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管理厚黑學,抱團打天下2
放下自我,三顧天下才
劉先主臨終,囑後主讀六韜君書,謂其益人神智,可見他對於厚黑學,是有研究的。所以他三顧茅廬,絕不敢使出“眄視使人”一類態度,如果不懂厚黑學,怎能紆尊降禮,把一個“不求聞達”的孔明,羅致出來。
劉備這個人最大的特點,在於臉皮厚。他一生四處寄人籬下,渾然不覺得窩囊。臉皮之厚,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作為一名管理者,其手下必須擁有一批精明強幹、能力出眾的人才,才能實現其建功立業的大誌,即使是能力再強的領導,憑一己之力也難以實現願望、成就一番事業。因此,明智的管理者都懂得人才在成就事業過程中的重要意義,為此想方設法尋求英才俊傑為己所用,即使是降低身份、丟失麵子也不顧忌。這就是厚黑學中的“求賢學”。
夏朝的最後一位君主夏桀是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荒淫無度,窮奢極欲,昏庸殘暴,惹得天怒人怨、眾叛親離。當時,商湯是夏朝的屬國商國的國君,是一位非常有能力的領導者。商湯看到夏桀已失民心,便決心推翻夏桀的統治,並為此做了大量準備。商湯手下雖然有不少能征善戰的大將,但還缺少一位足智多謀、運籌帷幄的棟梁之才輔佐。為此,商湯想盡辦法來搜羅人才,結果成效甚微,使得他心急如焚。
當時,年逾古稀的薑子牙仍然未通明主,聽說周文王在招攬人才,便拿上釣魚竿到渭水之濱,終日借垂釣來修養心誌,磨煉毅力。薑子牙釣魚從來不用魚餌,且魚鉤是直的,正所謂“薑太公釣魚,願者上鉤”。其實薑子牙並不是真的釣魚,隻是想看周文王是否識才,能否放下架子求才,進而決定是否為他效力。
有一天,周文王坐著車,帶著他兒子和兵士到渭水北岸巡視。在渭水邊,他看見一個老頭兒在河岸上坐著釣魚。大隊人馬過去,那個老頭兒隻當沒看見,還是安安靜靜釣他的魚。文王看了很奇怪,就下了車,走到老頭兒跟前,跟他聊起來。
薑子牙說:“凡是河流源頭淵遠者,河水必然奔流不息,於是才有魚群棲息;樹大根深者必定枝繁葉茂,於是才能果實豐碩。同樣的道理,人與人之間唯有相互理解,心靈相通,才有發展偉大事業的前提。比如在溪邊垂釣,小魚總是盯著小餌,若有若無的釣線使它放鬆了警惕;稍大些的魚兒總是看好塊大味香的餌料,即使是釣線就在身邊,為求得香甜的美食,它乜會忘掉危險而冒險一搏。而要想釣到大魚,就要安上大塊餌料,釣線也要粗壯結實,否則就會失之交臂,魚餌兩空。魚一旦吞下釣鉤,釣線就牢牢地牽住它;用人也是如此,人才一旦接受了相應的待遇,便會為施恩者盡心竭力地服務。用網捕魚,還會有漏網的;可用餌釣魚,卻可以把水中之魚陸續釣盡。同樣的道理,提供相應的待遇,就可以把天下的人才都招攬而來。懸綸垂釣與治國平天下,雖事有大小之別,目標也有高下之分,然而其中的道理卻是相通的。釣魚的三大要領無非是鈞點判斷、餌料設計和提竿溜魚,而治國平天下也有三大法寶:提供優渥的待遇是為了讓所用之人貢獻聰明才智,提倡視死如歸的精神是為了讓士兵英勇善戰,設立高官厚祿是為了讓賢臣良將幫助君王成就大業。”
經過一番談話,周文王知道他叫薑尚,是一個精通兵法的能人。文王非常高興,說:“我祖父在世時曾經對我說過,將來會有個了不起的能人幫助我把周族興盛起來。您正是這樣的人。我盼望您已經很久了。”說罷,就請薑尚一起回宮。
薑子牙理了理胡子,就跟著文王上了車。後來,周文王去世,薑子牙就輔佐文王的兒子武王,充分發揮他的才幹,率領三軍曆經大小無數的戰鬥,最終打敗商紂王,平定天下,周朝也從此建立起來。
周文王求才若渴,並沒有因為自己是一方諸侯而薑子牙是一位身份卑微的鄉野老者就看不起他,而是屈尊降貴,以上賓之禮相待,委薑子牙以重任,終於成就一番帝業。他所用的求才用賢之法與厚黑“求賢學”是同出一衷、如出一轍的。
三國時期的劉備,也是一個求訪賢才的厚黑高人。
漢朝末年,天下大亂,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劉備勢孤力單,依附於荊州則表手下。雖然他有成就事業的大誌,建功立業的雄心,但是屢遭失敗,連個立足之地都沒有。殘酷的軍事政治鬥爭,冷酷的現實,使他深刻認識到,要實現得天下的願望,沒有智能之士的幫助是不行的。因此,他思賢若渴,積極招賢納士,到處網羅人才。
劉備聽當時的隱士徐庶和司與徽說南陽的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陽城西,一說為湖北襄陽城西南)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隻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遊去了。張飛本不願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隻得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麵的意思。過了一些時候,劉備吃了三天素,準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一個虛名,未必有真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他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諸葛亮見到劉備有誌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劉備三次親自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曆史上叫做“三顧茅廬”。自古以來,得人才者得天下。劉備在以後的軍事、政治生涯中,正是得益於諸葛亮的鼎力相助,才使他奠定了三分基業,建立了蜀漢政權。
