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碎念如珠(1 / 3)

第八章 碎念如珠

把小缺憾扼殺在搖籃

生命是一片看似不起波瀾的海域,其間,很有可能潛藏著尖銳的冰山。若我們糊糊塗塗的前行,勢必要把生命的“泰坦尼克號”撞翻;生命是一棵看似高聳入雲的巨樹,其間,可能滋生著不軌的蟲卵。如果我們置若罔聞地任其生長,勢必會把厚厚的樹幹蛀穿。

有一種危險叫“不拘小節”。凡事不拘小節,小節泛濫之後,有可能滋生大災難,先開始,可能是危若累卵,到頭來狼藉一灘,信念崩盤,牢騷埋怨,但一切都為時已晚,懊悔穿腸,肝腸寸斷。

有一種恐懼叫“不知短板”。長板再長,留住不山水潺潺,短板稍短,泥水一片。有時候,短板非板,一隻小孔針眼大,一條小縫細線寬,長此以往不彌補,一滴水也保存不了,一絲希望也會毀於一旦。

有一種災難叫“粗枝大葉”。心細如發,事業之樹才能枝繁葉茂;滿不在乎,到頭來肯定一塌糊塗;粗心出粗活,粗活出粗人,粗人粗糙,不經推敲。一開始還可能有大樣,風吹日曬走模樣,經年累月不成樣。

有一種可怕叫“暗箭難防”。暗箭難防,不在江湖爭端,就在平平淡淡的生活之間。其實,生活即江湖,要學會時時戰戰兢兢,處處如履薄冰,才能永遠走向成功。天下大事必先做其細,天下難事必先做其易,細易之間,方寸不亂,寸土不失,才能刻畫完美的人生。

有一種說法叫“股市有風險,入市需小心”。其實,生活亦如股市,處處可能存在潛在的危險。生活且需慢慢行,仔細推敲沿途的風景,遇見泥潭要繞行,看到荊棘要另辟蹊徑。

沒有包治的病,沒有一成不變的事情,永遠不變的是變化,在變化中發現潛在危險,在防微杜漸中走過健康的浮生。生命因冒失而缺憾,生活因麻痹而頹敗。

朋友曾贈我一首打油詩:暗處有冷箭,一想心就顫,舉步需小心,細微有遺憾。

暗處的疾患最難治,明處的困難好預防。小心翼翼,才能除卻害弊,馬虎大意,舉目之處,都是失地。警惕潛在的危險,青春的路口沒有遺憾。

把潛在的危險扼殺在仔細的搖籃,我的生命才最絢爛。

伯愈泣杖

在皖地,亳州市渦陽縣義門鎮境地,古風遍地,有一處泣杖祠。

這個祠堂,和漢朝有個名叫韓伯愈的人有關。韓伯愈少年頑劣,嗜賭成性,常常賭博到深夜不歸家,韓母憂心如焚,多次拎著棍子到賭場去找韓伯愈,找到後,舉棍便大。母親下手極重,動輒就腫成疙瘩,還有被打至流血的狀況。但是,韓伯愈是個出了名的孝子,從來都是跪地讓母親打,從不敢逃跑或躲避。

漸至中年,韓伯愈賭性不改,一日,他躲在一處豪賭,再次被母親發現,韓伯愈照例跪地等打,母親幾棍子下去,韓伯愈痛哭流涕,母親一愣,平日裏打你,你年幼時都不曾哭泣,今日怎麼了?

