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小虎鯊拚了最後一口氣,咻!再衝,仍然被玻璃擋著,撞了個全身翻轉,魚就是吃不到。小虎鯊終於放棄了。
研究人員又來了,把玻璃拿走。然後,又放進小魚,在池中遊來遊去。小虎鯊看著到口的魚食,卻是不敢去吃,可是又餓得眼睛昏花,不知道怎麼辦?
我來告訴你
一連串的碰壁,容易喪失自己的鬥誌。比如,當你被一次又一次被人拒絕時,你是否就放棄了,失望了,改為聽其自然?或者,當你在生活和學習中遇到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你是否聽天由命、自甘淪落?這是一個生活態度的問題。一個人的成功貴在堅持,曙光是總是出現在黎明前的黑暗之後,成功往往在取決於最後一刹那。隻要有堅持到底的英雄氣概,“獵物”就一定會等著我們呢!
困難讓我們更強大
李連傑在朋友中有個外號,叫“死過一百次的生還者”。他從小父親就過世了,家境太差,隻好加入武術隊,靠每個月微薄的補貼養活全家。11歲開始,他連續5次拿到全國武術比賽冠軍,18歲拍了《少林寺》一夜成名,但第二年就摔斷了腿,差點成為廢人;好不容易等到《黃飛鴻》係列電視走紅,他的經紀人又遭黑道槍殺,事業再次陷入低穀;2004年印尼海嘯時,他差點妻離子散命喪異地……
在電影中,李連傑演的都是硬漢,身懷絕技,從精神到肉體都是天生的強大。事實上,李連傑隻是一個血肉做成的普通人,甚至比很多人還脆弱,有一段時間,他甚至天天想著出家當和尚。
但是,少林寺的一位高僧卻不同意他這樣做,因為出家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佛家還講究入世修行呢!後來,李連傑去好萊塢發展時,這位高僧要他記住一句話:一切困難都是為了幫自已變得更強大!
到了好萊塢,事情仍然不順利,雖然台灣老板花了上億元幫他打造形象,創造機會,但傲慢的好萊塢並不肯接納他這個身高才1.7米的華人。那個晚上,李連傑打電話給那位高僧。高僧卻淡淡地說:“這些年你吃了不少苦頭,但回過頭來想一想,是現在的你強大,還是過去的你強大?”李連傑一愣,想著自已這半生的經曆,的確,那些困難現在看起來都不值一提了,可當時,又何嚐不是逼得他無路可逃?可見,困難的確在讓他變得強大,至少,讓他的承受能力越來越強!
從那以後,李連不再懼怕任何困境,對困境內外甚至抱著一種“歡迎”的態度。朋友都說他瘋魔了,但他心裏知道,這不過是在困難中修煉自已。
我來告訴你
李連傑的成長經曆告訴我們:困境總會過去,而經曆困境的人,卻在這個過程中變得更樂觀、更有力量。困難是讓人痛苦的,但它像鐵匠的鐵錘一樣,隻有要我們身上不斷地敲打,我們才會成才成器,才會鍛煉成堅硬的意誌。
沒有不可走的路
有兩個人來到世間,他們發現在地球陸地上行走步履維艱,於是決定泛舟而行,到了一個湖泊。
出發不久,他們便發現湖水波瀾起伏,險些把持不住方向,不禁仰天歎道:“道路不行,水路也不行,茫茫人生,何處是我等立足之地?”
