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張頤武(1 / 1)

中央電視台在2014年春節期間推出了關於“家風”的一組街頭訪問,讓社會上的普通人都講講自己的“家風”。這樣一個策劃引起了社會的積極反響。“家風”的議題成為了春節期間公眾熱議的話題,春節正好是人們回家團圓,全家一起過年的時刻,在這個時刻探討家風問題、凸顯了這個議題的當下意義,也顯示了社會公眾對於家風議題的關切。

以前這些傳統家教均身處私人平台,很少在公共平台展示。現在通過公眾采訪將之放大到整個社會,引起關注,更能讓清白、正麵的家風得到更廣泛傳播,對整個社會都有益處,引導公眾給予孩子好的傳統教育。中國傳統文化曆來注重門楣、家風。過去有一副著名對聯“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就是希望世世代代傳承正麵的家風,把做人做事的本分一代代傳承下去。家風當然是家裏的長輩老人的言傳身教,讓子女後代明白自己家庭的正麵傳統。中國人曆來講究的是耕讀為本、詩禮傳家。家風的傳承其實就是傳統家庭教育,大致可分為三方麵:傳承價值觀、與價值觀相關的倫理觀與道德觀以及實現這些觀念的基本方法與規矩。中國的家風通過血緣關係教導子弟是傳承的重要路徑,其傳承主要通過每代人的言傳身教,也有很多寫成文字傳播下來,如《顏氏家訓》《朱子治家格言》《曾國藩家書》等,教育族中子弟如何與人相處。這些著作也具有永恒的價值,今天對於我們的家風的傳承起著積極的作用。

在任何時代,人們都需要清清白白做人,實實在在做事,謙和有禮待人。這些基本的做人法則並不會隨著時代的改變而改變。家庭教育應從一些小事出發,如從基本的禮儀開始了解待人接物之道,如看到長輩主動起身迎接,代表長幼有序;有客人來訪應主動打招呼,這是家風的基礎。人類社會要講求傳統禮儀的莊重感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分寸感,這些禮儀便是家風的基礎。有禮儀才能關愛別人,按照禮儀和人相處才會取得較好結果,否則個人很容易被排斥在社會之外。同時家長應教導孩子尊重他人,明晰做人的基本道理,比如不能欠錢不還,正確看待日常生活中小的爭執,知道以善意待人的道理。家風的傳承方方麵麵,內容涉及人生的各個領域,但從總體上看,這種教育其實就是讓孩子從小知道生活之道、待人之道、交友之道、讀書之道。一點一滴之間,經過耳濡目染,這些傳統教育會內化為年輕人的自身行為,有利於他們走上社會後得到更好發展,也會讓他們的正麵品質對社會有好的影響。有些社會的不良風氣,其實也是家庭的不良風氣的展開。家庭裏的長輩沾染了一些不良的風氣,子女也難免就受到影響。當然家風最重要的還是價值觀的傳承和延續,一代代人通過家庭的傳承,得到良好的道德品質的傳承,才會讓社會的整體道德水準得到不斷提升,促進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當下的社會已進入“小家庭時代”,社會被分割為小的家庭單元,但這並不意味著傳統家庭教育失去空間,即使三口人的小家庭也要有規矩,講究長幼有序。小家庭的父母一樣非常需要注重家庭教育對於子女的影響,也要從小教給孩子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這些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一生。雖然家庭變小了,但社會仍然非常大,一些年輕人人際關係出現問題便是傳統家教不夠,缺少家風的傳承,缺少對於傳統待人接物的方法的領悟和繼承。目前有一種聲音,認為傳統禮儀是繁文縟節,“太虛”。這種說法也有一定道理,但這些禮儀其實是長久積澱的社會基本規範。試想如果不能以禮對待他人,偶遇輕微剮蹭便大發雷霆,學生宿舍裏一個臉盆的位置都會引發大的矛盾,這樣的風氣持續下來,社會將會失去秩序。

中國傳統的家風當然也有隨著時代改進的需要,但這並非過時。它的核心價值沒有改變,甚至可以說是恰逢其時。家庭是社會細胞,通過類似家規等教導後輩,潛移默化地傳達社會規範。如果我們每個家庭都致力於向子女傳播正麵的家風,社會風氣自然會得到改善;否則將來社會將很難發展。

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和我們一起推出了家風叢書,希望通過我們精心編輯評述的傳統家風故事、格言讓人們更好地繼承中國人的優秀家風。我們期望讀者喜歡這套叢書,能夠從中得到更多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