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所謂原始積累(2)(1 / 3)

第一,在資本主義社會裏,商品生產占統治地位,社會的財富表現在商品的形式上。不僅勞動產品成為商品,土地和勞動力等也成為商品。商品成為資本主義的“元素形式”或“細胞形式”,包含著資本主義一切矛盾的萌芽。

第二,商品是資本主義社會最簡單、最抽象的經濟範疇。隻有從商品分析入手,才能進而說明貨幣、資本、剩餘價值等比較複雜而具體的經濟範疇。如果不懂得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不懂得商品如何轉化為貨幣、貨幣如何轉化為資本,也就不可能揭示勞動力這個特殊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不可能揭示剩餘價值的秘密。

第三,從商品分析開始,體現了邏輯和曆史的一致性。貨幣是商品生產發展的產物,貨幣在一定條件下又轉化為資本,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就是在封建社會後期,在相當發達的商品經濟的條件下發展起來的。因此,要了解資本主義經濟產生、發展和滅亡的規律,就必須從分析商品開始。

二、商品的使用價值(2—4段)

(1)什麼是使用價值?馬克思說:“使用價值是一個靠自己的屬性來滿足人的需要的物”。“物的有用性使物成為使用價值。”商品首先是靠自己的自然屬性、來滿足人的某種需要。商品能夠滿足人的需要的這種屬性,叫做商品的使用價值。

(2)使用價值可以從質和量兩個角度考察。從質的方麵看,每個商品都是許多屬性的總和,可以有不同的用途。某一物品的多方麵的使用價值,是隨人類的文化、科學知識的發展逐步被人們所認識和利用的。從量的方麵看,由於商品的自然屬性不同,衡量商品的尺度也是多種多樣的。例如,布匹以長短計,鹽鐵以重量計。隨著時代的發展與習慣的改變,衡量的尺度也會發生變化。可見,使用價值的質的多種用途和量的計量單位,都是在曆史進程中逐步被發現和形成的。

(3)使用價值的作用和特點。不管在什麼社會形態下生產出來的使用價值,都是客觀存在的物質財富,使用價值總是構成財富的物質內容。不同使用價值即不同財富的性能、用途和使用方法等,是商品學的研究對象。但使用價值又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價值必須凝結在使用價值的物體內,沒有使用價值就沒有價值。在使用價值作為價值的物質承擔者的這個限度內,使用價值才作為政治經濟學的範疇來進行研究。

三、商品的價值(5—17 段)

(1)“交換價值首先表現為一種使用價值同另一種使用價值相交換的量的關係或比例。”把商品拿來交換,就具有交換價值。例如,一尺布和二斤鹽相交換,即一尺布等於二斤鹽,二斤鹽就是一尺布的交換價值。數學常識告訴我們,隻有同質的東西才能互相比較。如長度與長度相比較,重量與重量相比較。從形式上看,布以長度計,鹽以重量計,二者是不同質的,不能互相比較。但不同商品又能夠按一定比例進行交換,說明其中包含著某種共同的東西。

(2)價值實體,它是抽象的人類勞動的凝結。價值看不見摸不著,但是,又是客觀存在的東西。這共同的東西,不是使用價值。如果把使用價值撇開,把創造使用價值的具體勞動撇開,其中共同的東西就是無差別的一般的人類抽象勞動的凝結,這種凝結在商品中的抽象人類勞動,形成商品價值。商品價值這一經濟範疇,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馬克思認為,商品價值不等於抽象勞動,隻有抽象勞動凝結在商品物體內,才形成價值。把價值當作商品的一個因素來研究是馬克思價值學說的一個特點。馬克思還把創造商品價值的勞動當作社會勞動來看待,即價值與價值的衡量,實質上是人們的勞動與勞動相交換,即在物與物交換的形式下掩蓋著人們相互交換勞動的社會關係,通過物和物交換關係的分析,研究人和人的社會經濟關係,是馬克思價值理論的又一特點。可見,交換價值是價值的表現形式,價值是交換價值的內容。

(3)價值量即價值的大小,它是由生產商品所耗費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商品價值是由人類勞動創造的,價值量隻能由勞動的量來計量。計量勞動量的是時間。勞動時間又是用日、小時等單位來計算。生產同一商品,由於多種原因,不同生產者所花費的勞動時間是不同的,商品價值量不能由個別人花費的生產該商品的個別勞動時間來決定,必須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來決定。“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製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這就是說決定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有三個因素。第一,現有的社會正常生產條件。所謂“現有社會正常生產條件”,是指當時社會中某一生產部門大多數產品的生產條件。第二,“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是指勞動者的勞動技能,其水平的高低,標誌著在一定時間內生產多少產品以及產品質量的好壞。第三,社會平均的“勞動強度”,是指勞動者在一定勞動時間內大體一致的緊張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