就在這時,一個巨浪打來,二人被掀入水中,但他們都不會遊泳。一個人在心中默默的歎道:“我不會遊泳,完了,徹底完了。”到這些的時候,他慢慢的沉入了水中。
另一個人卻不斷的掙紮著,竭力的將頭露出水麵。這時,他發現自己並沒有下沉。隨之,他又發現這樣的胡亂掙紮太費力氣,堅持不久就會筋疲力盡。於是,他嚐試著放慢動作,並尋找節省體力而又不至於下沉的規律。不久,他學會了遊泳。
當他回到岸上時,他的同伴早已溺水而亡。他不無感慨的說:“掙紮是痛苦的,但當你放棄掙紮的時候,就隻能被永久的覆沒。”於是,他重新找了一條出路,堅定地走了下去。
多年過去了,他終於開辟出了一條成功之路。當人們向他尋問成功之道時,他隻是堅定的說了一句話:“世間沒有不可走的路,隻有不敢走、不想走或不知道怎麼去走的人。”
我來告訴你
世間沒有不可走的路,因為道路本來就是人自己開辟的,縱使千難萬險,隻要得法,隻要堅持,總會走過去。有道是:“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沒有比人更高的山。”雪山草地難過,紅軍不是過來了;珠穆朗瑪峰最高,許多人不是都爬上去了嗎?關鍵是要有信心和意誌。
輕鬆走路
專欄作家道拉斯芬年輕時辭掉了報社的工作,一頭紮進創作中去。由於沒有固定收入,連房租都交不起。白天,為了躲避房東,隻好漫無目的地在馬路上走來走去。如此困撓,何時才能寫出自己的大作呢?他不免感到有些絕望。一天,在街上他遇到了當記者時曾經采訪過的著名教授南丁霍斯姆,沒想到這位名人還記得他。道拉斯芬忍不住向南丁霍斯姆傾訴了自己的苦惱。南丁霍斯姆聽過之後,對說:“我的旅館在東南大街上,跟我一同過去,咱們好好聊一聊好不好?”
“東南大街?天啦,我怎麼能一下子走那麼遠呢?”道拉斯芬驚歎道。
“是呀,從這裏到東南大街要過幾十條胡同,少說也要走上兩個多小時!”南丁霍斯姆換了一種口氣,“我們不到我的旅館了,咱們向前走,過六條街,到貝利射擊遊藝場玩玩怎麼樣?”
南丁霍斯姆的這番話打消了道拉斯芬的顧慮。他們到了遊藝場門口,看到了一會兒兩名屢次射不中目標的水兵。然後繼續前進,不一會兒就到了長納奇大戲院,“現在離中央公園隻有六條橫馬路了,我們去看看那隻奇怪的猩猩吧!”南丁霍斯姆愉快的話語讓道拉斯芬感到說不出的輕鬆。就這樣走走停停,停停走走,不知不覺間已到了東南大街。本該精疲力盡的他,卻沒感到一點累。道拉斯芬掏出懷表看了看,時間已過去了將近四個小時。
南丁霍斯姆滿意地對他說:“並不太遠吧?現在我們到我旅館附近的餐館去吃飯吧。”在餐館裏,道拉斯芬聽到了讓他終生難忘的一席話:“今天走的路你要記在心裏,無論與你的目標之間有多遠,也要學會輕鬆的走路,隻有對自己擁有必要的自信心,在走向目標的過程中,才不會感到煩悶,才不會被遙遠的未來嚇住。”
後來,道拉斯芬把自己的這番經曆寫成文章,發表在當地的一家晚報上,從此開始了他的專欄作家的生涯,並寫出數百篇名作佳構。
我來告訴你
我們的目光不可能一下子就投向數十年之後,我們的手也不可能一下子就觸摸到數十年後的那個目標,其間的距離,我們為什麼不能用快樂的心情去完成呢?不管路有多遠,一步一步走向成功,我們就可能每天都能嚐到成功的甘甜,體味到成功的喜悅與滿足,隻有擁有信心,我們在走向成功的路上,才能看準路標,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總會有辦法