韓伯愈一把鼻涕一把淚說,母親,你原來打我,用手都很重,打得都很疼;而現在,你再打我時,明顯力度不夠了,我發現母親大人您老了,連打我的力氣都小多了。放心吧,母親,自此以後,我再也不會賭博了。

果然,韓伯愈再也沒有去過賭場。韓母年過七旬,仍身體健朗,韓伯愈為討母親歡心,經常穿上孩子一樣的花衣服,邊跳邊歌,哄母親開心。韓伯愈的孝心,天下聞名。

據《亳州誌》記載,為了紀念韓伯愈的孝感天下,明代,亳州知州張翊在亳州東南70裏的地方建造了這座泣杖祠,供後人觀瞻。

孝順就在身邊,從古至今從不曾間斷。試想,人的一生,誰沒有頑皮過,在成長的路上,我們每個人都曾是個“韓伯愈”,當父母抬手張口訓誡我們的時候,我們可曾留意過時光匆匆,父母們的年華漸老?所以,還是讓我們的“泣杖之悟”來得早一些吧!

骨氣是一種偉大的磁場

我們中國人多少是有些骨氣的。這些骨氣,尤其是表現在文士名流身上,尤為明顯,且顯得有些怪異。

近讀詩仙李太白的《古風》,讀到“世無洗耳翁,誰知堯與蹠”一句,講的是堯時期的一位名叫許由的隱士。因其德高望重,堯欲傳其位於他,他說什麼也不肯,還想方設法逃避到了登封箕山隱居起來,再也不露麵。堯很急切,遂派人去找,找了好久,終於找到許由,來人再次把堯的想法告訴他。不料,他聽了這些話後,立即飛奔到潁水邊。眾人嚇呆了,不知何故,誰知道,許由掬水洗耳,意思是覺得剛才那一席話太髒了,玷汙了自己的耳朵。

按理說,堯舜禹三帝應該是有道明君,然許由一心向往清淡生活,厭惡官場,這是他內心道德準則的潔癖,以至於聽到有人讓他做官都要洗耳,真是有些搞笑。

比許由稍稍晚一些時候,商朝覆亡,周朝大興。有一個名叫伯夷的商朝遺民,寡居深山,不願接受周朝。說自己是前朝的人,不能食周朝的米粟,否則,有愧於良心。於是,在寡居深山的時候,伯夷隻是采野菜而食用。一日,伯夷正在采野菜的時候,遇見了一位村婦,村婦了解到伯夷的舉止以後,覺得荒誕,開口大笑說:“子義不食周粟,此亦周之草木也。”意思是,你不是說不吃周朝的米粟嗎,如今改朝換代,這些野菜和草木也是周朝的,豈不荒誕?伯夷聽後,無地自容,遂絕世而終。

心有所屬,泰山壓頂不彎腰,巨浪滔天不移步。也許你要譏笑上述人士太過執拗,甚至是愚忠。其實,每個人有每個人的道德準則,每個人有他自己的人生軌跡,隻要是堅守內心的清明,與人無害,於己清高一些,也不失為高士所為。

我心永恒,欲罷不能。骨氣是一種偉大的磁場,所有在這個磁場裏擁有了磁性的物體,寧可消磁,也不願攜帶異性磁極。

通往心裏的票

每當我看到車站售票窗口黑壓壓的人群,我總想著是一顆顆熱切的心簇擁在一起,為了同一個方向——家。

票是憑證,甚至是橋梁。家呢,是居所,也是愛所依附的地方。回家就是和自己愛的人在一起,共同見證某一段美好,共同感知同一段溫存。因此,不管是各種影視劇,還是文學作品,甚至是新聞,回家,總是無法回避的一個課題。

在那些傳統節日的召喚下,所有的人都是候鳥,向著家的方向扇動翅膀。於是,我們看到買不到票的人,自省用皮夾克和棉衣武裝自己,加入了摩托車的騎行大軍。

無論家在哪裏,都要往回趕。

才子作家宋石男在關於春節的返鄉感悟裏,這樣說:“讓我們收拾行李,帶上禮物,走出去,經過大街,越過原野,在亙古就有的星光下,返鄉歸家的人可以再次做夢,並且一切都隻為了做夢。返鄉吧,異鄉人,靈魂的噪音隻有在愛的故土才能得到過濾、平息。當我們愛著,我們就已經回到故鄉。”

