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馬克思主義哲學(1)(1 / 3)

[原典]

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

馬克思

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隻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麵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義相反,能動的方麵卻被唯心主義抽象地發展了,當然,唯心主義是不知道現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的。費爾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體確實不同的感性客體:但是他沒有把人的活動本身理解為 對象性的( gegenst憊ndliche )活動。因此,他在枟基督教的本質枠中僅僅把理論的活動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動,而對於實踐則隻是從它的卑汙的猶太人的表現形式去理解和確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實踐批判的”活動的意義。

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 gegenst憊ndliche )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自己思維的此岸性。關於思維———離開實踐的思維———的現實性或非現實性的爭論,是一個純粹經院哲學的問題。

關於環境和教育起改變作用的唯物主義學說忘記了:環境是由人來改變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這種學說一定把社會分成兩部分,其中一部分淩駕於社會之上。

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或自我改變的一致,隻能被看作是並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

費爾巴哈是從宗教上的自我異化,從世界被二重化為宗教世界和世俗世界這一事實出發的。他做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歸結於它的世俗基礎。但是,世俗基礎使自己從自身中分離出去,並在雲霄中固定為一個獨立王國,這隻能用這個世俗基礎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來說明。因此,對於這個世俗基礎本身應當在自身中、從它的矛盾中去理解,並在實踐中使之革命化。因此,例如,自從發現神聖家族的秘密在於世俗家庭之後,世俗家庭本身就應當在理論上和實踐中被消滅。

費爾巴哈不滿意抽象的思維而喜歡直觀;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實踐的、人的感性的活動。

費爾巴哈把宗教的本質歸結於人的本質。但是,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

費爾巴哈沒有對這種現實的本質進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

(1)撇開曆史的進程,把宗教感情固定為獨立的東西,並假定有一種抽象的———孤立的———人的個體。

(2)因此,本質隻能被理解為“類”,理解為一種內在的、無聲的、把許多個人自然地聯係起來的普遍性。

因此,費爾巴哈沒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會的產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個人,是屬於一定的社會形式的。

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引向神秘主義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

直觀的唯物主義,即不是把感性理解為實踐活動的唯物主義至多也隻能達到對單個人和市民社會的直觀。

舊唯物主義的立腳點是市民社會,新唯物主義的立腳點則是人類社會或社會的人類。

十一

哲學家們隻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

寫於1845年春原文是德文

選自枟馬克思恩格斯全集枠

第3卷第6唱8頁

[導讀]

馬克思的枟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枠(以下簡稱枟提綱枠)是1845 年4月間在布魯塞爾寫的。1888年恩格斯在出版枟路德維希· 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枠一書時,把枟提綱枠作為該書的附錄第一次公開發表。恩格斯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枟提綱枠作為“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件”,是“非常寶貴的”。

一、枟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枠的寫作背景

馬克思1841年3月畢業於柏林大學。當時他在政治上是革命民主主義者,在哲學上信奉黑格爾哲學,是唯心主義者。1842年4月他開始為枟萊茵報枠撰稿,同年10月任枟萊茵報枠主編,1843年3月退出該報編輯部。馬克思在枟萊茵報枠的辦報實踐開始了他的“兩個轉變”,即開始從唯心主義者轉向唯物主義者,從革命民主主義者轉向共產主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