希特勒的“閃電”戰術,使波蘭軍隊措手不及,波蘭陷入一片混亂,9月底,波蘭軍隊全軍覆沒,德軍占領波蘭。

英、法是波蘭的盟國,兩國政府先是要求德國停止軍事行動,遭到拒絕後,9月3日,不得不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讀史心得”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場規模空前的戰爭,給全世界人民帶來了空前的巨大災難。據統計,全球60%的國家、4/5的人口卷入戰爭,戰火遍及亞洲、歐洲、美洲及大洋洲,大戰造成約6000萬人死亡,物資損失超過40000億美元。但最終正義戰勝邪惡,橫行一時的德、日、意三個法西斯國家被徹底打敗,人類文明得以拯救,世界重新恢複了和平。從此,世界曆史進入一個新階段。

“敦刻爾克大撤退”是一次有計劃的撤退嗎?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英法等國對德實行綏靖政策,對德宣而不戰,這樣,在德國強大的閃電戰攻勢下,歐洲全麵潰退。1940年5月,德國占領盧森堡、荷蘭、比利時,5月14日,德軍主力在空軍和摩托化部隊的掩護下突破法軍防線向西挺進,26日奪取加來,直逼英吉利海峽,把法國北部和比利時境內的英、法、比軍隊同法軍中央的部隊攔腰切斷,把北部的40萬英法聯軍壓縮包圍在敦刻爾克沿海很小的三角地帶。

5月27日起,英法聯軍開始了“敦刻爾克大撤退”。英國動員了850多艘各類艦船,法國的海軍和商船也參加進來,經過9晝夜的努力,把英法和其他盟國的33.8萬軍隊運過海峽,撤入英國。擔任掩護任務的法軍4萬人沒來得及撤走,當了德軍的俘虜。英法在海邊共丟下700輛坦克、2400門大炮和13萬輛汽車等各種輜重。

“敦刻爾克大撤退”是英法等政府執行綏靖政策、對戰爭準備不足的結果,這以後,法國已無險可守,6月22日,法軍無條件投降。但是“敦刻爾克大撤退”畢竟是一次有計劃的撤退,為英法兩國保存了部分軍事力量。

“莫斯科保衛戰”是誰領導的?

1941年6月22日淩晨4時,德國撕毀德蘇互不侵犯條約,不宣而戰,對蘇聯發動了規模空前的突然襲擊。德軍和他的附庸國共出動190個師、3700輛坦克、4900多架飛機、4700多門大炮、193艘艦艇,在2000多公裏的戰線上,向蘇聯發起進攻,企圖在三個月征服蘇聯。

蘇聯人民奮起抵抗,展開了偉大的衛國戰爭。德軍分三路進攻蘇聯,10月開始圍攻莫斯科。希特勒企圖通過占領莫斯科,在軍事上消滅蘇軍,在政治上迫使蘇聯屈服,從而結束對蘇戰爭。10月2日,德軍集中53個步兵師、14個坦克師和8個摩托化師,向莫斯科發起進攻。

蘇聯軍民在最高統帥斯大林的指揮下,開始了莫斯科保衛戰。莫斯科工人組成了12萬人的民兵師開赴前線配合主力部隊作戰,幾十萬居民參加了修築工事。軍民團結一致,誓死保衛首都,終於在10月底將德軍阻止在莫斯科以外。1941年11月7日,盡管莫斯科郊區進行著激烈的戰鬥,但紅場依然進行了傳統的閱兵儀式。12月,德軍單刀直入,從正麵進攻莫斯科,一直推進到離莫斯科隻有40公裏的地方。但蘇軍拚死抵抗,經過5天的激戰,德軍被再次擊退。

這時嚴寒已經降臨莫斯科地區,原來打算三個月拿下莫斯科的德軍卻缺乏冬季作戰的準備,他們沒有棉衣,裝備也沒有保暖設備,飛機和馬達都無法發動。12月6日,蘇聯軍民從莫斯科南北兩側開始反攻,迅速攻破德軍防線。到1942年1月中,蘇軍把敵人趕離莫斯科100~250公裏,解放了1.1萬多個居民點,並收複了克林、加裏寧等許多城市,取得了莫斯科保衛戰的偉大勝利。

“讀史心得”

蘇聯反抗法西斯德國及其盟國侵略的戰爭,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曆史進程和戰後軍事學術的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蘇聯以重大代價換來了勝利,為徹底打敗法西斯德國和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做出了重大貢獻。

蘇聯軍民的戰爭功績對於推動各國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深化殖民主義體係分化瓦解、促進世界各地千百萬人命運的變化,產生了巨大影響。

日軍偷襲珍珠港兩小時之後才對美宣戰的嗎?