有個喜歡攀岩的女孩叫麗麗。一天,她獨自攀上了一個高達30多米的懸崖,當她解下係在腰間的那根繩子時,不小心將繩子順著山崖滑了下去。她趕緊去抓,但是已經太遲了,轉眼之間,繩子已經掉到地麵上了。
沒有了繩子,意味著無法下去,麗麗急得滿頭大汗。怎麼辦?正在這時,她看到遠處有一個牧童,她趕緊大聲呼救。牧童跑了過來,撿起了繩子,向上看了看,太高,根本無法把繩子遞上去。女孩也急得手足無措,難道今天隻能困死在這裏嗎?突然她靈機一動,她對牧童喊道:“別著急,我有辦法。”
麗麗剪下一縷縷頭發,一根根地係在一起,結成一根幾十米長的“細繩”,從懸崖上垂了下去。牧童則把地上的那根繩子劈成一縷一縷的細繩,係在頭發上。輕輕一用力,女孩就把這根細繩拉上了山崖。之後,牧童又把較粗的繩子係在細繩下麵那一端。就這樣,麗麗終於把那根粗繩拉了上來。她把這根粗繩在山崖上固定好,順著繩子,從懸崖上滑了下來,脫離了險境。
我來告訴你
遇到麗麗這樣的險境,是悲觀失望、坐以待斃,還是想盡辦法,積極求生?兩種選擇,反映了兩種心境,兩種智慧,兩種人生。一個有信心,敢於進取的人,總是在不斷“掙紮”,最終脫離險境,而一個是悲觀消極的人,就可能怨天尤人,自暴自棄。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位於莫斯科高爾基大街14號的奧斯特洛夫斯基博物館,本是當年蘇維埃政府分配給奧斯特洛夫斯基的新居。當時,他雖然年僅32歲,卻已雙目失明,四肢癱瘓,全身不能活動,雙手喪失了寫字的能力,連轉動頭部也極為困難。正如他在自傳中所寫:“體力幾乎全部喪失了,所剩的僅僅是一種想要多少對自己的黨和工人階級盡些力量的熱望。”他不想在安閑無聊中消磨自己有限的生命,一種強烈的曆史責任感,使他難以放下手中新的戰鬥武器——筆。
據當時醫生診斷,奧斯特洛夫斯基還可以活5年,但他本人對病情的嚴重程度十分清楚。他曾對護士說:“我知道我的病情嚴重,我感到遺憾的是,還有那麼多工作沒有完成。”在臨終前一個月,他已經清楚地感到死神正向他撲來,但他沒有要求去看病,更沒有停下筆去休養,而是拚命加班,與死神爭分奪秒。他讓秘書們實行“三班製”守在他的床頭,他躺著口述,妻子與助手們幫他打字,他自己則一刻也不肯休息。
奧斯特洛夫斯基思想的烈馬,馳騁在烏克蘭與波蘭交界的遼闊的原野上,他口授的每一個字母都像無情的子彈,射向入侵的德國強盜。正如他的妻子拉伊薩?帕爾弗列芙娜在回憶錄裏所記述的那樣:“這些天,打字機的聲音猶如機關槍在掃射。”奧斯特洛夫斯基在新住宅裏住了短短7個月就去世了,但他卻以驚人的毅力完成了他的又一部長篇力作《暴風雨所誕生的》。他在給斯大林的信中寫道:“我這一生都將獻給社會主義祖國青年一代的布爾什維克教育事業,直到最後一次心跳為止。”
我來告訴你
古今中外,凡有所作為的人士,都要經曆挫折的磨練。愛迪生發明燈泡的時候,用了一千多種材料做燈絲,均告失敗。助手勸他放棄,但愛迪生卻說:“到現在我的收獲還不錯,起碼我發現有一千多種材料不能做燈絲。”最後,他經過六千多次的實驗終於成功了。法國作家巴爾紮克說:“挫折就像一塊石頭,對於弱者來說是絆腳石,讓你怯步不前;而對於強者來說卻是墊腳石,使你站得更高。”
半途而廢
兩個商人被困在荒涼的沙漠裏,一連好幾天沒有喝到一滴水了。天亮時,他們決定分頭去尋找水源;並約定:如果有人找到水或求助,就以鳴槍為信號。
接近中午時,其中一個再也走不動了。太陽像一條火蛇一樣舔著他幹裂的皮膚,腹內燃燒著一團火。他想:我快完了,快向同伴求助吧。於是,他朝天開了一槍。