與劉備同一時期的曹操,也是一位網羅人才的厚黑大師。曹操在攻占冀州後曾說道:“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禦之,無所不可。”為了讓天下的謀士武將聚集在自己的帳下為其所用,曹操可謂無所不用其能,苦心鑽營,百般籠絡,終於尋得一批能人誌士,成就一番功業。
漢末天下分崩,其時袁紹作為中原地區勢力最大的軍閥,執掌了聯軍首領的牛耳。曾幾何時,袁紹官渡兵敗,鬱悶病死。冀州被曹軍占領。曹操攻下冀城,來往袁墓設祭,且“再拜而哭甚哀”。他對眾官說,當年和袁紹起兵,袁紹問他,“如果不成功,將依賴什麼過活?”曹操說,“你的意思如何呢?”袁紹說,“我將南據黃河,北守燕、代之州,兼擁有沙漠腹地,南向以爭天下。”曹操便答了上麵的話。袁、曹各依地域、經濟、軍力和智力進行較量,而終將曹操勝了袁紹,掌握了北方。
袁紹擁有幅員廣闊的地盤和實力雄厚的軍隊,也擁有像田豐、沮授、陳琳、審配等傑出的文士。袁紹卻隻知“據河阻燕”,看重自己的實力,不把那些無價之寶的謀士放在心上。他還雞腸小肚,容不得別人勝過自己,把田豐、沮授都殺了。曹操與他相反,懂得謀臣的價值,楊修投靠他時,他跣腳相迎,審配、陳琳被抓到時他仍勸降,表現了愛才惜才的一片真心。隻是審配決意死節,才斬而厚葬。陳琳被刀斧手捉至,曹操說:“你為袁紹擬檄,數落我的惡行,是可以的,可為什麼要侮辱我祖、我父呢?”陳琳說:“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左右都勸曹操殺了他,曹操憐其才,不但予以赦免,還給了從事的官給陳琳做。
曹操廣納天下名賢,“禦智以取天下”,是一種“厚”到極致的用人策略。劉邦說過,他用兵不如韓信,謀算不如張良,治國不如蕭何,但他能用他們之所長,而終成為君主。曹操的話與漢高祖有異曲同工之妙,所以他比袁紹高明,“禦智”比“據地”顯示了優勢,他的厚黑用人禦人術在他實現其政治抱負的過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四海之內的一大批能臣謀士為他的厚黑用人策略所征服,為其出謀劃策,賣力效命,曹操也依靠著這些人的智慧和力量坐擁三分江山。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作為一名管理者,手下如果沒有一批見識出眾、技術超群的優秀下屬為其做事,工作就無法開展,難以取得成功。管理者最主要的作用,就是發掘最優秀的人才並設法將其才幹充分發揮出來,按照自己的意圖將工作做到位,把事情做完美。人才難得,好人才則更難得,因此,管理者要有禮賢下士的胸懷,有文王“出訪求賢”的苦心、劉備“三顧茅廬”的誠心、曹操“唯才是舉”的用心,放下身段,虛心求賢,網羅人才,以自己的誠心換取對方的忠心和智慧。隻有擺出一副求賢若渴的姿態,讓對方感到其受到了重視和尊重,時方才會“感激涕零”“盡忠報圖”,為你出力辦事。那些能夠成功的管理者,都懂得人才的重要,都是能夠聚集人才並善於依靠別人才智的人,這樣他們才能一呼百應,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實現自己的事業目標。
結人心,造團隊,帶隊伍
孔老的兵,是拿來防禦自己,是維持仁慈的工具。
人的內心都有被他人關心的期望。作為領導者,要善於把握下屬的心理,留心下屬工作和生活上的一些問題及困難,給予及時的關心和照顧,不論你是真心實意也好,虛情假意也罷,隻要這樣做了,下屬就會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一種相互尊重、相互關心,認為你是一個值得親近和信賴的領導,從而緊跟在你的身邊,努力為你工作。
試想一下,如果你的上司在上下班時經常和你打招呼,如果你的上司在你犯錯誤時用和藹的語氣幫你認識錯誤,如果你的上司在你有煩惱的時候熱心開導,如果你的上司在你生活有困難的時候給予支助,如果你的上司在你生病的時候親自看望……這樣的領導,誰會不對其工作盡心盡力呢?
利用人情賬與下屬打成一片,是領導用來籠絡下屬的手段,也是一個高明領導者必備的功夫。
春秋末年,晉國有個卿大夫叫趙簡子,他有兩頭心愛的白騾。一天夜裏,住在廣門縣的小官陽城胥渠的仆人來到趙簡子的門前,敲門告訴說:“主人胥渠生病了,醫生說,如果弄到白騾的肝吃了,病就能治好;如果弄不到的話,那就必死無疑。”
負責通報的人進去稟告趙簡子。在一旁侍奉趙簡子的家臣董安聽後大怒:“胥渠這家夥,竟然算計起主君的白騾來了。請讓我把他殺掉!”
趙簡子說:“殺人為的是使牲畜活命,不是太不仁義了嗎?而殺掉牲畜去救人活命,卻是仁愛的表現。”於是吩咐廚師殺掉白騾,取出騾肝,送給胥渠。人們聽說後非常感動,後來,趙簡子攻打狄城。廣門縣的胥渠帶領軍隊參戰,左隊七百人,右隊七百人,爭先登上了城頭,趙簡子大勝敵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