宋石男看得多灑脫,“當我們愛著,我們就已經回到故鄉。”是的,心中有愛的地方,就是故鄉。

所有的鄉愁,歸結到底,還都要牽係到人的身上。回家,是因為那裏有我們思念和需要依偎的人。

看得更灑脫的還有李碧華。

李碧華說,她最想去旅行的地方,就是所愛之人的心裏,因為,那裏無票也可抵達。

難道,所愛之人的心裏不需要票嗎?也需要,隻不過這票是無形的,需要我們懷揣著同樣熱切的愛心來兌取。

回家,握著通往心裏的票。

貴人言馳

《名賢集》有句話,看起來很江湖:“樹高蟬聲細,山高語音低,水深流去遠,貴人話語遲。”前三句很好理解,後一句,“貴人話語遲”,多少就有些讓人匪夷所思了——貴人,難道都要語調緩慢,慢條斯理?不是風度,而是讓聽眾在等待裏焦躁發瘋;聲音極低,低到塵埃裏,開出的不是花,而是聽眾的怨憤!

此話怎講?我們見過不少領導發言講話,也見過不少影視作品裏的王公貴族演講,辭藻都在扁桃體處打轉兒,如鯁在喉,慢騰騰,明明兩分鍾可以說完的事情,非要拉長成十分鍾,少了不少“不吐不快”的爽朗感。

在一定程度上,說話也是評定一個人身份的“外衣”。《周易》上說:“叛將之人其辭慚,中心疑者其辭枝,吉人之辭寡,燥人之辭多,誣善之人其辭遊,失其守者其辭屈。”人的境遇不同,身份不同,說話也有參差。

吉人辭寡,貴人言慢。這話多少有些陳腐之氣,何必非要落入古人所設定的禮儀教條的窠臼?尤其是在高速運轉的現代社會,講求的就是高效率,高速度,最短時間內抓住人的心,撓到人的癢處,方可出奇製勝,旗開得勝。

我有位做電話營銷的朋友深諳“語速製勝”之道,他有個原則,三句話讓你放不下電話,三句話傳達的信息量超過三條以上,約合百字餘;身在碼字圈,我也知道現在有一種體裁叫做“閃小說”,百字以內營造動人心魄的氣場,回味起來,意蘊幽幽,排山倒海。

大家一定還記得,2012年夏天,某衛視憑借某歌唱選秀類欄目崛起,與此一同馳名的還有被譽為“中國好舌頭”的某主持人。該主持人語速之快,令主持界嘩然,許多大牌也隻能望其項背。關鍵是,這樣的主持風格深得廣告商們的青睞,因為,在平均時間內傳達的信息量大,宣傳效果好,我們不妨這樣設想,該欄目之火,也離不開該主持人。

俗語有雲:有理不在言高,而在說清;其實,有理不在言慢,而在言馳。

馳=馬+也。馬者,日行千裏,名馬譬如“的盧追風”多以速度著稱,半天挪不了一步的馬勢必是行將就木的病馬衰駒。同樣,人言,慢如病牛,聲若啞蟬,也勢必不是行事幹練、雷厲風行之人。

或許你要說,言慢是沉穩大氣的表現,那麼,我可不可以這麼理解,講話之慢,說明你對一件事考慮還不成熟,隻有邊講邊想,講一句想一句呢?如若真是這樣,那也隻能證明講話之人,要麼太過稚嫩,閱曆尚淺,能力欠佳;要麼做人做事沒有預算,想到風就是風,說到雲就是雲,信口開河,不負責任。

貴=中+一+貝。也就是說,貴人就是腰中揣著一件寶貝的人,這樣的人,講話做事當然成竹在胸,表述談吐勢必口含珠玉,滔滔不絕,令聽者明其耳,悅其心,爽其魂。

由此可觀,貴人言馳。

劍藏南山

勇士卸甲歸田,把劍藏在了南山,決心開始嶄新的一番生活。