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19世紀庸俗唯物主義和費爾巴哈唯物主義都沒能克服18世紀唯物主義的局限性
19世紀50年代德國的庸俗唯物主義仍然停留在18世紀舊唯物主義水平上,自然科學的迅速發展僅成為他們證明否定造物主的新論據,並沒有根據自然科學新成果推進唯物主義,他們仍然具有機械性、形而上學性和唯心史觀。他們不但沒把唯物主義推向前進,反而使之“江河日下”。
費爾巴哈同樣沒有克服18世紀唯物主義的局限。首先,費爾巴哈雖然反對“人是機器”的觀點,但仍把物質運動歸結為機械位置移動,把高級運動形式歸結為低級形式,把社會的人歸結為自然的人。其次,他雖然擁護康德的太陽係發生說,但仍是形而上學。他隻承認具體感知的物質,把一般與個別割裂開來;他隻承認必然規律的客觀性,不承認偶然現象的客觀存在,把必然性與偶然性完全對立起來。再次,他特別反對辯證法的對立統一規律,認為對立統一隻在黑格爾的抽象思辨中才存在,在實際中不存在。因而他的哲學仍是機械的形而上學的唯物主義。
為什麼在自然科學迅速發展的19世紀,他的唯物主義還停留在18世紀唯物主義水平上?恩格斯分析了造成這種狀況的主客觀原因。主觀上,是由於他長期脫離實踐。他於1836年遷居鄉下,過著隱居生活,遠離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他雖看到了科學的三大發現,但並沒有加以注意,沒有從中得出辯證法的結論。客觀上是由於當時自然科學發展狀況和當時德國社會狀況造成的。當時自然科學雖提供了大量新觀點、新材料,但總的說來還處於劇烈醞釀階段,沒有從中得到係統結論,三大發現當時在科學家中也還有人持不同意見。因而隱居鄉下的費爾巴哈不可能充分認識新成就發展唯物主義。
費爾巴哈在社會曆史領域,仍是個唯心主義者。他隻在自然觀上是唯物主義,在曆史觀上仍然是唯心主義,沒把唯物主義貫徹到底。費爾巴哈停留在唯心史觀的原因“主要是由於他的孤寂生活”,即他脫離社會實踐,脫離當時的政治鬥爭。
(三)批判施達克混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標準的錯誤(19—24段)
恩格斯首先指出,施達克劃分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標準不是根據思維與存在何者為第一性來劃分,而是依據是否相信人類的進步,是否有追求理想的意圖來劃分,因此他認為費爾巴哈是一個唯心主義者。
接著,恩格斯從以下三個方麵批判了施達克的錯誤:
第一,從哲學史的事實來看,施達克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標準是錯誤的,若按施達克的標準,就會把唯心主義者當作唯物主義者。恩格斯以康德和黑格爾哲學為例進行分析。康德把人按道德規則行動稱為執行命令。他認為道德分為“假言命令”和“絕對命令”兩種,前者是有條件有目的的行為,這不是真正的道德行為。“絕對命令”是一種無條件無目的的道德原則,是人生來具有的,任何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都必須遵守的。黑格爾尖銳地批判了康德的“絕對命令”,認為是軟弱無力的空話,是根本不能實現的東西,是頭腦中空懸的理想。按施達克的觀點,康德宣揚“絕對命令”的理想道德是唯心主義,而黑格爾反對“絕對命令”豈不成了唯物主義了嗎?然而黑格爾卻是典型的唯心主義。黑格爾不是反對康德的唯心主義,而是反對他道德觀念中空洞無物的東西。因此,從哲學史來看,施達克的標準是錯誤的。
第二,從邏輯推論來看,施達克的觀點經不起邏輯推敲,也是錯誤的。恩格斯指出,假若凡是有理想有目的的人就是唯心主義者,那麼世界上每個人都是天生的唯心主義者了。因為,人與動物的區別就在於,人的任何行為都受一定思想動機支配,都是為了某種目的理想去從事活動的。吃飯是因為饑餓,喝水是因為口渴,任何人都有理想,任何人都是唯心主義,那麼,怎麼會有唯物主義呢?還有什麼必要提出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標準呢?可見,在邏輯上是自相矛盾的。
第三,從曆史實踐活動來看,施達克的觀點也站不住腳。恩格斯用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的事實批駁了施達克的觀點。法國的啟蒙思想家如伏爾泰、盧梭、狄德羅都堅定地相信人類進步,追求理想的社會製度,為反對封建專製和宗教神學進行了英勇的鬥爭。按照施達克的觀點,這些啟蒙思想家應是徹底的唯心主義者了。但恰恰相反,伏爾泰、盧梭是自然神論者,狄德羅是堅定的唯物主義者和無神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