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推陳出新,創新改變未來3(1 / 1)

第八章 推陳出新,創新改變未來3

將創新變成日常習慣

培養新習慣,在於發現新事物、新市場和新方法。通過創新,將創新變成自己的日常習慣,我們就會找到一個更廣闊的天地。

某公司招聘職員,他們不重學曆重智力。為此,公司給眾多求職者出了一道難度頗大的智力考題。題目是:給你一批木梳,你如何盡量多地向和尚推銷?

出家人剃度為僧,沒有頭發,木梳何用?應聘者或疑惑不解,或憤怒不已,或懷疑命題者神經錯亂。因此大多數人都非常不滿地拂袖而去,隻有3個人留了下來。

公司招考人員對這3個人說,這批木梳,任由自取,數量不限,各人分頭去推銷,銷得越多越好。一周為期,回來彙報銷售成果及銷售方法,公司將擇優錄取。期限一到,3人都回來了。

A賣出1把。他彙報說:我到和尚廟向和尚們推銷木梳,遭到和尚們一番責罵,有個氣盛的年輕和尚還說我譏笑他們,追趕著要打,真是倒黴透了。幸好,下山路上遇上一位懶散的小和尚。小和尚歇在路旁,邊喘粗氣,邊使勁地撓那厚厚的頭皮。見我遞上一把木梳,他高興地接過去,很有興趣地在頭上扒拉起來,於是買了一把。此後又走了幾處和尚廟,卻處處都碰壁。

B賣了10把。他不無得意地介紹起自己的推銷辦法。他登上一座位於高山之巔的古廟。那裏香客很多,擠擠挨挨的,但長途的跋涉與山風的撩拂,把香客們的頭發都給吹亂了。他靈機一動,就跑到住持那裏說,香客一心禮佛,可山風一吹,頭發散亂,於佛不敬;如果在每個香案前放把木梳,讓善男信女們在拜佛前先梳理梳理頭發,不是很好嗎?住持覺得有理,於是買了10把。

C賣了1000把。他對這一難題也皺眉頭,但堅信辦法都是人想的,自己智力不差,肯定可以想出辦法來。他到一座香火很旺的名刹,那裏進香朝佛者眾多,而且都樂於“隨喜”、“添油”,多有奉獻。C在佛殿之前凝思片刻,有了主意。他找到住持,擺起龍門陣:香客虔誠,慷慨施舍,祈求保佑,寺廟若向他們回贈佛家吉祥物,一可作紀念,二可暖其心,三可擴大影響,一舉多得,那該多好。木梳作用於頭部,乃理想吉祥之物,如果再印上大師飄逸的書法,定大受歡迎。那和尚聞言大喜,當場買了1000把木梳,並將親筆寫的“積善梳”、“佛光梳”印於其上。四方八麵的施主和香客聞知其事,都希望得到一把佛家木梳,於是香火更旺了。大師還約請C下周再送一批木梳來。拿木梳賣給和尚,的確有悖常理,叫人犯難。可見,說老話,走老路,沿用老習慣隻能碰壁;而機巧善變,有所發現,才能創新。讓我們來思考一下眾人及A、B、C三人的思維。

眾人隻知和尚沒有頭發,用不上木梳,便斷定那裏沒有市場,因而不願再作思考,不願另尋他途,知難而退了。這是日常習慣和邏輯推理給他們的結論。事實上,創造性思維可以解決解決不了的問題。市場到底還是有的,別人不是找到了嗎?拂袖而去隻能說明自己思想貧乏、見識狹隘、缺乏創新常識。這是不願動腦、不善思維和毫無創新意識的一族。

A樂於實踐,但習慣隻停留於一個點,隻想到直接麵對和尚,隻會直來直去,不善旁顧,不會變通,碰壁是必然的,挨罵也不冤枉。所賣的一把,是恰好遇上懶和尚,純係偶然,並非創新功力所致。從習慣上說,A隻會點式思維,僵化靜止,機械刻板,隻知一點,目無他物,不知聯想,也不會發散,屬於隻懂日常習慣、不善創造性思維的一類。

B的習慣思路是一條線,由不用木梳的和尚遷移到與之相關的、需用木梳的香客,兩點聯線,思想開闊了許多,找到了消費者,所以取得了較好的業績。這個聯想很可貴,由直接對象聯想到相關對象,擴大了視野半徑,在直接對象之外找到了聯結點,從而發現了市場。應該肯定,B思維靈活,頗有創新意識,也掌握了初步的創造性思維基礎知識,具備了基本的創新技能。但非常可惜,他的創造性思維能力還隻是初步的。

C的思維能力是超群的。他不僅由和尚想到香客,而且由木梳梳理頭發的物質功能想到佛家吉祥物的意識功能,由平麵思維進入立體思維,故而成績十分突出。應該看到,這不是一般的“靈機一動”,而是精心構思出來的絕佳創意。其思維的習慣過程大致是這樣的:由和尚用木梳遷移到香客用木梳,這是消費主體的轉換,從非消費對象找到真正的消費對象;由香客在廟堂用木梳推演到香客回家用木梳,這是空間範圍的擴大,從一把木梳大家用發展到一把木梳一家用;由木梳的物質功能虛化出木梳的意識功能,這是功能類別的擴大,從通用功能上升到特殊功能。如此層層拓展,消費麵不知擴展了多少倍,故而銷售業績特別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