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撇開一切積累不說,生產過程的單純連續或者說簡單再生產,經過一個或長或短的時期以後,必然會使任何資本都轉化為積累的資本或資本化的剩餘價值。即使資本在進入生產過程的時候是資本使用者本人掙得的財產,它遲早也要成為不付等價物而被占有的價值,成為別人無酬勞動的貨幣形式或其他形式的化身。
我們在第四章已經看到,要使貨幣轉化為資本,隻有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的存在還是不夠的。為此,首先必須有下列雙方作為買者和賣者相對立:一方是價值或貨幣的所有者,另一方是創造價值的實體的所有者;一方是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所有者,另一方是除了勞動力以外什麼也沒有的所有者。所以,勞動產品和勞動本身的分離,客觀勞動條件和主觀勞動力的分離,是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事實上的基礎或起點。
但是,起初僅僅是起點的東西,後來通過過程的單純連續,即通過簡單再生產,就作為資本主義生產本身的結果而不斷重新生產出來,並且永久化了。一方麵,生產過程不斷地把物質財富轉化為資本,轉化為資本家的價值增殖手段和消費品。另一方麵,工人不斷地象進入生產過程時那樣又走出這個過程———是財富的人身源泉,但被剝奪了為自己實現這種財富的一切手段。因為在他進入過程以前,他自己的勞動就同他相異化而為資本家所占有,並入資本中了,所以在過程中這種勞動不斷物化在別人產品中。因為生產過程同時就是資本家消費勞動力的過程,所以工人的產品不僅不斷地轉化為商品,而且也轉化為資本,轉化為吸收創造價值的力的價值,轉化為購買人身的生活資料,轉化為使用生產者的生產資料。可見,工人本身不斷地把客觀財富當作資本,當作同他相異化的、統治他和剝削他的權力來生產,而資本家同樣不斷地把勞動力當作主觀的、同它本身物化的和實現的資料相分離的、抽象的、隻存在於工人身體中的財富源泉來生產,一句話,就是把工人當作雇傭工人來生產。工人的這種不斷再生產或永久化是資本主義生產的必不可少的條件。
工人的消費有兩種。在生產本身中他通過自己的勞動消費生產資料,並把生產資料轉化為價值高於預付資本價值的產品。這就是他的生產消費。同時這也是購買他的勞動力的資本家對他的勞動力的消費。另一方麵,工人把購買他的勞動力而支付給他的貨幣用於生活資料:這是他的個人消費。可見,工人的生產消費和個人消費是完全不同的。在前一種情況下,工人起資本動力的作用,屬於資本家;在後一種情況下,他屬於自己,在生產過程以外執行生活職能。前者的結果是資本家的生存,後者的結果是工人自己的生存。
在考察“工作日”等等時,有些場合已經表明:工人往往被迫把自己的個人消費變成生產過程的純粹附帶的事情。在這種情況下,他給自己添加生活資料,是為了維持自己勞動力的運轉,正象給蒸汽機添煤加水,給機輪上油一樣。在這裏,他的消費資料隻是一種生產資料的消費資料,他的個人消費是直接生產的消費。但是,這表現為一種與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本質無關的無謂消耗。
隻要我們考察的不是單個資本家和單個工人,而是資本家階級和工人階級,不是孤立的商品生產過程,而是在社會範圍內不斷進行的資本主義生產過程,那情況就不同了。當資本家把自己一部分資本變成勞動力時,他就由此增殖了自己的總資本。他一舉兩得。他不僅從他由工人那裏取得的東西中,而且從他給工人的東西中獲取利益。用來交換勞動力的資本轉化為生活資料,這種生活資料的消費是為了再生產現有工人的肌肉、神經、骨骼、腦髓和生出新的工人。因此,工人階級的個人消費,在絕對必需的限度內,隻是把資本用來交換勞動力的生活資料再轉化為可供資本重新剝削的勞動力。這種消費是資本家最不可少的生產資料即工人本身的生產和再生產。可見,工人的個人消費,不論在工場、工廠等以內或以外,在勞動過程以內或以外進行,都是資本生產和再生產的一個要素,正象擦洗機器,不論在勞動過程中或勞動過程的一定間歇進行,總是生產和再生產的一個要素一樣。雖然工人實現自己的個人消費是為自己而不是為資本家,但事情並不因此有任何變化。役畜的消費並不因為役畜自己享受食物而不成為生產過程的必要的要素。工人階級的不斷維持和再生產始終是資本再生產的條件。資本家可以放心地讓工人維持自己和繁殖後代的本能去實現這個條件。他所操心的隻是把工人的個人消費盡量限製在必要的範圍之內,這種做法同南美洲那種強迫工人吃營養較多的食物,不吃營養較少的食物的粗暴行為,真有天壤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