槍響之後,等了很久,他並沒有盼到同伴的到來。他想:大概他沒聽見吧?於是又朝天開了一槍。
又過了許久,仍然沒有見到同伴的身影。他開始著急了,又接連開了幾槍。他想:這個家夥,大概是發現了水源,想自己獨享;要麼是故意見死不救,然後瓜分自己的財產。他大聲咒罵這個不講仁義的家夥。當夜色來臨時,他徹底絕望了。
然而,當他的同伴帶著尋來的水,氣喘噓噓地來到槍聲響過的地方時,看到的是一具屍體,他把最後的一顆子彈打進了自己的腦袋上。
我來告訴你
那位商人沒有死於幹渴,沒有死於體力不支,沒有死於沙漠裏的風暴和野獸的襲擊,更沒有死於內鬥,他死於自己的信心,死於自己的意誌。是對生命的失望導致了這個可悲的結局。
信心和熱忱
1492年8月的一天,哥倫布西班牙國王派遣,帶領著一支航海隊去尋找“新大陸”。他們在無邊無際的大海上航行了一個多月後,始終沒看到陸地的影子。眼前能看到的隻是一望無際的海水。船上的水手們開始沮喪,後悔不該跟著這個叫哥倫布的瘋子去找什麼鬼陸地!有的水手懶洋洋地躺在甲板上、船艙裏,嘴裏不斷地叫罵著,有的水手則忍不住去質問哥倫布:“你究竟要把我們帶到哪裏去”“陸地在哪兒呀?鬼才知道!”“我不想幹了,我要回去!”然而,哥倫布始終沒有動搖,也沒有抱怨,在他的心中有一種巨大的力量支持著他,那就是——信念。他隻是不停地行動著。他看了一位大學教授送給他的地球儀和穿越大西洋的地圖後,意誌更堅定了。他信心百倍地對隊員們說:“3天之後就能夠找到陸地,到那時,我將付給大家雙倍的工資。”
果然,一天早晨,一名水手站在高高的桅杆上驚喜地叫了起來:“陸地!陸地!陸地!”大家借著昏黃的月光,看見了不遠處平坦的沙丘。他們擁抱著,跳躍著,有的船員甚至興奮得跳起舞來。隨即這塊陸地被哥倫布命名為聖薩爾瓦多,意即“救世主”的意思。那些曾經不停抱怨的人都感到很慚愧,他們更加佩服哥倫布了。
在陸地上考察了兩個多月後,哥倫布將部分水手留在了島上,為他們建築了房屋,並留下一年吃的東西,自己則帶著其他水手駕船返航。在返航途中,不幸遇到了令人心驚膽戰的暴風雨,被狂風刮起的巨浪洶湧著衝向船隻,撲打著甲板,桅杆被吹斷了,風帆也被刮得四分五裂。大家都感受到了死亡的恐懼。於是,一些水手又開始抱怨了。他們罵哥倫布帶他們走向死亡,罵自己太蠢,後悔幹嗎不留在陸地上。他們還埋怨鬼天氣,埋怨輪船太破……但是,哥倫布仍鎮靜地做著他認為應該做的事情。其實他比船上的其他人更清楚麵臨的是怎樣的困難,但他想到的不是抱怨,而是想著怎樣麵對已經發生的問題,怎樣去解決問題。
為了能把航海的情況報告西班牙國王,哥倫布讓船員把他捆在一張固定的椅子上,在膝蓋上綁了一塊大木板,找來羊皮紙,把發現新大陸和部分水手留在島上的情況都記錄了下來,然後把紙裹在一塊塗了蠟的亞麻布裏,塞進小木桶。做好這些以後,他解開捆在身上的繩子,跌跌撞撞地走上了甲板,把小木桶投進大海。幸運的是,輪船最終經受住了颶風的襲擊,終於回到了西班牙。
我來告訴你
哥倫布的成功是多種因素構成的。但是,如果他遇到困難的時候總是抱怨個不停,就不能果斷地采取行動,就找不到陸地,更不能安全返回西班牙。他的與眾不同之處,就是憑著自己對航海探險的信心和熱忱。遠離抱怨,冷靜地麵對現實,接受事實,並積極想辦法解決問題。這才是一個我們遇到問題時應該采取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