1941年12月7日星期日,美國在太平洋上最大的海軍基地——珍珠港上一派祥和的假日氣氛。7時55分,基地上空突然出現一群日軍飛機,扔下炸彈後返航;8時54分,第二批日機171架,飛臨珍珠港上空,再次進行狂轟濫炸,9時40分全部離去。

在日軍空襲時,美軍因毫無準備而倉促進行反擊,隻打落日機28架,打傷74架。而美軍的損失是:被擊沉和擊傷的大型艦隻19艘,被擊毀的飛機177架(實際損失為311架)。陸海空人員傷亡3615人,其中2343人犧牲,1272人負傷,另有961人失蹤。

美國對日軍的偷襲之所以毫無準備,是因為對日軍的偷襲估計不足。同時,為了麻痹美國,美日之間的談判一直進行到開戰時刻。

日本政府在偷襲之後兩小時,才對美宣戰。

12月8日,美國總統羅斯福向國會兩院發表了戰爭谘文:“1941年12月7日——必須永遠記住這個恥辱的日子!”接著,美國國會通過決議,美國對日宣戰。同日,英國對日宣戰,9日,中國對日宣戰,隨後戴高樂的“自由法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20多個國家也對日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

太平洋戰爭是怎樣全麵爆發的?

珍珠港的慘敗促使美國舉國一致地投身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中,太平洋戰爭從此拉開了帷幕。此後,英荷等20多個國家也對日宣戰,這樣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和大西洋、北非和地中海、亞洲和太平洋三大戰場展開。當珍珠港硝煙四起的時候,日本南進部隊還攻擊了威克島和香港,空襲了菲律賓,並在泰國和馬來半島的北部登陸。12月9日,曼穀失陷。當侵略軍在馬來半島上猛攻英軍據點時,其他部隊則占領了吉爾伯特島和關島。12月10日,英國皇家海軍的“威爾士王子”號戰列艦與“卻敵”號戰列巡洋艦在馬來半島東麵的海麵上被日本飛機擊沉,對菲律賓的地麵入侵也開始了。6天後,日軍在文萊登陸。盟軍由於戰線過長,再加上倉促應戰,很快就陷於絕境。在馬來半島上,英軍在沒有空中和海上支援的情況下撤往新加坡,那裏的守軍於1942年2月15日向山下奉文將軍投降。在菲律賓,麥克阿瑟在巴丹半島上堅守到4月9日,在科雷吉多爾的要塞裏堅持到5月6日,然後逃往澳大利亞。日軍在西裏伯斯島(1月11日)、蘇門答臘島(2月14日)、帝位島與巴厘島(2月19日和20日)以及爪哇島(3月1日)登陸,荷屬東印度群島相繼陷落。1月15日,日軍入侵緬甸,英軍一敗再敗,於5月退入印度境內。2月27日,一支英荷艦隊在爪哇海戰中被消滅。日軍順利地在新不列顛島(1月23日)和新幾內亞島(3月8~10日)登陸。到1942年5月,北起千島群島,南到拉包爾全部被日本侵占。太平洋戰爭全麵爆發了。

你知道瓜島戰役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嗎?

太平洋戰爭期間,日、美兩國軍隊於1942年8月到1943年2月在瓜達爾卡納爾島(簡稱瓜島)進行了島嶼爭奪戰。

中途島海戰後,日軍為重新奪回戰略主動權,決心進逼美軍反攻基地澳大利亞,再次發起攻勢,占領新幾內亞的莫爾茲比港。為此,駐圖拉吉島的日本海軍部隊於1942年6月底開始在瓜島上的泰納留附近修建機場,至8月5日基本完成。美軍則積極準備在南太平洋發動攻勢,於5月12日組建南太平洋司令部,下轄第61和第62特混艦隊,共有航空母艦3艘、戰列艦1艘、巡洋艦14艘、驅逐艦31艘、運輸艦23艘,還有第1陸戰師和岸基飛機約300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